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求助】孩子教育:原子弹、大炮、罗斯福 -- 宝特勤

共:💬102 🌺58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止原子弹 -- 有补充

大量文字背后自带价值判断,认字的时候怎么办?

下面可能又要罗嗦重复自己小学那套了。

我们都知道,汉语是分析语,要根据使用环境领会语义。决定含义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背后的具体情境,也就是前提预设。

在这里,前提是指价值,预设是指事实。我们可以认为文字都是由这两者组成的,尽管价值上推可能是某种事实。比如上次提及的「车」。

「车」车在字典上「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有轮子的工具,这是事实。运输,这是价值,或者说目的。比如代步。它们背后也有前提预设,比如省时、省力。

进而探究前提预设的过程,就是探究文字背后完整意义世界的过程。这和小孩子问为什么是一致的。为什么可以运输?事实。为什么要运输?价值。

我们都知道,是前提预设决定了意义,那么单纯讲「某物是好的」「某物是用来干什么的」都只讲了一部分。似乎不太合适。

回到宝兄的情景,「原子弹是打坏人的」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这句话是两个句子构成的——「原子弹可用于打人」、「坏人需要打」。

只有一个句子,如果不了解前提预设,会将原子弹打的都等于坏人。真的是这样吗?分开便不会如此。这是方法一,拆分到基本描述。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打」的前提预设,会让孩子误以为,「打」是因为「坏」。那么怎么说合适呢?

可能我会说:「原子弹是结束战争用的」,这是事实。「战争有好有坏的」,这是价值。两者都是某种目的。这是方法二,上一级陈述打包。

这样捆绑的价值就可以消除,或者说,放到下一个问题进行解释。

还可以预先把握问题的方向。

以上方法不在于明晰表述,而在于明确价值对应的是什么?就像「原子弹可以终结战争」、「原子弹造成人伤亡」这是判断它好坏的基础。进而每一个价值判断背后,都有一个具体情景,都有前提预设可以说明。随着过程的展开,不用提醒,孩子就会明白这件事情。不会再一概而论。

但问题在于,这似乎就将价值分成了一个个命题,一个个事实。而这是无穷无尽的,总会推进到自己回答不了的那一刻。连科学都是如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也就是上贴所说的意义的生成。这里略去不谈。问题在于,即便有限,我们也需要判断价值,不然该如何行动?所以我们需要价值,不能只有事实。或者说,不能只是科学。

我们不能绕过这件事情。要知道就连「人为什么要吃饭?」都可以问到「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终极。何况这里的问题,人的好坏、战争的好坏,成年人都难以把握。

于是上贴紧接着说性本善。扔掉本善,其实就只是说价值是怎来的。

我们可以粗略地告诉孩子,好坏都只是属性,是人赋予的。好坏也都是目标,是如何行动。「原子弹是结束战争用的」,其中的事实和价值,就是行动和目标。

但我们的认识有限,行动和目标总会出现偏差,就像「好心办坏事」。这种例子到处都是。也就是告诉孩子,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两种价值。

有些时候,坏事不严重,好心会被认可。有些时候,好心不重要,坏事需要负责。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关键在于,要让孩子明白,判断价值不仅仅是行动和目标,还是你我他。就像上贴大家的建议,这点运动就可以做到了。

但是,接着肯定疑问。只需要考虑你、我、他就可以了吗?大家又是凭什么判断的呢?有时候三方人或者更多人认可,还是会办坏事呢?

或者说,好坏就意味着认可的多少吗?就意味着只要完成目标就可以吗?

这一点很难。因为这是一个跳跃,例子总是很难讲清。但是会有疑问,也就意味着知道有一种价值,是超出你我他,是超出人数多少的。

进而,就会想要知道,就会想要改变……明白具体行动的方向。

以上还是很扯。关键在于,认识到有更高一层的价值。这种价值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比如觉得「不应该炸死那么多人」那么就会去想「不炸死那么多人」也能完成目标的办法。换句话说,价值判断,已经可以由他自己思考了。

开始的时候,认识有限,当然不会有什么结论。但是,这些疑问会像种子一样扎根心里,总会去探寻,总是在进步。就像「学而」,那些疑问,是要随着经历,随着生活渐渐清晰的。进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价值。

抱歉还是很乱,价值问题总是讲不好。以上的关键在于,获得两个「方法」。

其一、发现背后的预设。这实际就是逻辑分析、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也就是科学方法。捆绑的是意义的生成,世界的边界,也就是道生万物。

其二、探索背后的前提。这实际就是价值判断,把握目标行动的关键,也就是人文思考。捆绑的是潜能的发展,人性的可能,也就是一以贯之。

而这种方法,是可以通过回答过程本身,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甚至还可以故意说错,让孩子觉得有问题。

但这两者都只是方法,关键的还是知道价值是什么,事实是什么。后者有大量科学知识可以运用,且不说知识储备,拿手机偷偷搜索都行。问题还是价值。所以特别强调了性本善和众生平等是怎么来的。

性本善的关键在于,告诉你性是什么,而不是说性是不是善恶。以原子弹为例,「原子弹可以伤人」,这是它的本性吗?再往上推,「原子弹可以裂变产生大量能量」,这是它的本性吗?我们在讨论原子弹的本性的时候,只是在说那些前提预设吗?

可以看出来,所谓分析前提预设,就是得出每一个阶段的本性。但这样做,是无法定性的。

这个时候,「更高一层价值」的意义就出现了。

我们先看孟子的表述,是「皆有」、「可以为」、「端」,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尚未发展的时候,这些可能全部存在,而且是内蕴于自身的。随着意义的生成也就是事情的一步步发展,逐渐体现的。

原子可以裂变、裂变会产生能量、能量会造成伤害、伤害可以投放、投放可以打击、打击可以威慑、威慑可以结束战争。

于是就有了「原子弹是结束战争用的」。

当我们了解到这种可能,并且可以把握的时候,「更高一层的价值」会指引我们做出最好的结果,尽力做出最好的结果,符合这种价值。这就是「善」。

尽管事实上是由每个阶段的价值(好)来实现的,但根本来说,是这种「向善潜能」的具体展现。善(好)贯彻了所有环节,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潜能,所以是本善。

像「五」所说。虽然我们不知道「更高一层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但因为我们可以认识到存在,所以一直可以去明确、去实践,来知道那是什么,来符合那种感觉。进而,「原子弹的意义」,就变成了「最高价值指引发展的一系列具体事实。」意义的生成和价值的生成,互相纠缠。

那么问题来了,最高价值是什么?你不知道,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次,告诉孩子,更高一层的价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战争不结束,会有更多的人会死。」「虽然人都会死,但大家都想好好活着」「大家认为,结束战争是最好的办法」诸如此类。可能这种说法太过浅薄。但关键在于这里全都是「应该会怎么样(应然)」,不是事实。要让他认识到「应然」本身。(只是事实会有自杀这类问题,暂时不要触及。)

这对表述又有什么影响呢?那就是不要说「打」,要说「结束」这样相对中性的词语,而且要强调「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活着。

上面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好,又怎么得出一系列判断呢?四端似乎可以解释原初的好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这样的环境,而且好坏都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孩子的好是从哪来的呢?

是通过你来认识的。

原初的经验,是从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上获得的。虽然有些人会晚一些,或者从其他人身上得到。但无论如何,家长才是起点。

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意义,让价值成为生活本身,像呼吸一样自然。进而,这些就会成为一切价值的源泉。也许长大之后已经忘记,但对善恶好坏的感觉,是不会消失的。会让人感到这个纷乱的世界,终归是可以确定的。

对于「死」这个问题来说,依然是论语——「未知生,焉知死?」重要的是导向生,既然不知道生是什么,死也就无所谓了不是吗?而生就是生活本身。

当他问你「爸爸会死吗?」的时候,可以说「爸爸会死的」接着说「爸爸会努力看着你长大。」或者「你愿意让爸爸死吗?」

只有知道了「死」意味着什么。才能明白「七」那种序列的意义所在。

死,意味着失去生。

生命是宝贵的。所以才会用死亡震慑坏人,结束战争,让大家都能活下去。

这就是更高一层的价值。

本来想简单写完,结果越写越乱。无非是通过价值、事实,更高一层的价值,把握言传身教的方向,要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会带来错误认识,并且自己可以引导这些方向而已。而且这个过程是可以跟着学习文字、理解生活慢慢展开的。

上面内容不重要,关键是方法和过程。

基本上把之前说过的又重复了一遍。抱歉。

通宝推:燕人,GWA,宝特勤,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一句话 -- 补充帖

问题随着你的表述而来,所以你决定如何展开。还能趁机灌输一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