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爱情神话》(B for Busy),今年最好的国产片 -- 普鲁托

共:💬61 🌺173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参加影评活动

本来《余绪》那一楼,根据我的大纲,接下来是要说到这部电影的,开篇时候就留了梗了嘛。但现在那一楼已经被掰弯了,就到这里继续说吧,但会说得简短。

我们顺带也会提到另两部作品,张学友的《男人四十》和电视剧《小敏家》。

(一)

先说说“上海版《爱情神话》”(上海神话)的八卦。

这个电影的背景地域是“长富巨”,这是某个片花里某位女演员说的,不是我瞎猜。

这个片子的编剧/导演,是一位“沪漂”女孩,原籍应该是江南地域的,不然怎么导一部上海方言的戏?

这部戏能问世,关键是徐峥。他的才气不错,但在生活中,整个人的素质,在我看来,不如黄磊。黄磊才是活明白了,温和中有坚持的人物。

戏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演得放松,毕竟用方言,很容易调节好现场气氛。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每个镜头,不走两场,一场用方言,一场用普通话?

这样,服化道成本不变;导演和演员并不累,本来每个镜头就会拉好几条,这些实力派演员的普通话台词功底,也绝无问题。如此一来,就可以剪辑出两个版本,一个江南版,一个全国版。

其实我也不认同这样“一片两语”,因为味道没有了。就好比《男人四十》,你也只能看粤语版(可以跟《男人四十》连在一起看的,是冯小刚的《一声叹息》,《一声叹息》也是方言版,北京话版)。这三部电影,尤其后两部,只有人生经历达到某一个刻度的,男人,才真正体会得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生活里这三位上海籍女演员,都是单身状态吧。

(二)

我不觉得《上海神话》有那么好,至少远不及《男人四十》;而且因为《小敏家》在篇幅上占优,《上海神话》也不及《小敏家》。

《上海神话》比较活泼地描绘了几个上海人,但他们只能代表上海人里很小的一群。

“长富巨”出来的男孩女孩,不见得有大出息,但也没有掉下去混成“城市浪子”的。多数是循规蹈矩,一份专业工作,保持一份自己的体面,有点物质攀比,待人接物淡淡的,内里比较厚重,有真才实学------总之稍微像电影里的李小姐。老白老乌这型男人,我觉得出自“长富巨”的概率不太大,当然编剧这么编,可能真有出自这一带的生活原型。

其实上海人里面,真正学习(基因继承)到法国人为代表的欧洲派的坚韧、奋起反抗、对曾经心仪的爱人极度绝望了也保持风度、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是上海的女孩们。更以前不敢说,从我们这一代(60尾/70后)起,上海的男人们就在不同程度上一直在辜负上海的女人们。以上海女孩的要求标准来看,上海男孩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稍多了一些软弱、孩子气、骨头轻。“骨头轻”是一种上海版的“娘”,指飘飘欲仙地享受(或者说追求)被很多不同女孩赞扬倒追,真实生活中的王X文和徐峥就是代表。“绅士”的生活态度是很厚重的,但其实今天在上海名男人中,找不到绅士,绅士在民间,在不起眼不发达的上海男人中。当然徐峥也有徐峥的优点,比如善于自黑/不那么假,那也很不错了,至少不讨嫌。

所以,马伊琍这样的名女人就很容易在生活中失望,然后用盔甲把自己包裹起来。

《上海神话》中,多数非上海籍影迷看到的,是他们一群人“关起门来玩,不带别人玩”的自傲,我看到的是浅薄、迷茫、自黑和一点自卑。他们就是一群娜拉,走不出那栋房子。我是走出来的人,不能说死一回,至少掉了N层皮,所以我有资格这样回头评价这栋房子。

人比动物伟大的地方,就三个:一,会用工具。二,思想和好奇心/好胜心可以远远大于你的身体(就是说,哲学家和冒险家往往都是矮子-----算我没说),这里我忍不住想到我那篇《橡皮船》。三,懂得自律。

上海(男)人善于操作一些都市级的时髦工具(当然也不是全部工具,比如他们不玩猎枪和皮卡,只玩娘炮特斯拉),但他们追求攀比、世俗和内观的头脑,很难膨胀到超出吴淞口那么远;或者一旦事业真有所膨胀,就不太自律。

另说一句:电影里用的俚语切口,有些相当粗鄙,只是欺负“审死官”听不懂罢了,上海小男人比较喜欢这种“措磕”(暗戳戳地使坏),心里大概蛮满足的。

徐峥和徐峥的人生观,代表不了上海男人。我们还是等等胡歌吧。

通宝推:响水湾,七天,桥上,普鲁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