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里应该说的是积累素材

1

当初欧阳泰的《丹药与枪炮》囫囵吞枣,几个钟头就读完了。现在还能翻翻、搜索引用些说法。但要说真的读透了,很难。就此判断,不深入研究,一星期应该不是问题。

自己把阅读分为两种,事实型和探索型。事实型就是陈述性阅读,把内容当作陈述。探索性可以分为还原与溯源。还原,包括重构也就是探索内容是怎么来的,不只停留在文本给出的方法。溯源则是探索背后的意识体系,通过对内容和词汇的把握,熟悉整个论域。准确的说,探索是以一通百,而陈述是积少成多。

说白了也就是读史和读经的区别。读史上来要把所有内容当作陈述,熟悉之后,才能够比证推例。所谓的“首先要整体把握”。读经相反,往往要训诂考证、明晰源流,试图还原思维。又或者继而参照当下解读。

两者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对于非专业、非考证来说,积累事实远比通晓源流重要得多。尤其是历史,一不小心就把历史当新闻了。

2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对于毕业多年的,有点难度。

如果是说白话。实际上看的多了,大致套路熟悉了,材料掌握的多了,自己就能把他要说的填进去,然后一带而过。一本二三十万的书,真正要看的或许只有一两万字。连我这种不学无术的都能如此。

感觉这里真正的问题是,对读书的定义不同。

就个人了解的情况看,每日一本专著或者一年一两千的都是常态。典型就是先秦史论坛的子居,还有就是会在豆瓣上出没的老师,也包括图书分享群的管理。知识积累没什么难的,现在的专著能有一点点突破就很难得了。当然,自己还是望其项背。要知道,我都是直接看开头结尾,结尾看不懂才去看论证过程,看书相当于只看论文的摘要。

至于小说,中学时候,大家普遍看小说,二十万字的,可能一个中午就看完了。除非古文引用的多。

3

考虑到现在写作普遍有问题,二十万字真的不算什么。看见自己乱七八糟的文字了吗?大概就这个样子。整理一下,至少减少七成字数。

此处可以引用一番: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而难的突出方面,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说并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或者说,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桑兵:如何提升史学论文的文字表现力

其实这篇论文欧化中文也很严重。非常严重。

类似的,许多国外著作,尤其通俗类,也这样大水泛滥。

结论自然是二十万不算什么。(不讨论引用占的字数。)

4

万事开头难,或许这里说的是了解最基本的概念,熟悉最基本的材料。一个星期二十万字的确很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