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一篇关于文革的有意思的文章和感想 -- 真离

共:💬9 🌺47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整理】一篇关于文革的有意思的文章和感想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在进行辩论的时候,要用文斗,不用武斗。

在运动中,除了确有证据的杀人、放火、放毒、破坏、盗窃国家机密等现行反革命分子,应当依法处理外,大学、专科学校、中学和小学学生中的问题,一律不整。为了防止转移斗争的主要目标,不许用任何借口,去挑拨群众斗争群众,挑动学生斗争学生,即使是真正的右派分子,也要放到运动的后期酌情处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

1966年11月20日的重要通告

任何厂矿、学校、机关或其他单位,都不许私设拘留所,私设公堂,私自抓人拷打。

1967年1月22日

造反派造反有理嘛,搞“喷气式”干什么?决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不得人心。现在动不动就戴高帽子、搞“喷气式”,是不好的。不能搞逼供信。对青年人要进行教育,这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他们以为一冲就行了,一冲不行就两冲。

1967年1月28日 《中央军委命令》通称"军委八条"

不允许无命令自由抓人,不允许任意抄家、封门,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例如戴高帽、挂黑牌、游街、罚跪等。认真提倡文斗,坚决反对武斗。

1967年9月20日

不知谁批准的搞“喷气式”、挂牌、戴高帽,红卫兵还引用我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那时是对土豪劣绅的。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

对特务、汉奸、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要调查研究,注重证据,不要重口供,不要打人、戴高帽子、搞喷气式那一套。这样结果并不好。在北京有杜聿明、王耀武嘛。过去对敌人俘虏也不搞这一套。

1966年10月24日在中央全体工作会议上承认:我也没有料到,一张大字报一广播,就全国轰动了。

1967年2月6日,开会时批评江青和陈伯达:对陶铸的问题,没有经过我、林彪和总理同意,你们只用两三个小时就把他解决了,是事后报告的。伯达对我有事也不商量,骄傲起来了。一切老干部都打倒,你就是要打倒一切。你们早晚会被打倒。

1967年9月9日,谈到工厂两派冲突时,毛泽东说:一个工厂都是工人,为什么分两派,我想不通。

1967年12月18日,会见阿尔巴尼亚代表时说:有些事情,我们事先也没有想到,每个机关、 每个地方都分成了两派。搞大规模武斗,也没有想到。

认为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有两个方面的考虑,既带有哲学的思考,也出于权力的考虑,但主要是前者。

张国焘认为毛泽东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但他又是一位农民式的社会主义者。作为一位农民式的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着一种对于“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时,随着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迫切感,毛泽东便想采取剧烈的非常规的行为来达到目的,也就是防止“变修”,这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华历史教授秦晖猜的是为了“挑起官僚和百姓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斗,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大救星的角色,一会拯救造反派,一会拯救当权派。于是他能重新赢得这两个群体的民心。”

虽然他这个瞎猜不好证伪,但问题是他这个瞎猜的论据太薄弱,仅仅根据七千人大会的结果,进行了自由的想象。硬核的证据非常欠缺。

而且我认为他的推论有个错误,那就是当时老百姓压根不知道大跃进的错误是毛犯的,绝大部分老百姓都相信党的宣传,归罪为自然灾害和苏联搞鬼,清醒的老百姓也不过是以为是下面的奸臣搞鬼。不存在用这种方法重新赢得百姓的民心这个说法。而且这说法成立的前提是老毛一开始就完全预见到了文革的走势,但看毛泽东年谱很清楚,他也是见招拆招,文革的走势大部分和他的想法并不一致。

1966年5月4日-26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发动文革,并正式决议批判彭真陆定一杨尚昆并撤职处理,毛就呆在上海杭州连这个会都没参加,而是刘少奇主持的。他就此前将常委们叫到杭州开了个会,刘少奇就得回北京去乖乖落实,完全不敢偏离毛定下的基调。

1966年8月5日,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就用铅笔在一张报纸的边角上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不点名批评了刘少奇,全会的代表马上就转为集中揭发批判刘少奇和邓小平,然后刘少奇和邓小平马上就丢权了,靠边站了。而这时文革最正式的纲领性文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都还没出台呢。而毛泽东是直到8月18日才正式第一次接见红卫兵。轰轰烈烈的群众造反有理的“夺权运动”更是要到1967年1月的上海一月风暴才揭开序幕。

看看时间线:

1966年5月16日的《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开始,北大聂元梓5月25日才贴出第一张大字报,而红卫兵是5月29日才因为清华附中预科的一张大字报而诞生,8月7日刘少奇邓小平在政治上已经垮台,8月8日才出台文革的纲领性文件《十六条》。8月18日毛才第一次接见红卫兵。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才开始揭开全国造反派夺权的序幕。

这个时间线非常清楚,毛不是为了打倒刘邓所以发动文革,而是要发动文革所以才打倒刘邓。

在城市一片动乱时,大多数农村地区是平静安稳的,只有城市郊区的一些村庄有时会卷入文革中。

在1966年以前,教育体制忽视农村的现象十分严重,城乡教育的不平等愈演愈烈。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巿地区,大学和中学主要设在城巿,而且城巿小学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农村。入学考试、升学制度、严格的入学年龄限制以及必须缴纳学费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城市贫困家庭出身的青年受教育的机会。

而文革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入学人数迅速增长。小学生人数在十年里从1.16亿人增加到1.5亿人,初中人数从1500万人增加到5800万人。更详细的资料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这篇文革时期的教育扩展

在山东即墨于1969年至1976年实施初等教育改革方案的七年中,共有19,130名高中毕业生,比文革前十七年的人数增加了十三倍。在同一时期,有84,727名初中毕业生,比文革前几年的人数多17倍(见表1和表2)。

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了发展农村工业的政策。此后,农村工业作为毛时代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创新而蓬勃发展,为邓小平时代的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到毛时代结束的1976年,中国的化肥有一半产自地方农村工厂,迅速增加的农机产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工厂制造的。此外,许多社办工厂还生产水泥、生铁、钢材、建筑材料、电力、化工产品、医药产品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到1970年代中期,一个县拥有上百家生产数百种不同产品的小工厂已不足为奇。 在1960年代初期,农村中的28万个医疗诊所,有20万个被迫关闭,而城市里的医疗机构却翻了一番。1965年,毛批评说,医生只是为了城里的利益培养的,可是中国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要求改革。到1970年代中期,有一百多万这样的医疗辅助人员(是1965年的四倍)活跃在农村医疗领域里,为农民提供卫生保健教育。

后来发现有人看了这段话挺生气,认为我造谣。那么,我新开文革农村数据出处这个贴,给出数据的出处吧。

很多人的问题是将不仅仅是文革的问题也全给归给文革头上了,比如说他们文革时也吃不饱饭啥的。问题是农村文革前更吃不饱啊,真正的锅是大跃进啊。农村真正要吃饱得改革开放5-10年后的事了。这和文革有啥关系?上次有人将出门要开介绍信的罪也给归到文革头上,这和文革有啥关系?文革前和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你出去都得要介绍信,中国废除遣送站是2003年发生 孙志刚案后才废除的,反而文革时没有遣送站,学生们还能免费坐火车大串联,四川的造反派还能跑上海来将四川省委书记给抓回去批斗,写了一起轰轰烈烈的智擒李井泉。

文革期间农村受益的主要是3个方面:

1、教育。其中的数据出处主要是:

时磊,杨德才,21世纪双月刊,2010年2月号,总第117期, 文革时期的教育扩展

Suzanne Pepper , "Chinese Education After Mao:Two Steps Forward,Two Steps Back,and Begin Again? ” The China Quarterly,No. 81 (March 1980)pp6-7

韩东屏 《不为人知的文化大革命——一个中国村庄的生活与变化》第五章: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的教育改革

2、医疗。其中的数据出处主要是:

《毛泽东年谱》1965年6月26日

王胜: 《政策、 政治与农民健康:“文革” 时期农村的 “卫生革命”》

安炳炯:《中国政治与文化大革命》

3、农村工业。其中的数据出处主要是

Mark Seld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9), p. 125. For a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s of the summer of 1975, Thvight Perkins (ed.), Rural Small-Scale Indust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另外这里再补充点资料

1970年2月通过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开设80亿专项基金,县新开办的“五小”工业,头两三年利润归县政府所有,省,市,自治区可以给与免税和政策支持,银行给与贷款上支持[12]。1971年9月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会议上提出目标,到1980年全国主要农、林、牧、渔的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此将五小工业开放到社队级别[3][1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五小工业转型为乡镇企业[14]。

这是一篇赞颂文革的文字,是最近网上也不多的文章之一,但是作者在小资之余,还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思路和解读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于刘少奇的说法,我还是不太认可。

我个人觉得刘少奇在中国文革前官僚的位置是尴尬的,虽然似乎一手遮天,但是已经背离了毛很多,但是实质上因为他的身份,亲近毛主席的身份,按照高华的说法(红太阳一文),是刘少奇捧起了毛,同时也是毛接纳了刘少奇作为合作伙伴。因此,周总官僚体系并不认可他,始终没有进入真正的官僚体系,不像邓,大家是相当认可的。

我个人认为,这是当然的,因为对方还是坚持认为刘少奇就是毛的人。府院之争是刘周分歧的原因之一。

1966年516会议,毛主席没有参加,按照历史说法是毛主席遥控指挥康生推动的文革,这是错误的,因为在那时,康生的地位根本不重要,所以,这个会议确实是刘等主导的,针对的也是二月提纲。

这个发动,应该是大家认可的结果,包括处理四个人,这应该是府院之争的结果,罗瑞卿则是顺带着的。

在这个时候,文革小组只不过是政治局和中委之间的小组织机构,正是之后的发展和推动确实的导致了文革小组的地位提高。

该小组根据毛泽东提议于1964年7月成立的,组长彭真,副组长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吴冷西。

1964年7月,由毛泽东提议,成立了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这一中央非常设机构,主要是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领导下开展文化革命方面的工作。

1966年2月,针对日益升级的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彭真召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会议,并在会后起草了“二月提纲”,试图将批判运动限制在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但后来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指责。

不管怎们说,希望真相和事实被逐步说出来,这才是关键。

有意思的文革文章

通宝推: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