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看现在的意思是北面部分是,但是究竟多大也不好说。
估计也不算小,但是茅草确实很厚的样子,说是大地主,确实说不上,但是说是个地主,有地主的思维应该也有可能。可能性就很大。
当然,你说这些是为了知识分子自我感动也绝对属实,也有皇帝的沽名钓誉。
甘肃成县杜甫草堂又称“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同谷草堂”、“子美草堂”、“诗圣祠”,俗称“杜公祠”,从始建迄今经历了漫长的兴衰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杜崇杜,大力搜集、整理、刻印杜诗;第二,注家蜂起,形成了千家注杜之风;第三,修建祠堂,在杜甫游历栖身之处建立工部祠,镌刻诗碑、祠碑。
杜甫在同谷居住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同谷留下的影响却很深远。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5亩,县令郭慥在其上建立了工部祠堂,诗人、成州知州晁说之为之作记,晁说之说:“古人得庙祀,或因乘时奋厉,以治易乱;或因为民父母官,有德于民;或因崇仁笃行,有功于风俗。象杜甫这样,以老儒士身屯丧乱,羁旅流寓,呻吟饥寒之余,数百年之后,即其故庐而祠焉,如吾同谷之于杜工部者,殆未之或有也。“(《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
《成都草堂杜甫诗碑亭序》陆游也说:“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感旧》事实确实如此,在杜甫游历栖迟之地,几乎都有他的祠堂、塑像和诗碑、祠碑。
从有关典籍和地方志乘可知,仅陇右工部祠堂就有8处之多,而成县杜甫草堂则是秦、陇、蜀、荆、楚、豫等地修建最早的祠宇之一。
1984年4月下旬,笔者应邀有幸参加了在成都草堂举行的杜甫诞辰1270周年大会暨杜甫研究学会第二届年会。会后曾拜访了研究杜甫的知名学者、著名诗人、四川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缪钺先生。先生看了拙文《杜甫陇右行踪综述》及“少陵钓台”拓片后,称文中提到的杜甫行踪遗迹是“研究诗圣在陇右行踪的一个罕见发现”。
经先生指点迷津、成都杜甫纪念馆研究员扬铭庆先生鼎力相助,笔者全文抄录了晁说之在成州写的3篇有关杜甫的文章,成县杜甫草堂始建的迷雾终于廓清。从晁说之的3篇文章中可知,晁氏在短短的几年间,不仅舍财出力兴建了“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和“濯凤轩”、“发兴阁”等3处纪念杜甫的祠宇轩阁,而且撰写了文情跌宕、记事感怀的《濯凤轩记》、《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发兴阁记》等3篇散文佳作,并镌刻于石。惜这三通重要的宋代碑刻可能于明代前就已散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晁说之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二月二十六日撰写的《濯凤轩记》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无可辩驳的事实:“杜工部昔日所居之地,新祠奉之者也。”也就是说,在宣和四年二月濯凤轩告竣之时,“新祠已开始祀奉”,说明杜工部祠堂必建于宣和四年之前,即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近些年有的出版物和报刊署名文章曾毫无根据地片面断言草堂建于宣和五年,此论与晁说之《濯凤轩记》中所述事实相悖,可谓误也。
草堂历代修葺概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草堂曾历尽沧桑,规模几更,然而其遗址始终保持原貌。从明、清至民国几代都有人维修、改建和续建,规模逐渐扩大,确也肃穆雅致,颇有气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虽然潮湿,但是真挺喜欢成都山清水秀。 真离 字0 2023-05-18 21:22:43
🙂也不是很大 5 达雅 字207 2023-05-11 04:00:21
🙂大小且不论,这个根本不能反映杜甫时期的规模 5 环宇7504 字1178 2023-05-13 06:51:13
🙂好像也不是,应该是更早,但是究竟面积多大倒是不知道
🙂无乃太细长乎? 4 环宇7504 字771 2023-05-13 08:10:46
🙂原来你也知道杜甫是地主阶级啊 1 日月双华 字0 2023-05-11 04:57:18
🙂郭沫若说杜甫草堂是三重茅,无论实数还是虚数,大概都不止一重吧 真离 字680 2023-05-10 18:52:53
🙂年轻时买过一套李白诗集 1 hwd99 字0 2023-05-06 1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