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大学新生日常记录:到底何为民主集中制? -- 给我打钱87405

共:💬903 🌺2628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一段常见剧情开始……

有一种常见剧情是这样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时期,有一名女学生,她是共产党党员,她爱上了一名男老师,并且向组织提议,争取该男老师入党。组织表示同意,并立刻展开了考察……其中一项考察是如下安排的:女学生约男老师喝咖啡,然后谎称自己有事要办,让男老师帮忙,把一封信送到某处。这一考察的逻辑是:如果这封信被拆开(信里有机关,只要被拆开就会留下痕迹),那就说明男老师不可靠,或“好奇心”旺盛,或是军统特务。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这封信没有被拆开呢?

信如果没有被拆开,能证明男老师可靠吗?不能,因为完全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男老师恰好就是军统特务,他具备反侦察能力。其实还有其它可能,总之,若信没有被拆开,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考察方式呢?这种考察方式,不就是颇为流行的“在抽屉里故意放一摞钱,故意让某人看见”吗?讲真,我每次看到这样的剧情就忍不住哈哈大笑。我很怀疑,编剧是故意编出这样的剧情的,这样的剧情如果还有人能看得津津有味,那就说明什么什么;而如果有人看不下去,“无奈”之下跑去读书,这难道不是一件有功德的事吗?

以上,只是开胃小菜,下面上主菜。

忘掉那个拙劣的考察方法吧,让我们来看一下事情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女学生,共产党党员,是下属,她爱上了男老师,这就说明女学生已经对男老师做出了结论,而上级领导还不能确认。请问,如果你是领导,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1.将该下属迅速调离目前位置;

2.派出得力干部,搞清楚男老师的状况。

我要是领导,我会选择1,而不会选择2,因为后者难度太高。

万一考察结果是男老师确确实实就是特务,这就意味着要推翻女学生的结论。而我们都很清楚,有许多事不像1+1=2那样容易说明白。所以,等待我这个领导的,将是什么呢?很有可能是一场激烈的冲突。

让我换一个场景,以便大家看得更清楚:有一名女孩交了一个男朋友,有一天她领着自己的男朋友回家让父母“过过目”,而父母只看了一眼就确信这个男人并不可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在这里,我假设女孩的父母确实有识人之力,判断准确。

所以,真正的错误是从哪开始的?

是从女学生、女孩开始的,她们相当于干了一件前斩后奏的事。也可以说,她们干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断,为什么要请示领导或者父母?如果相信领导或父母的判断,为什么要自己下结论?

这是一。二,为什么这样的事,通常都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对这个问题,我的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只要他做出了结论,就意味着他掏了钱、支付了成本。即便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也是如此。好比说,某人看上了某款背包,却没有买,仍然支付了成本。

正因为如此,一旦被另一个人所否定,那么就相当于亏了。

接下来会有两种走势:

1.亏了,很难接受,于是跟对方发生冲突;

2.亏了,但能接受,不发生冲突。

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走势呢?

这是因为有的人非常在乎得失,每一次的得失都很在乎;而有的人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这是因为他始终把自己当学生,始终在学习,既然如此,学习就得学交学费。一定要说明的是,这跟出身贫富,无关。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为什么有的人成长速度很快,而有的人成长速度极慢。

比如有个张三,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自己永远 都是学生,或者说他接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一开始,他也会在自己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结论,但用不了多久,他就开始长教训,不轻意下结论,一旦做出结论就(往往)意味着把握性非常大。这意味着什么呢?他每干一件事,都是对的。

又比如有个李四,他几乎从未真正把自己当学生,他经常很轻易的做出结论,自然经常被人反驳。又因为他不把自己当学生,所以他亏损之感又非常强烈,因此,他也经常表现出“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这种类型的,不好意思,占比高。

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真实内涵是:很多人,大概到了十岁之后,就再没有老师了。没有人愿意教。因为每次纠正他的错误,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

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真实内涵:小学三、四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往前看,老师多数还是比较有教学热情的;往后的,老师多半都是在混日子。

我之前老说有的人选择当老师,无非就是看中了铁饭碗。这话,我只讲了一半。实际情况是,多数刚参加工作的老师都有相当高涨的工作的热情,但一般而言,挺不过半年。半年之后,他们就明白为啥老教师都在混日子了。也就是说,这些人,犯一个一模一样的错误:在不了解“彼”也就是学生的情况下,做出了结论。这一结论的外部表现就是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想象力”。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知“彼”,在做职业选择之前,就已经了解到,很多十岁以上的人是不可教的,或者说,除非自己有独门绝招,否则根本就搞不定,那么他就不可能去选择教师这一职业,除非无可奈何。

事情到这结束了吗?并没有。只要我们顺藤摸瓜,就会发现,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弄明白“N多人十岁之后就没有人再愿意教他们了”。我有理由这么说吗?有,很简单,自己也是过来人。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他认认真真的梳理了自己的过去,回顾了自己的历史,他一定能发现这一点。要不然,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以上,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你有一颗学习的心,你一定能得以充分发展。但如果你没有……

一个人若爱学习,把不断学习当成自己的本分,他一定能遇到老师;而一个人不爱学习,“迫于无奈”才学习,他一定遇不到老师,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遇不到。这就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为,人不学,不知义,爱学习者得道,不愿意学习的失道。遗憾的是,N多人,是失道之人。也就是说,N多人,大概自十岁起,就被自己的父母抛弃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