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科举误国 -- 波素扬舟轻

共:💬23 🌺72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单纯复制清朝的政策其实没啥用。毕竟不是哪个朝代都有老外

一个借你几千万两银子,另一个卖你几十万石粮食,而且这两家老外还在新疆西藏互相盯着对方: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

转个旧文:

清朝把蒙古人编进盟旗,和明朝把蒙古人编进卫所,有区别吗?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藏传佛教,明朝号称继承元统,能不知道它的作用吗?一样也没少搞。

唯一的差别就是,明朝(初年)用的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生产力水平,清朝(初年)用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生产力水平。

明军用火门枪,清军用赞巴拉克;明军用碗口铳,清军用红夷大炮。

这能比吗?火器技术不够先进的后果,就是必须用人力来弥补,要想稳定控制北疆,就得移军户过去。

就算是清朝,也一样需要八旗戍边。

所以洪武年间设置北平行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移过去的军人及家属不下数十万。

永乐内迁大宁,宣德内迁开平,不是因为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傻子,是因为经过元朝的战乱和朱棣靖难,华北的人口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占领区。

洪武初年的政策,是把蒙古降人往山东、河南分散,但后来发现不行,蒙古人听说这个都逃跑了,所以就改成了把蒙古降人分散安置在北平附近种地。

经过元末的大饥荒和大混战,华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蒙古人,明朝前后收编的蒙古降人也有几十万,翻开《明实录》洪武前几年那部分,到处都是“毁其城市,徙其人户于内地”,“搜获故元溃散军民”之类的记载。

按照朱元璋的强制改名易服政策,这些人后来基本都被强制同化了。

即便是这样,华北的人口还是严重不足。

所以就有了迁山西民于山东、北平、河南的政策,也就是后世那么多“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由来。就以山东的郓城县为例,参考当地的地名志,目前有据可考的在明朝以前建成的村子只有8个,洪武年间本地人新建的村子有6个,而洪武年间建立的移民村却有51个。靖难之役又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永乐年间还是不断移民,在很多地方,永乐移民的数量都超过洪武移民。

作者:项天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199107/answer/2583317415

通宝推:真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