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二 大乘教义

续前

后期中观派批判瑜伽行派的重点,放在破除瑜伽行派的唯识有”性”上.按照唯识家的说法,”识”的活动及其创造物是”空”,而识体和识性并不空,后期中观派认为,”空”是指”自性空” ; 承认识体和识性是”有”,就使”自性空”的般若理论无法贯彻到底.后期中观派据此否认”阿赖耶识”的实在性,但承认它是假设,属于”假有”.从而将中观”无自性”理论发展成为”性空缘起”说,也就是说,正因为一切本无所有,才为”缘起”提供条件.这种说法与<般若>.<维摩>等经所讲的”从不住本立一切法”相呼应,在轻蔑一切权威和教条的外观下,用”方便””善巧”的口号辩解个人一切可能的任性行为.这种思想为密宗向纵欲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解脱理论.

自从佛教创建以来,其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即一直延续.其中最明显的是禅定对于”三界”的体认,以及关于”神通”的臆造.”三界”是佛教关于世俗世界基本结构的设想,源于禅定所达到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凡是遵循经典禅法修习的人,大概可能都会获得类似的自我体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欲爱”,到了色界就”无欲”了,无色界的根本特征是物质的消失.禅定中的”四禅”以”离欲”为前提,是诸定中的基础,亦称为”四有色定”.它们以”善一境性”为共性,按思维活动的宁静程度和身心的感受程度,划分为高下四等.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则能”舍念清净”.四禅之上有”四无色定”,即所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心里混沌状态,它们合起来称”八等至”.至于”神通”,佛教编造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通”,修习者被称为”五通仙人”,中国道教吸收借鉴过来勾画自己的神仙谱系.

<大日经>将密教法门和仪轨系统组织起来,以”日”喻”如来”,称”如来”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种种善根”,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殊胜事业”.<大日经>把修行得果的全过程概括为”三密”修持,”五相”成身.”三密”指手结”契印”(招神),口诵”真言”,意观”菩提心”.”五相”是,一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刚心,四证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借此能够具备一种以”金刚心”和”金刚身”为特征的”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本尊.

<金刚顶经>更认为,自性清净心是随”染欲”自然存在的;要达到”离欲”清净的目的,必须采取以”染”害”欲”的手段,使修持者在享受安乐中得到”调伏”.这里的”染欲”是指两性关系,要求佛教信众无条件供养僧人,尤其是女信徒和信徒家庭中的女性要以身体无条件服侍法师(僧人),供他们淫乐.演练修习成就”两性”关系的大妙乐,并使之永恒,被认为是即利益于诸有情,也是成佛的更便捷之路,达到”刹那成佛”.密教有神秘主义走向肉欲主义,宣告了印度佛教的终结,却被其后的藏传佛教捡起奉为至宝,并发扬光大.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近六百年发展,逐步本土化.到隋唐时期走向成熟,形成”六家””七宗””八大门派”.由此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广泛而又深刻影响着其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很多佛教用语.言词,亦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说明事物的媒介.诸如”习气”.”现行””觉悟””因缘””报应””诅咒””境界””来世””报应””前世今生””业报轮回”等等.

佛教为了其便于传播,尽最大可能吸引更多的信徒,有感于经文庞杂繁琐枯燥难懂,有文化的人没耐心读,何况古代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什么文化,佛教适应这一情况发明了”真言””咒语”,凝练出几句话,或干脆浓缩出几个字,让信徒诵念.僧侣们宣扬”咒语”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的显现,诵念”咒语”即可达成心愿.如净土宗要求信徒仅需时时念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获得福报.藏传佛教的”六字箴言” 嗡(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其意一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