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刘亚洲涉及严重经济贪腐问题或被判死缓,希望是真的 -- 睡醒的猫

共:💬256 🌺1684 🌵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还是很感恩那次高考,原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到来。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尽管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结婚生子,很多人已经开始工作,很多人在田地里干着农活,但还是决定奋力一搏。

如今,40年过去了,对于高考,似乎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那段历史,很多人没有忘记,特别是那个年代的人,无论是考进的,还是没有考进的。

●人物:汪永斌

●身份:浙江万里学院 教授

考前时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甚至是洗脚、上厕所都在看书

汪教授(右1)为同学们上课

汪永斌是金华兰溪人。

1977年10月以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还能参加高考。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就回乡务农了,靠高中物理课学的知识,他当过农村机电工,做过全村线路改造和安装电灯电器等,不过大部分时间依然在干农活。

1975年,公社组织选拔民办老师,汪永斌去报名了,考得还不错,于是就成了一名民办老师,教化学,从家步行到学校有20多公里,那年他19岁。

汪教授当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门口拍摄的照片

“1977年10月份,我的父亲告诉我,机会来了,可以高考了。当时父亲的建议是让我考个中专,比较容易上线。而我的想法是背水一战,如果当年考不上,第二年我再考中专也行。”那天起,汪永斌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复习”的生活,即使在晚上,也要在批改完学生作业、备好课后,才有时间复习下要考的内容。

他回忆,“时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甚至是洗脚、上厕所都在看书”,整整三个月,每天都是挑灯夜战。相比于时间,复习材料更加紧缺。当时文理科都要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另考史地(历史、地理),理科另考理化(物理、化学)。汪永斌考的是理科,除了一份考试大纲还有当年留下的高中书本,其他啥也没有。

“那次高考,没有复习班,也没有可以去请教的老师,完全靠自己,所以,我深知我们这些起跑线都是一样的人,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勤奋。”

每个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大学里为了学习,甚至路灯下看书

“我记得放榜是在1978年的年初,那年我父亲作为公社干部去兰溪开会,大会上宣布了上榜考生的名单,我就在其中。父亲后来跟我说‘一个公社差不多就考进一人,别提有多自豪’。”那个年代,因为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汪永斌直到周五结束一周工作、花了两个多小时步行到家里才知道信息,“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天父亲在村口等着我回来,开心得一直握着我的手。用农村里的话说:‘可以脱掉草鞋穿皮鞋了!’”

最后,汪永斌被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录取了,学农业机械化专业。说起在大学的四年,他这样说,“可能现在的学生,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我们,有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路灯下看书、打着手电看书,那是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

读书放假期间,他还回乡免费修拖拉机、打稻机和抽水机等农业机械,积累实战经验。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成为了一名老师。

“其实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是当一名中小学老师,没有想到,最后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汪永斌在母校一待就是40年。伴着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改建,也见证了浙江万里学院的变迁,他从一个助教做到了现在的教授。他主攻汽车,机电一体化、节能减排方向,近年来发表论文80多篇。

干完下个月,汪永斌教授就要退休了,离开他心爱的校园、学生。

最近,他会时常回想起当年,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人物:翁振涛

●身份: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

大家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从外包工到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翁振涛上大学第一天 图片由本人提供

翁振涛在工作中

采访翁振涛时,他刚参加完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40年前的记忆一下子在脑海翻腾起来。

1977年,“文革”结束。当时,他正在宁波第一糕点食品厂做外包工,干体力活。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宁波市十一中学(后来合并到东恩中学)的班主任吴老师特意找到他,让他备战高考。

“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能参加高考,上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大家都在拼命用功,到哪里都捧着一本书,我们都清楚,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那一年的高考在冬天,历届中学生一起走进考场。年纪大的有33岁了,早已娶妻生子,年纪小的只有16岁。当年,翁振涛刚好18岁。

那年他的高考成绩是260分,很快轮到填报志愿环节,大家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当时同学的父亲推荐我学液压专业,说这是新技术,以后大有可为。”有技术就有出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翁振涛,他在第一志愿栏毅然写下浙江大学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

毕业后坚持“科技报国”

26岁研发出中国第一台两板机

刚上大学,翁振涛就遭遇沉重打击。“摸底考一塌糊涂,有的连考题都看不懂,英语只有零分。”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迎头赶上。

每天5点半起床,一边晨跑锻炼身体,一边拿英语书背单词,然后再去教室上课。中午吃过饭后,也不睡午觉,一直学习到晚上11点半回到寝室。“那时候学习氛围很好,每个人都在刻苦学习。每天的生活,就是教室——食堂——寝室,毫无杂念。”

很快,翁振涛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几个学期后,各科平均分已经达到95分以上。

1982年,翁振涛大学毕业,他如愿回到宁波,在宁波塑机厂任技术员。

他觉察到,未来塑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由三板机向两板机转移。他向厂里提出研究申请,但并未得到支持。

“这项创新不光光是为了一家企业,而是为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1986年,26岁的翁振涛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两板机的样机,当年就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

1989年6月,他毅然离厂,走上了创业路。“我既是老板,又是工人;既当技术员,又当营销员。”

2004年,宁波千普机电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企业销售额直线上升,到2007年,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作为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翁振涛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关心母校的人才培养。1997年,他在学校设立“华液奖教金”,奖励优秀老师。十年以后,他捐款100万,支持学院老师学生出国交流,成立“千普华液奖励基金”。2011年再次捐250万,支持浙江大学建造教学楼。

●人物:范盈盈

●身份:李惠利东部医院妇科主任 主任医师

迟到十分钟,差点取消高考资格

没考医学院却误打误撞学了医

范盈盈为病患开刀

采访范盈盈的时候,是23日下午三点多,她刚好做完手术从手术室出来。穿着深绿色的手术服,戴着深绿色的手术帽,做了三台大手术,但人还挺精神。她抓起办公桌上的杯子,一口气喝完了大半杯白开水。

范盈盈是宁波人。1977年7月23日,她从宁波五中(现在的效实中学)毕业,随后就到江北费市公社上邵大队插队。

范盈盈提供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

同年9月,范盈盈接到了老师的通知,让她去参加高考。“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是班里的班长兼团支部书记,老师很重视我,叮嘱我一定要去参加高考。当时,五中为了备战高考,开了个高复班,大约有四五十个人。”

当年考试的很多细节,范盈盈还记得很清楚。“我们的考场在宁波一中。我因为不认识路,急匆匆跑进考场已经迟到了10分钟。后来听说跟我一样的人也有,考试那天公交车路线坐反了。按照规定,迟到15分钟就要取消高考资格。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好惊险。

高考结束之后,范盈盈马上又回到江北插队。“用现在的话说,当年的我非常淡定。父母让我在家等录取通知,我没听他们的,又归队了。我没怎么想过,这次高考会对我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就把它当做平时的一场考试。所以填志愿时也是糊里糊涂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老师说,医学院的分数很高,让我们不要填。我填的志愿就不是医学院,然后就是‘服从分配’。”

“服从分配”成就了她的人生

老师说她天生适合当外科医生

也许是“服从分配”成就了范盈盈现在的人生。“12月份的一天,我在队里干活,有人通知我,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了,可以到杭州去读大学了。”

“当医生,我没想过啊。但是我不抵触,可以上大学了,前面有未知的人生道路等着我,我心里自然是非常兴奋和激动。”

1978年3月份,范盈盈拖着一个在农村用草绳捆绑的箱子直接来到了位于杭州湖滨的浙江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

正式开课之后,范盈盈才明白,误打误撞的学医道路,自己是走对了。“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一行。比如很多人会害怕上解剖课,我的脑海里就没有‘怕’这个字。白天在实验室里上完解剖课,有些问题没想明白,晚上还经常回到实验室里再看看。后来到医院实习,老师就说我天生适合当外科医生,建议我去外科或者妇产科。”

“在当时,医生青黄不接,尤其是妇产科医生,更加稀缺。哪里缺人就去哪里,我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来有很多换科室的机会,但我喜欢这个领域,坚决不换。”

1982年12月份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范盈盈分配到舟山人民医院当医生,1995年调到宁波市李惠利医院。

“我很幸运,高中毕业当年就恢复了高考,这比历届生会容易一些;我很幸运,误打误撞找了一份自己从心底里喜欢又适合的工作。如果没有这次高考,我的人生道路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人物:陈联飞

●身份:宁波市海曙区文物管理所 副研究馆员

心中种下一颗求学的种子

即便在田间劳作也不忘听课看书

陈联飞在大学寝室中

作为宁波资深的文史专家,陈联飞对于城区一带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和文保点,都深有研究。跑文化线的记者也经常会找他,聊聊地方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

然而,回过头看拥有的一切,这位老学者却直言:“要感谢一场考试,从此改变人生之路,指引他找到前进目标。”

年过六旬的陈联飞,是慈溪市新浦镇水湘村人。早年父亲是村里的小学教师,对知识对学习比较看重。

陈联飞与同学合影 图片由本人提供

1970年,因为历史原因,陈联飞初中毕业回乡劳动两年,后公社初中办戴帽高中班时又返回校园。

有阵子,没了学习环境,干脆随大人回乡田地劳作,待农闲的时候再跑到学校上课。直到上高中,读书的劲头上来了,他将初中阶段没有学的知识从头学起。

高中毕业四年后的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大学录取率不高,有的复习中途转而考中专,陈联飞却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备战高考的大军。这个决定,有长辈起初并不看好,甚至认为是眼高手低,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我在毕业后的四年田间劳动中,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表,今天学什么,明天复习什么,完成了才能休息。之所以如此执着,就是心中种下了一颗求学的种子,希望有朝一日自己有机会上大学。”陈联飞说。

白天围涂造田,晚上继续复习

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师范学院

高考初试过关后,陈联飞白天参加围涂造田大会战,晚上继续复习、做练习题,“有的时候实在太累,但想想放弃可惜,又继续拿起课本夜读。”

记得高考那天,昔日教过他的老师也加入到考生队伍,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

进考场后,试卷都是背面放置在桌上。监考老师让考生先静坐15分钟,等到铃声响起,再拿起纸笔作答。

后来,一路过关斩将,他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中文系。那年村里就出了这么一个大学生,榜单贴出,邻里街坊都跑来祝贺。

大学四年,陈联飞被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开始接触古文、古书。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思维活跃,彼此在交流中打开了眼界。至今,他都很感谢这段经历。

“干我们这行,光有绘图、测量等专业能力还不够,文史功底也很重要。”陈联飞举了个家族家谱研究的例子,“你要挖掘某文保单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就得熟悉地方志、家族宗谱,比如你要研究天一阁,就得去翻《范氏宗谱》,你要研究南宋石刻,离不开《史氏宗谱》。宗谱里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最近一阵,他正在着手编制《海曙区文物志》,将一些可移动文物、地下文物进行梳理,方便将来的学者做资料参考。

●新闻链接

恢复高考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多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原题为《“还是很感恩那次机会,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