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注俄乌战争不如关注韩总统拒绝会见佩洛西 -- 思想的行者

共:💬109 🌺406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和日本比钢铁业独立自主?

看看钢铁设备,以下是一个很老的新闻,大约2006年的文章,其中提到中国钢铁业的问题

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引进设备用汇和重复引进也属世界第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冶金技术和设备开始引进以来,引进冶金技术和设备用汇达130亿美元,形成世界头号产钢大国。如从武钢第一套热连轧机引进开始,从此国内建设冷热连连轧机基本上是引进的,重复引进使我国工艺设计单位至今未能掌握其成套技术(生产工艺控制的数学模型及其他软件),而国内制造部门基本是制造轧机牌坊、轧辊等,均未进入核心部位。我们已花这么多引进费用,但时至今日,我国仍不能设计、制造一整套的冷、热连轧机。

提到日本钢铁业和台湾钢铁业

我国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效果上,与日本相比我们相关甚远。日本用约6亿美元引进冶金技术和设备。形成钢产量达亿吨的钢铁强国,而且其后则向国外输出钢铁技术和设备,以及高质量、多品种的钢材。

与台湾的中钢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据了解,中钢仅花了3.5亿美元引进冶金技术和设备,形成了12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而后立即为印尼承建了(技术设备、培训人员、投产)冷连轧厂。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这是一篇老文章,不确定中国相关技术和设备是否已经取得了大突破,即使已经突破,那也是努力的结果,近年才赶上,不是看不起日本的理由。

以下来自于2021年文章的摘录

在9月25日举办的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到“深度脱碳”乃至“碳中和”,最多仅有35年时间,低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生产、消费、能源和技术革命,进而重塑全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我国钢铁行业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星闪联盟理事长张晓刚在论坛上表示,从中国制造中很多行业暴露出“缺芯少核”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制造产业技术的基础问题。中国钢铁“大而不强”,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钢铁在技术、装备和管理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在产品质量上还有差距,包括螺栓、高铁零部件等产品。在技术攻关时,偶尔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最好水平,但可重复性差、合格率低,从技术经济和安全性上考虑,这类产品只能进口

外链出处

这一篇文章谈的更加具体

问题同样存在。专家认为,撕掉“大而不强”标签的关键主要在特殊钢领域。特钢(即特殊钢)主要用于机械、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交通、铁路以及新兴产业等,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大会上指出,特殊钢代表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制造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发展的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品种,绝大多数与特钢和用户行业有关。可以说,特钢及特钢产业链肩负着振兴“大国重器”的使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表示,中国特钢产业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品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钢铁短板材料70项,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能源等8个用钢领域,年消耗量约220万吨左右,主要是特钢。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用轴承钢,四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耐热钢等,主要依赖进口,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实现“自主化”和“走出去”的掣肘。

  二是部分关键材料质量仍需提升。在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领域,中国钢材产品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一些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高端产品的质量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均衡,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导致下游用钢企业对钢材性能判断不准,加工工艺容易出现偏差,阻碍中国钢材大规模进入高端领域。

外链出处

要谈独立自主,首先就是装备制造业,而这个领域一直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

至于你引用的观察者网的文章,我怀疑是汇率换算问题,日元去年贬值了很多,从而显得日本出口钢材单价显得更便宜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