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一家注李,千家注杜,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规律和操作,从唐朝到今天已经一千多年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重要的是几乎已经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精华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中国走向了世界的巅峰也有个千来年了。
而在这段时期,却只有一家注李,千家注杜,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看到无数的讨论者,在自称认可李杜文章光芒万丈之后,在认可他们都一样的水平之后,对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却毫无波澜,这是不是很奇怪的情绪呢?
一家注李,当然不是只有一家,可能就是微乎其微的几个小派系或者只有一两个大派系,与千家注杜的情况必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在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定论,这是可怕的现象。
在今天,其实大家都几乎同时认可李杜的,显然在新中国之前,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显然杜甫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李白,否则不会发生千家和一家,这样巨大的区别的。
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也是官僚体系的影响力之巨大的具体的体现,因为,很显然,杜甫同时是公务员、干部,李白同志是野路子。这导致了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巨大的倾斜,这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吗?
由此可以见到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的极其可贵的文化品质了。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向一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集团挑战,这是怎样的悲壮呢?
所以,这才是真正的造反精神,而不是大骂某个个人,呵呵,幼稚、格局太小了!
各种分析,解释,等等等。
读着爽就完了。
杜诗,这种读不那么爽的,就得挖掘些东西出来。
好比李诗是100分的美女,倾国倾城,你去挖掘她思想有多深邃,别人都说你吃饱了撑的,膜拜就好。
杜诗是耐看的美女,你得品味一下,这一品味还不得了了。
没那么容易乱注
你注释杜甫,就会发现 杜甫是李白的迷弟....
有人开玩笑:
杜甫诗集:
《李白我想你了》
《李白我又想你了》
《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范玩》
《我写了一首诗送给孔巢父然而我又想起了李白》
《能喝是怎样一种体验?》
《冬天怀念李白》
《春天怀念李白》
《我梦见了李白》
《在天的尽头想李白》
《写给李白的一首二十韵的诗》
《好久不见》
《苏端请我吃席我喝多了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李白》
《想起我和李白、高适「不可描述」的日子》
《那一夜》
当然上面是我(不是我,是这个帖子的作者)胡编翻译的,原版在这里:
《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饮中八仙歌》
《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不见》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遣怀》
《昔游》
里面名句很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等
大约 唐代,杜甫虽然已经是大诗人了,但是并未出类拔萃到 诗圣的地步;宋朝起,诗人几乎无不学杜,文天祥甚至拿杜甫的诗写 同人版(集杜诗,用杜甫的句子重新组合另写,关键是....他写了整整200首;这得揣摩熟悉到什么程度)
然而,这跟 诗人身份几乎无关,李白的翰林供奉虽然不算啥大官,但是论级别 也不比杜甫 被严武表行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低,论官员身份,杜甫可以说干的一塌糊涂.....很难算是后世喜欢他的加分点
核心还是:李白的诗出自天分,学不来.....杜甫的天分 其实也是极高的,但是毕竟还有个人努力可以学的部分
所以,就不研究李白了,直接拜倒吧(诗圣都无比仰慕的诗仙,你有资格不服气么)
李白的诗好,一望而知,不过读再多也就是那样好;杜甫的诗好,也是一望而知,但是读得多了就觉得比刚读的时候更好了。个人感觉。
白居易好在晓畅明白,受众广大。
宋以后,世家完蛋了,李白那是学也学不来了,李白的诗是世家文学的绝响。
杜甫就不一样了,小官僚小公知,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正是后世士绅地主阶级的价值楷模。
一家注李,千家注杜,就是世家文学风采和官僚士绅文学风采的区别。
千家注杜,都是用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因为大家到中年以后都发现,自己活成了老杜的样子。想写点诗抒发点情怀,却发现老杜已经写过了,以高不可攀的境界和水平。那还能怎么办,只好注一注啰。
至于李白,谁敢活成他的样子?中南海请你去讲学,你敢喝得醉醺醺地去,让中办主任帮你整理仪容?
活的战战兢兢,李白这种世家气质是学不了的。
去趟杜甫草堂就知道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力了。
杜甫诗集至少在英、西班牙这样的大语种都出了全集甚至不止一个版本,还都是老外自己翻的。
李白虽然知名的老外也翻了不少。但全集英文版是国内的翻译向外推广。
至少多数人是通过杜甫才知道李白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