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读书笔记之《全球通史: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 -- 俺是老胡

共:💬69 🌺18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任兄的立场,看起来很东林:明朝的皇帝都是坏滴

或也有点儿现在欧美拿新疆说事:明朝皇帝“刻意抢夺民财”,抢到最后国库只有几万/十几万存银,而“民财”则在北京有3700万两、在江南有几亿两。这正类似米国指责“中国政府在新疆搞种族灭绝”,搞得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翻了番。

明洪武八年开始出大明宝钞。在此前元璋已经在南京“广积粮”多年,通算大概20年吧。在这20年里,其税赋,最大宗是粮食以及实物,以保证战争的需要。对其下辖的农民,收取的也主要是粮食,以及让农民出劳役、当兵。白银的收取是有的,主要是向商人以及大户收。因为元末战乱、纸币大幅贬值,这些大户人家偏爱收集重金属。

洪武八年出大明宝钞,是在明军已然收复了北京、四川、甘陕等大部分明代后来的疆域(除了云南),这个时候发行宝钞,显然不同于元末的交钞,主要用来为战争时期的物资征集,因此目的是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朱元璋这个皇帝,是中国大一统农业文明时代,唯二的出自平民的皇帝。在他身上始终有些不同于出身社会上层阶级的特点,特别是他对小农小商平民关怀、对大户打击。如果只用一句“明朝皇帝刻意收刮百姓”,无疑这是士大夫、商人阶级的观点。例如: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工部侍郎秦速言:“宝源局铸钱,请令郡县收民间废铜,以资鼓铸。”朱元璋谕旨:“铸钱本以便民,今欲取民废铜以铸钱,朕恐天下废铜有限,斯令一出,有司急于奉承,小民迫于诛责,必至毁器物以输官,其为民害甚矣,姑停之。”老朱很是了解社会、了解官吏。

插一句:有明十几代皇帝,宫廷之中都禁止裹小脚,包括皇后妃公主。这也与程朱理学士大夫阶级形成了对比。

黄仁宇当初研究明代的税赋,就发现资料乱如麻,且他还没有面对被删除、被涂改的问题。不仅如此,今天的史学界,连洪武年间几大案的史料都缺失,搞不清时间、人数、粮食、以及钱数。

针对咱们这个话题,很多史料也是极其缺乏的,包括“准备金”,“收宝钞”,“滥发(还是盗印)宝钞”。

过去,史学界的观点主流是郑和下西洋和国际贸易无关,重复了《明史》那些说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炫耀皇威”“得不偿失”的说法。因为郑和航海资料的被销毁,史学界也拿不出什么史料来证实、或者反驳那种观点。但是近年来,考古发现在从东南亚、锡兰印度、阿拉伯沿海、直到非洲,都出土了大量大量的明初铜钱,这就证明不仅存在大量的海贸,而且明初的法定货币在此“海上丝绸之路”是被各国商人认可信用的。这种大规模的海贸,必然带来巨额的税赋,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永乐皇帝在位期间的巨额开支。

明初铸造的铜钱,可以保存几百上千年,因此可以出土。明初印证的纸币,相比铜钱能存留下来的极少极少,需要时间来慢慢发现。但是,铜钱被认可,纸币就一定不被认可吗?

如果永乐皇帝用纸币搜尽天下“民财”,其身后怎么不天下大乱呢?

话说回来,皇权和掌握了天量白银的“黑洞商人”彼此较量,争夺对货币的控制权、对经济的控制权,又有什么奇怪的?至于要扣上“阴谋论”的帽子来否定之吗?

如果任兄敢于公开否认美元势力在策划打垮、取代人民币,认为“阴谋论根本是不成立的”。我倒是要大大佩服任兄了。

读史,怎么能与现实分开?!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