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商品价值与效用理论骗局 -- 三分天下有其二

共:💬123 🌺277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问题是表面上很生活化,但实际不然。

一句话说,就是很容易混淆概念,用适用范围较小的专业概念,替代适用范围较大的生活常识。

  

我又要开始说一大堆废话了。先从重复上贴开始。

简单说,他们谈论的(消费者)效用直接等于价值,不讨论具体如何。然后效用只讨论能量化的,不讨论不能量化的如何。接着讨论的量化只考虑货币,不讨论其他形式,也不讨论货币的效用。最后,货币等同于效用。效用被收束到一个单项坐标系里面。

还是复杂,其实就是:价值>效用>货币>货币所度量的效用值。即是大于,也是箭头。

但经过云里雾里的理论之后,货币所度量的效用值等同于效用,可以直接代表价值。所以回复燕人兄说实际有三个效用。由于中间可以取消一个(假设效用范围不变或者货币稳定仅用于表征),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效用。这不是四概念错误是什么。

因为这是先有这样一个价格,然后用价格理论去解释,这个解释替代了价格被作为价值的表达,于是货币=价格=效用=价值。说白了,就是从结果倒推而已。

真的是问题简单,说出来显得复杂。

  

然后我们可以去看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比如“顾客价值理论”。它从常识出发,讨论多种“成本和价值(投入和产出)”,无非是我们买东西需要考虑哪些方面而已。比如

  点看全图

我们可以发现,多数不能精确量化,只能猜测大概。

比如“企业定价理论”。最基本的是供需、成本和竞争三项,哪个可以直接用效用衡量?方法一般是回归分析和投入产出技术,请问哪个直接考虑了效用?边际效用(增长极限、边际替代率)是有考虑,但是能否直接等同于边际效用(消费者偏好)和效用(实际功效)?

以上看起来很扯,我也觉得很扯。其实问题不过是经济学的讨论范围有严格界定,但是日常讨论,还有价值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些根本不做区分。就算有所区分,讨论中也总是会混淆概念。于是很扯。讨论“用价”的效用价值论,主要目标是定性,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交换,依什么而生产,靠什么来分配。讨论“边际”的效用价值论,主要讨论的是均衡市场下的交换机制,尤其是讨论相应的供需以解释价格和消费行为的形成。

即便不讨论以上胡扯,也有需求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区别,可以形成消费者剩余。比如你愿意支付多少,而实际价格(成本)只有一个,差值就是剩余。想到砍价没?这算不算效用?效用也可以分为实际满足和间接满足,乃至于同时存在。比如买车是为了代步,这是间接的,但是车的效用不只是代步。比如货币即是表征(仅表示单位量),也是效用(可以买东西),还可以满足个人心理(普兄之前说的小目标)。这些也就是我说的“实际”和“实现”的区别。

这是河里某些“效用价值论者”完全不考虑的。

  

最后贴个“边际效用”的最初评价,作为“效用价值论者”思想实质的参考。

  

他的(杰文斯的)“最后效用”概念是机巧的。但是,它充其量不过是表述同质商品的价格概念的一种方式,表示承认由无穷小增量所带来的增加。指望用这种办法把经济理论置于数学方法的支配之下是徒劳的。经过上百页的数学论证,他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第2版,第103页)一种所谓“精细的计算”(《双周评论》,1876年11月,第617页),据说,“整个交换理论和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基石”就在这种计算之中。它表示为这样一个命题:“任何二商品的交换率,将是消费者在交换完成后所得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比率的倒数。”只要我们仍停留在这个完全形而上学的名词即效用的范围内,便不能证实和理解上述命题,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从数量上去估计最后的(或任何别的)效用的心理感受。但如果我们把它译作实际生活的语言,用一个人为得到某物的效用而付出的东西来衡量该物对他的“效用”,则这个命题立刻就显示是真的。因为杰文斯称作“最后效用”的东西不过是每单位量的价格,所以上述命题所表示的是:在一个交换行为中,付出的某商品量与其单价(以第三物来估价)的乘积等于所获得的商品的相应乘积——这个真理显然不需应用高深的数学即可发现。——《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

显然,问题在于决定单价的“第三物”是什么,为什么他可以决定价格?尤其是现代货币不再有实体锚定物的情况下?如果它是心理感知,这个感知何以是普遍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边际效用”必须绕着市场和货币打转,否则什么证据也不会有。也是为什么最开始的帖子,第一句话就说“忽略了外部的价值规律”。也是为什么调解学派说“价值产生于生产与交换的交汇处”反而会被批评。这些常识当然是对的,但作为“价值”是不对的。

  

注:“消费者偏好”可能有人不理解,这里指的是边际效用的基础,比如「对于选择行为而言,效用最要紧的事情是一个商品束的效用是否比另外一个商品束的高,至于高多少并不重要 」。尤其是效用函数的基础是「非传递性的偏好序列」。不过,我们讨论的所谓“效用价值论者”,估计不讨论这些的。

补:我直接回答问题好了。消费者剩余不是效用,因为效用是心理感知(和等价的货币量)。也即你已经有一个他值多少的主观评价了。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社会交换)中,这个价格并非你能左右。因此就有了落差。然后这个落差本身也有一个“效用”,比如心理满足,占便宜和挨宰之类。这是我们评价效用最常见的混淆,那就是把“用值”和“换值”综合起来评价了,但效用一般是“用值”。这里的占便宜之所以是效用,不过是“换值”也有一个“用值”。也即我们讨论效用,往往是多元嵌套的综合评价。

一切问题都源于我们需要一个中介来表达,很容易把中介(系统)的表现,和他们所沟通的事物混淆起来。

修订错字,调整空格,改正标蓝,两次补充……抱歉修改了三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