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 “立国之战”说探源,并进一步谈抗美援朝的意义 -- 用心荐华
抗美援朝乃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个说法现在已经上了官媒。一直以为它源于西西河,最近查了一下,发现并不确切。当然,也可能是我考察不周,但值得提出来供大家批评。
一个明确的纪录的是,2011年8月22日,观察者网推出了一篇文章,题为:
【《朝鲜战争:立国之战》】
这应该是“立国之战”说的第一次正式出现。但追溯源头的话,观察者网站介绍了,文章原发表于西西河,作者乃青年历史学家陈郢客。不过,文章原题为:
【《朝鲜战争:东北亚三国演义》】
作者连同这篇文章确实在西西河很有影响,最近就有河友向我推荐。但是我读过之后,觉得不能以之作为“立国之战”说的源头。其原因,不仅在于文章原题不是“立国之战”而是“东北亚三国演义”,更在于文章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就何为“立国之战” (我看得不仔细,不确定在文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个说法)、为什么抗美援朝就是“立国之战”进行说明,应该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意图。
陈郢客《朝鲜战争:东北亚三国演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所造成的对抗美援朝负面评价的纠偏(它客观地指出沈志华的书本身存在的偏颇并不大,但某些观点被单独提出并恶意传播影响很坏),这在当时无疑是有价值的工作,但也不能过高评价。原因首先是这篇文章题目中所表明的“演义”风格,其论证也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松散和情绪化。更重要的是,在它之前,关于抗美援朝对中国与美、苏关系的影响,黎阳已经有了高质量的论述,他简明扼要地表述为“赶走一个(美国),送走一个(苏联)”,并且予以了当时在我看来颇有说服力的论证(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黎阳有一篇《历史分水岭之抗美援朝之战》,作为单独的一篇文章它注明:“2008年10月25日首发”,但是其内容本是系列文章《如何看待毛泽东时代》的一部分(之六),原题为《历史性分水岭——抗美援朝》,至迟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即2007年12月间就已经发表。而陈郢客《朝鲜战争:东北亚三国演义》发表于2008年9月间,晚了9个月。重要的还不是早晚之别,甚至也不是文章的质量高低,而是文章的主旨。陈郢客文章的主旨是为抗美援朝辩污,而黎阳文章则是在辩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抗美援朝的意义,这种区别从文章的题目就不难看出。不过,黎阳虽然把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提得很高,但他也并没有说此乃“立国之战”。
如果陈郢客不是源头,那么,观察者网推出陈郢客文章并改动文题的编辑大人可以算“立国之战”说的源头吗?这个编辑大人显然与西西河有比较深的渊源,很可能就是马前卒。是有这种可能,不过这个编辑大人也没有现身说法,说明他为什么要改题为《立国之战》,且此说法是原创还是另有参考。是不是西西河里曾经有所讨论?我不知道,所以,这里暂时存疑。
我想到的另外一个可能的源头是双石的军事纪实文学《开国第一战》,双石也是西西河老人。不过,这本书原题为《千钧一线:朝鲜1950-1953》,在1999年就已经完成,并在网络上流传,又名《百战青锋劈泾渭》,到2004年正式出版,才改题为《开国第一战》。这些都发生在西西河之前。
无论与西西河有没有关系,“开国第一战”与 “立国之战” 有些相似度,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就是源头?很有必要检查了一番。
以我揣测,“开国第一战”被作者和或编者采用作为书名,其含义应该包括二方面。首先是性质上的如实描述,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外或出国作战。但也不止如此,如果只是如此,那么“开国第一战”是不够准确的,应该是“开国后第一战”才对。显然,以“开国第一战”作为书名,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气势,包含有对抗美援朝意义的高度评价与弘扬之意。
我的揣测不仅出于上面的文字解读,还根据下面的事实,即《开国第一战》的正式出版非同寻常。这本书的出版单位是中共党史出版社,但责任编辑谭一青却是军事科学院的大校研究员,书的序言则出自曾任解放军第一个机械化集团军即第38集团军首任军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李际均中将之手。由序言可知,这本书正是由于得到李际均的关切才得以正式出版。
而且,在李际均的序言中对书名《开国第一战》的立意似乎隐隐地有所解释:
【有人是这样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任何民族在走向复兴的道路上,没有精神的复兴是不可能的。数百年里第一次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抹去那种黑色屈辱胎记的,是那藐视一切敌人、勇往直前的志愿军将士。当中国今天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黄继光在前面,是因为中国当年在上甘岭站立着。我们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到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得的的尊严。这就是那些在朝鲜战场殊死而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改变了中国的位置,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面孔,他们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他们所获得的,超越了一切其他得失的评判。每一个要自尊的中国人,和民族一体,在50年前重新出生了……
我想这段话是半个世纪后对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志愿军英灵最好的祭奠。】
重点的一句话就是:
【当中国今天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黄继光在前面,是因为中国当年在上甘岭站立着。】
李际均没有透露他所引用的这段话出自何人,但这段话显然还属于比较情绪化的文学性语言(整段都是在说超越一切的精神和尊严,又以黄继光和上甘岭指代抗美援朝,这当然不能算错,但不是历史语言)。也许,这样的文学性语言与《开国第一战》的风格(虽为纪实但属于文学)比较配合。
不过,这让我注意到李际均这个线索。关于抗美援朝的意义,李际均在自己的著作(可能是1998年的《军事战略思维》和或2002年的《论战略》)中有写道: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唯一的一场两个对立的大国直接参战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不过在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连续的进攻行动将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之前,国际社会还不承认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西方的习惯观念认为,在战争中打败大国军队的国家才具备公认大国的条件。就这个意义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它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其中【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一句,已经把“立国之战”的含义说得十分明白。
李际均在1950年作为一个16岁的高中生(未毕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38军连续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97年他退役前夕访问美国,在陆军学院演讲时特意表明:自己的军人生涯以与美军作战开始,以访问美国结束。凭他这样的经历、地位和著述,以之作为抗美援朝乃新中国“立国之战”说的源头,应该是十分合适的。
探源的工作,我想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下面我觉得还有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意义,我觉得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我为什么要找“立国之战”说的源头呢,主要的动力不是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而是觉得它还不够好。为了把问题想清楚,需要溯源。抗美援朝发生几十年后,对之进行贬低甚至抹黑的思潮逐步出现并流行开来,打错了打惨了打亏了甚至打输了,各种论调都有。在这样的背景下,“立国之战”的提法十分正确也十分有力,这是它非常好的一面。但是它也有局限于本国立场的嫌疑,缺乏更大的世界历史的观察视野。
实际上,抗美援朝本身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不妨看当事人当时代的自我评价。我们所熟知的,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中指出: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这样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的总结与预见,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视野也特别宽阔宏大深远,而且非常正确(如果是在二三十年之后回顾,可以完全认同,六七十年后的现在,也不能认为有什么错误)。这样以世界历史为基本视野的总结,显然大大超出了“立国之战”说所体现的本国立场。
再来看毛主席总结的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与彭德怀针对政协的报告不同,毛主席是在中央人民政府上的讲话,讲得非常具体,共4条:
【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非常实在,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重工业当时在全国占比甚重(百分之七八十到八九十)、非同小可,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通过抗美援朝实现了新中国武装力量的飞速提升,不再是只有陆军加炮兵了,一下子列出3个军种、8个兵种,而且是经过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实战考验。
【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没有展开说明,但这也是了不得的进步。
【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以我们六七十年后的认知,这最后这一条是说错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被推迟了,而是被避免了,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抗美援朝。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抗美援朝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以战止战,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毛主席总结的这4条,非常具体务实,3条半都是站在本国立场考虑问题,只有最后半条算是世界眼光。与彭德怀的总结相比,毛主席显得很低调,这反映了他在高度自信基础上的谦虚谨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彭德怀的宏大叙事,还是毛主席的具体务实,他们对抗美援朝的总结,都不涉及中国由此打出了获得美苏两家承认的大国地位这样的视角。
最后,既然毛主席提到了抗美援朝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那么我们今天做历史评价就不应该忽略这个问题。由此,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上,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对抗美援朝的意义能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这需要另写一篇。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 “立国之战”说探源,并进一步谈抗美援朝的意义
🙂【原创】别人的不知道,我的旧作业2007年 8 张新泉 字34347 2021-11-19 14:35:16
🙂【原创】台湾问题两种解决思路 2 张新泉 字6271 2021-11-24 13:28:26
🙂【原创】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与抗美援朝相提并论吗? 6 用心荐华 字2770 2021-11-23 10:50:21
🙂“立国之战”说在03年就有了 3 普鲁托 字78 2021-11-19 10:28:33
🙂怎么我查到西西河转贴的纪录比你这个还早几年 1 用心荐华 字167 2021-11-19 14:46:35
🙂是的,可能在河里被转了几次。 1 普鲁托 字72 2021-11-19 20:49:30
🙂抗美援朝还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3 历史的一半 字404 2021-11-19 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