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萧望之: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托孤之重|二十四史探秘049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经常演一些托孤的悲情戏,最出名的,当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这是后面的历史了,笔者今天要说的是萧望之,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一个名人。

说起来,萧望之也是进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名单的,与霍光、张安世、丙吉、苏武等人齐名。这四个人,前面笔者也或多或少地说过一些他们的故事,比如霍光,也参与过武帝托孤的大戏,他也尽心尽力地辅佐了天才少年昭帝刘弗陵。

相比霍光,萧望之的悲剧在于,首先他是一个弱势的人,人虽然刚直,但官不够大,也没有什么花花肠子,不像霍光,当时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皇帝看到他都打哆嗦。其次,托孤的班子不团结,霍光当年虽然把同为托孤团队的上官桀和桑弘羊干掉了,但那是后来的事,刚开始接受托孤重任的时候,这个班子还是非常团结的,而萧望之的团队,从一开始就不团结,托孤班子的班长、外戚史高与萧望之不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萧望之一介书生,没有权谋之术,搞不赢几个在官场浸淫数十年的太监,最后被石显等人将他逼死。

总结得是不是早了一点?好吧,还是先看看故事,其中是是非非,还是由河友们自己来作论断。

出仕不利

据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这个不是《汉书》里说的,是后世的《南齐书》和《梁书》里说的,后世的萧道成和萧衍,分别是南齐和梁的皇帝,号称是萧何的二十几代孙子了,这个不管真假,就以后再说吧。

反正,据《汉书》,到萧望之的时候,他家已经是东海郡兰陵县的农村户口了,“家世以田为业”。然后,萧望之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为大汉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找了很多名师,在读书人的朋友圈里,渐渐混了点名声。

宣帝的大恩人、时任长史丙吉觉得萧望之是个人才,就向大将军霍光推荐。同时被推荐的,还有一个叫王仲翁的。

霍光找了个时间,准备对他们进行面试。这之前不久,霍光因为和上官家的人吵架,被人行刺,自此之后,霍光就定下规矩:前来见他的人,都必须脱光了衣服进行搜身,不许带武器见他,这还不算,见面的时候,还得由两个人把求见的人架着,不许乱动。

萧望之觉得这种搞法太伤自尊,从旁边的小门退了出去,不想去见霍光了。霍光旁边的侍卫不干了,说,你以为你是谁啊,大将军的府上,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两边吵了起来,惊动了霍光。霍光说,好吧,不把你架着了,你过来,我们谈一谈咧。

萧望之开始苦口婆心地劝霍光:大将军你受先帝托孤之重,天下的读书人都想投靠你,但你这种搞法太不尊重读书人,这样是不好的,是不对的。

霍光不高兴了,心想,你是谁呀?我堂堂大将军,需要你一个穷书生来教训我么?于是,与萧望之一起的王仲翁等人因为听话,被霍光委派为大将府的管事,而萧望之被打了退票。三年时间里,王仲翁不断升官,升到了光禄大夫给事中,算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了,而这时候的萧望之,通过其他途径,才混到了一个小小的守门郎官。

有一天,王仲翁带着他的奴仆,前呼后拥地从萧望之守的那个门经过,他对萧望之说:“你为什么不能随大流呢?你看,你要特立独行,现在就只是一个守门的。”萧望之白了王仲翁一眼,冷冷地说:“人各有志!”

又过了几年,萧望之的弟弟犯了事,萧望之被连坐,连门也守不成了,被打发回了老家,做了地方上的一个小吏。后来还是时任御史大夫魏相怜惜他是一个人才,让他跟着做了一个下属。

平步青云

就像当年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却是“败也霍光,成也霍光”。

“败也霍光”前面说了,那“成也霍光”怎么讲呢?因为霍光死了。霍光死后,霍氏子孙还在中央掌权。萧望之要报仇,就从霍家子孙上面下手了。

这一年的夏天,京师里面下了一场大冰雹。萧望之就求见宣帝,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宣帝讲。宣帝以前也听说过萧望之的名声,就派了一个心腹去见他。

萧望之见到宣帝的心腹,就利用谶纬之学,开始在这场大冰雹上大做文章了。他说:春秋时鲁国鲁昭公三年也是下了一场大冰雹,这是上天在示警。但是鲁昭公不放在心上,结果季氏专权,流放了鲁昭公。现在陛下您上台六七年了,一直没有祥瑞出现,反倒下这场大冰雹,这同样是上天在示警,警告陛下这是大臣执政、一姓专权导致的。陛下你千万要小心啊。

这个时候说一姓专权,是谁?当然是指霍家了。宣帝当时正想拿下霍家,正好,萧望之给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番话说到了宣帝的心坎上了。宣帝干掉霍家的事,以前说过,这里不再赘述,单说萧望之,他因此得到了宣帝的赏识,马上提拔他做了谒者,后来又在一年里三次升他的官,做到丞相司直,成了二千石级的大官。

宣帝有心栽培萧望之,就想派他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决定任命他为平原太守。但是萧望之只想做京官,不想到地方上去,怕一去之后被皇帝忘记了,就没有上升的机会了。他到平原太守任上不久就给宣帝写了一个奏折,说朝中要有合格的谏官,经常提醒皇帝,才能让政治清明,国家太平。宣帝是个明白人,当然知道萧望之的想法,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他从平原太守的位置上接了回来,让他去管理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相当于是皇帝私人的大管家。

在少府干了一段时间,宣帝还是想考察一下萧望之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决定让他去做左冯翊。左冯翊是京师三辅之一,官虽然不太大,但地位很重要。但从少府改任左冯翊,那是降职,这下萧望之害怕了,以为是得罪了皇帝,他听到改任的消息后,马上上书请病假。请病假是那时候官员的常用手法之一,意思是向皇上表明,如果皇帝你觉得我有罪,那我就老老实实地认罪,听候你的处理。

病假条交到宣帝面前后,宣帝马上派了一个心腹去告诉萧望之,说,你不要担心,皇帝没有对你不满意,只是派你到那里锻炼一下,考察考察,同时让你攒一点政绩,你的明白?

萧望之心里一块石头落地,马上收拾行李,屁颠屁颠跑去上任了。萧望之在左冯翊干了三年,被提拔为大鸿胪,这个官也是九卿之一,掌管各路诸侯和少数民族事物,比前面的少府那个官,要有面子得多。

错失丞相

宣帝神爵三年,这一年离萧望之上书谈冰雹之事已经九年。这一年,御史大夫丙吉升任丞相,萧望之接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在西汉,一般来说,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备胎,前面的丞相没了,后面的御史大夫就会顺位顶上去。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萧望之,距离臣子的权力顶峰只有一步之遥了,况且,丙吉年岁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丞相之位正在向萧望之招手。

意外陡生。这一年,大司农中丞向宣帝建议设立常平仓,也就是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以应对灾年时粮食短缺的问题。宣帝认为建常平仓很好,但是萧望之反对。反对就反对吧,但萧望之话多,反对的同时又大发议论,说现在很多的高级官员能力低下不称职,三公的人选不当。宣帝觉得他这番话不对味,好像是在讽刺丙吉。以前笔者讲过丙吉的故事,他是狱吏出身,因为年轻时救过受难中的宣帝,宣帝感恩,所以对丙吉特别加以重用,最后官至丞相的最高位。

现在萧望之说高级官员不称职,说三公人选不适当,那肯定不是说他萧望之不适当,太尉之职只是一个虚职,那不适当的只有是丙吉了。你萧望之说丙吉丞相不适当,那就是说我皇帝处事不适当,因为丞相是我任命的,那你萧望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宣帝派出三个大臣去质问萧望之,想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萧望之如果服一下软,也就没什么事了,谁知道他居然把官帽摘下来,和三个大臣辩论了起来。摘官帽和请病假一样,在当时也是有特别含意的,意思是说,我不当这个官了,我不希罕这个官,或者是说我现在不是以官职身份在说话,就像现在的警察脱了警服打人一样。

萧望之彻底激怒了宣帝,再加上一些大臣在中间告状,说萧望之太狂太傲,不讲礼数,不尊重丞相丙吉,还有贪污等等。宣帝下诏,免了萧望之御史大夫的官职,降为太子太傅,也就是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

御史大夫的接任者是黄霸。没过几个月,丙吉就死了,黄霸顺位接任了丞相。黄霸死了之后,于定国又顺位接了丞相的位置。可惜了萧望之,就这样和丞相一职失之交臂。

托孤寄命

宣帝神爵三年,这一年离萧望之上书谈冰雹之事已经九年。这一年,御史大夫丙吉升任丞相,萧望之接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在西汉,一般来说,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备胎,前面的丞相没了,后面的御史大夫就会顺位顶上去。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萧望之,距离臣子的权力顶峰只有一步之遥了,况且,丙吉年岁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丞相之位正在向萧望之招手。

意外陡生。这一年,大司农中丞向宣帝建议设立常平仓,也就是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以应对灾年时粮食短缺的问题。宣帝认为建常平仓很好,但是萧望之反对。反对就反对吧,但萧望之话多,反对的同时又大发议论,说现在很多的高级官员能力低下不称职,三公的人选不当。宣帝觉得他这番话不对味,好像是在讽刺丙吉。以前老衲讲过丙吉的故事,他是狱吏出身,因为年轻时救过受难中的宣帝,宣帝感恩,所以对丙吉特别加以重用,最后官至丞相的最高位。

现在萧望之说高级官员不称职,说三公人选不适当,那肯定不是说他萧望之不适当,太尉之职只是一个虚职,那不适当的只有是丙吉了。你萧望之说丙吉丞相不适当,那就是说我皇帝处事不适当,因为丞相是我任命的,那你萧望之到底是什么意思?

宣帝派出三个大臣去质问萧望之,想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萧望之如果服一下软,也就没什么事了,谁知道他居然把官帽摘下来,和三个大臣辩论了起来。摘官帽和请病假一样,在当时也是有特别含意的,意思是说,我不当这个官了,我不希罕这个官,或者是说我现在不是以官职身份在说话,就像现在的警察脱了警服打人一样。

萧望之彻底激怒了宣帝,再加上一些大臣在中间告状,说萧望之太狂太傲,不讲礼数,不尊重丞相丙吉,还有贪污等等。宣帝下诏,免了萧望之御史大夫的官职,降为太子太傅,也就是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

御史大夫的接任者是黄霸。没过几个月,丙吉就死了,黄霸顺位接任了丞相。黄霸死了之后,于定国又顺位接了丞相的位置。可惜了萧望之,就这样和丞相一职失之交臂。

托孤寄命

光阴似箭啊日月如梭,一转眼,又是九年过去了。宣帝躺在病床之上,召见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是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史高是宣帝舅爷爷家的人(戾太子刘据的史良娣是宣帝的亲奶奶),被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封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三个人都接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

请注意宣帝的这种安排。

首先,在官职上,外戚史高的官最大,掌握了实权,萧次之,带个前将军的职,周堪仅仅是一个光禄大夫。当然,不是说光禄大夫的官很小,而是说,相比于史萧二人,就显得小了,而且不配顾命大臣的身份。

其次,领尚书事,这意味着赋予了他们处事中央政事的资格。

这两者结合起来看,说明宣帝对萧望之和周堪并不放心,认为他们有办事的能力,但还是找娘舅家的人来监视着。一旦有异心,大司马车骑将军就会出手,将萧周二人拿下。这种安排,果然为以下埋下了祸根。

宣帝不久就死了,元帝刘奭继位。刘奭是萧望之和周堪的学生,有感情在,平素就很尊重他们两人,言听计从。

萧周二人受到重用,史高不满了,史高的两个太监朋友弘恭和石显也不高兴了。

宣帝的时候,别看外廷的那些大臣们闹腾得挺欢,但宣帝根本只当他们是一个摆设,因为宣帝是一个法家的拥趸,并不喜欢那些儒家的书呆子。在执政策略上,他采用的是外儒内法的务实办法,将朝廷真正的大权,集中在中书宦官,也就是太监弘恭和石显手中,这些中书宦官对宣帝负责。

弘恭、石显两人,和史高也是好朋友,相互依靠声援。现在元帝上台后,萧周二人怂恿元帝从太监手里夺权,想要换上读书人,这自然引起了太监和外戚们的忧患和警觉。

误交小人

萧望之和周堪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向天下征召优秀的读书人来做谏官。有一个叫郑朋的人,想攀附萧望之,就先是给皇帝寄出一封告御状的信,信里列出史高派门客到地方上作恶的事,还说到外戚许、史两家的子弟的罪行。元帝把郑朋的书信交给了周堪,周堪如获至宝,觉得郑朋此人可用,就让郑朋待诏金马门(东方朔就“享受”过这个待遇)。

此后,郑朋又给萧望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拍萧的马屁,只不过,这个马屁拍得比较委婉,比较见水平:如今您六十岁,身居重位,做到了将军的职位,是读书人的最高成就了。现在,将军您是想做管仲、晏子呢,还是想做周公、召公?如果只是想做管仲和晏子,那我就回家去种田算了。如果将军是想追求周公、召公一样的丰功伟绩,那么在下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将军。

萧望之看了这封马屁信,心里那个舒服啊,就收下了这个郑朋,把他当作左膀右臂。但,这个郑朋不是个好人,在萧望之手下干了没多久,就原形毕露,经常做坏事(至于具体怎么坏,《汉书》中没明说),萧望之就和他断绝了关系,不再往来。这样一来,萧周阵营的人也就不再举荐郑朋为官了。

郑朋心怀怨恨,转而去投靠史高、石显和许家,他说以前之所以常常说许、史两家的坏话,都是周堪让他说的。许家的许章请求元帝召见郑朋,召见完后,郑朋出来扬言,说他在元帝面前告了萧望之的状,列举了小罪五条、大罪一条,中书令在一旁听到了我说的话。

中书令就是指弘恭和石显。萧望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跑去责问两人,本来,萧望之的责问,带一点为自己洗白的意思,也没打算把他们两人怎么样。但弘恭和石显害怕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做掉萧望之。

被辱自杀

萧望之做元帝的老师做了九年,日久自然生情,何况元帝本来也是一个被儒家思想洗脑很彻底的人,对萧望之既敬且畏。想做掉萧望之并不那么容易。

但元帝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生性懦弱且无主见。虽然萧望之一直怂恿他把弘恭和石显换掉,但他总觉得这两人是先帝时期的老臣,不忍下手。这,无疑给了弘、石两人机会。

终于,等到了萧望之休假的时候,弘、石二人安排郑朋等人再去向皇帝告状,说了萧望之种种不是。西汉时候办事也是讲究程序的,既然有人告了状,即便皇帝相信被告之人无罪,按程序也得派人去查一查,于是调查的任务就派到了弘恭身上。

弘恭装模作样走了一下过场,回告元帝说,萧望之等人如何如何不对,建议把他们交给廷尉审查。元帝是个小年轻,刚刚继位,也不太懂得朝廷中的办事方法,不晓得交给廷尉就是下狱,以为只是派人去问一问就完了,也就同意了弘恭的建议。

于是,萧望之等一帮人就被送进“秦城监狱”给关了起来。

过了两天,元帝找周堪有事,宣他进宫来,旁边的人说:陛下你不是已经把他们关进监狱了么?进了“秦城”的人,不太好召见吧?

元帝大吃一惊,把弘恭和石显叫来臭骂了一顿,说,怎么能这样,赶快把人给我放出来!

弘、石二人请罪之后,说,这个,规矩不能坏,既然经您批准已经把他们关进了监狱,还是得按程序审查完了之后才能放人。

年轻的元帝果然被规矩吓住了,不敢和这帮太监硬来,只好另找丞相和御史大夫求情,说,萧望之做了我八九年的老师,也没犯什么大事,被诉的罪名也一下子说不清楚,就把他们免职后放了吧。

萧望之等人被放了出来,但免了官职成了平民。这只是元帝的缓兵之计。果然,过了几个月,元帝又下命令,要把萧望之再调到中央政府来任职并赐封关内侯。元帝本来是想通过一番运作,最终让萧望之做丞相的。

恰巧这时候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上书给他爹申冤,被政敌指控为“对皇帝不敬”的罪名,弘恭、石显等人又跑到元帝面前说:陛下啊,你看这个萧望之太不像话了,以前的罪没和他清算,放过了他,陛下你现在还准备再重用他,他却不思悔过,指使儿子上书,这也太嚣张了。陛下您不妨先把他关几天,教训教训他,再用他不迟。

元帝说,这怎么行?萧师傅为人刚直,把他关起来这不是要他的命么?

石显说,陛下您放心吧,他不过是一点小过失,没什么大不了的,萧师傅怎么会因为这点小事和自己的命过不去呢?

元帝说,那好吧,你们小心行事。

石显讨得了圣旨,马上召集了大队骑兵,跑去包围了萧府,吵着要抓萧望之。萧望之要自杀,萧夫人劝阻了他,认为这不是皇帝的意思,不要急着自杀,先去见皇帝再说。这时候跑出来一个冒失鬼(这个人有点可疑😮),萧望之的学生朱云正在萧望之家中,朱云却认为这是皇帝的意思,与其下狱受辱,不如自杀保持名节。

萧望之听了朱云的话,让朱云给他配好了毒药,服下身亡,而这也正是那帮太监们所希望的结果。

通宝推:听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