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六:《战俘列车》太穿帮 -- 忘情
作者:忘情
出品于1965年的美国电影《战俘列车》引进中国较晚,但如今也成为一代经典了,还被人称为二战版的《越狱》。都说好莱坞是最大的美宣部,此言诚不欺也。这部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影片,骨子里却是宣扬美国人卓越的领导能力,美国才是世界的救世主。不过,可能是编导过于注重离奇的情节,结果本片从常识、逻辑到道具,破绽数不胜数,活脱脱就是部“抗德神剧”。
前提不存在
本片的背景,发生在1943年9月的意大利战场。
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领衔的意大利新政府扣押了墨索里尼,并与美英讨价还价。眼见南翼局势急转直下,法西斯联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率B集团军群南下,支援驻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德军。9月3日,意大利新政府与美英秘密达成了停战协议。当天凌晨,英国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岛跨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登陆。9月8日,盟国对外确认了意大利政府投降的消息。9月9日凌晨,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早有准备的德军一边拼命反击,一面迅速解除意军武装,并于9月10日占领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国土,并对风头正盛的美英盟军实施节节抗击,
《战俘列车》的主要故事,从9月8日早晨开始:获悉意大利政府已投降后,早已兵无斗志的战俘营意军看守们跑光了,近400名美英战俘决定集体向海边逃亡,结果被德军截回,并塞上了前往德国的列车。路上,战俘们在美军莱恩上校指挥下,想办法消灭警卫,控制列车,伪造命令,让列车改道,后又冲破阻拦,阻击追兵,最终绝大多数人乘火车逃入瑞士境内。
很明显,编导对铁路是如何运转的一无所知。铁路是联网成片的,各国铁路均在首都设有一个总的调度指挥中枢。在各个铁路枢纽或中心站(一般而言是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都设有区域调度指挥中心。再往下,便是沿线比较大的车站,设有行车调度室。这个行车调度室不仅要管本站,还要指挥邻近各小站。以上是各国铁路的指挥架构。对于跨国铁路线来说,两国交界处双方均设有联络站、边检站。如果两国轨距不同,还得建为列车更换轮对的换轮场。
每隔一段时间,全国调度指挥中枢都会编制下发一张列车运行图。各固定班列列车按图运行。如果临时需要加开一趟列车,区域调度指挥中心必须编制临时列车计划。当然,全国总的调度指挥中枢也可以直接编制这个计划,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区域调度指挥中心以下的各车站均无编制计划权限。如果辖区内有临时运输需求,就必须将情况上报区域指挥中心,申请增加行车计划。
行车计划编列出来后,区域指挥中心会以铁路电报的形式,分别拍发给相关机务、车辆部门及沿线各车站。如果临时列车运行范围超出辖区,则行车计划必须上报全国调度指挥中枢核准,然后由全国调度指挥中枢以电报的形式拍发给各相关地区调度指挥中心。这类电报,铁路上又称之为“调度命令”。下级必须遵照执行,无权擅自修改。由于各个层级权限不同,所以完整的“调度命令”内容未必会逐级通报到每个铁路行车岗位。各岗位只需知道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即可。战俘列车押车军官冯·克莱蒙特少校在被俘后供称,他必须到沿线各车站接受进一步指示。这其实就是去领受他需要获知的调度命令内容,包括列车出发时间、到达某站时间、在何处补充给养等内容。
综上所述,铁路行车计划是自上而下。绝无可能存在如《战俘列车》那样,押车军官拿着一纸所谓“命令”,去找区域指挥中心要求更改列车目的地。也许会有人拿战争时期,情况特殊为影片辩解。但问题是铁路本就具有半军事化性质,战争爆发之初就必然要接受军事管制,各种规章制度只会更严格。如果真有人拿着张“命令”向区域指挥中心提出这种要求,进驻铁路的军方代表会立即产生怀疑,并大概率会采取控制对方人身自由,向有关方面核实身份等措施。因为铁路调度命令都是自上而下下达的,没有越级的道理。更何况如果这趟战俘列车是由德军总参谋部下令编成的,计划如有变动,总参谋部下属的军交运输部门早该逐级通知了。
逻辑说不通
除去影片主线完全不成立,其他值得商榷之处亦不少。
最初的战俘营设在罗马以南,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在首次逃亡时,400余美英战俘选择了集体行动,这显然是个错误。因为这样目标太大,极易被一网打尽。如果利用当时意大利国内一片混乱,德军尚未全面控制局势的间隙,选择三五成群分散逃亡。利用意大利民众厌战厌德情绪获取同情和帮助,或就近混迹于意大利居民中,或寻找德军封锁线缝隙突围,则应该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能成功脱险。
不出意外,集中出逃的战俘们经过一场短促的交火,又重新落入了魔爪,被驱赶上一列棚车,启程前往德国。编组列车可不是短时间能编完的。调度命令层层下达需要时间,机务、车辆、车务部门在编组场得进行多次甩挂作业,耗时不短。当然,利用暂时闲置车体或动用热备车(指事先编组好,停放在指定位置待用,随时能上线运行的列车)也不是不可以,但德军居然能掐会算,事先就知晓能在哪里重新捕获逃亡战俘,提前编制行车调令,让列车开到某处备用。等战俘们押到直接上车。这未免也太过神奇了。
非但如此,这趟战俘列车的编组也很奇怪,十余节棚车后面只挂一节高级软卧车。参照二战期间纳粹用棚车运犹太人去集中营的情况,只需将棚车大拉门的搭扣扣上,里面的人就甭想出来。搭扣甚至都不必上锁,更无需配备那么多随车押运人员。如果这批战俘的确比较重要,押运途中不能有闪失,那也应该在列车首尾各编挂一辆警卫车,供警卫轮换休息。遇到意外情况时,也便于从首尾两个方向控制列车局势。像《战俘列车》那样,列尾高级软卧只供带队军官享用,全体押车士兵无一例外戴着风镜端坐车顶,如果是短途运输还行,可仅仅从罗马到佛罗伦萨280千米左右的铁路里程,列车就走了整整一个晚上。要是这样一路到德国,士兵们谁受得了?
更可笑的是,战俘列车尾部数百米外,紧跟着另一趟德国军列,一路如影随行。冯·克莱蒙特少校称后面的军列和本趟战俘列车是同一个计划,这就更是天方夜潭了。不同的列车运行计划,可以被写在同一张调度命令里,但车次不同,运行停点不同,彼此之间更是要拉开足够的安全距离。简单地说,铁路上称相邻两个车站之间的线路为“区间”。每个区间又被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分区的长度要远大于列车紧急刹车时的制动距离。每个分区都装有轨道电路,列车进入该分区后形成闭合电路,在车站行车调度室或区域调度指挥中心的调度板上,便会以色灯信号标示列车位置。关于这个情况,影片临近高潮时充分进行了展示。这个调度指挥系统因为太过重要,因此相关设备有冗余备份。片中战俘们在司机指点下,破坏编组站的电务信号系统,但造成的混乱仅仅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是这个道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在哪个国度,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不会有哪位调度员敢将两列同向行驶的列车放进邻近的分区,这是严重违章,极度危险的行为。现实中,同向列车彼此之间的间隔都至少在数分钟车程以上。所以,在战俘列车尾部别说用肉眼,就算用望远镜也是看不见尾随军列的。
此外,在《战俘列车》中,列车改道,甚至冲出国境都形同儿戏。列车开向哪里,调度说了算。具体举措就是列车在经过岔道口前,扳道工根据调度命令,将道岔扳到指定位置。火车司机开车全凭信号指示,开车沿着钢轨走。地面道岔该怎么扳,扳到哪个位置火车就通向哪里,司机对此隔行如隔山,就更别奢谈指导别人了。
至于列车跨境运行,事先得由两国铁路全国调度指挥中枢进行沟通,然后对方开放进路,这样列车才能通过边境检查站。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在1943年9月意大利战场一片混乱的情况下,瑞士铁路部门对边境铁路口岸的管制只会更加严格。列车想过来就过来?连门都没有。更何况只要德方向瑞士提出要求,瑞士方面只要将扳动道岔或在轨面上设个脱轨器,战俘列车就甭想进入瑞士境内。、
细节不严谨
《战俘列车》逻辑问题一大堆,细节纰漏也不少。
一开场,意大利士兵居然装备MP40冲锋枪,而不是本国的M1938A型、M1938∕42型或OVP型,是个明显的穿帮之处,
为抗议意大利战俘营指挥官巴特格里亚少校盗卖国际红十字包裹里的衣物谋利,莱恩上校指挥战俘们将身上的破烂军装付之一炬,逼迫巴特格里亚少校发放新衣服。但问题是,二战期间虽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德方达成协议,被允许向各集中营、战俘营寄送以食物为主、衣物、药品为辅的人道主义包裹,以改善这些人的生活。但衣物肯定不包含各国军装。《战俘列车》中,战俘们在抗争后都换上了新军服,严重背离历史事实。
战俘列车启动后,莱恩上校用虽然锋利,但刀刃很短,质硬而脆的手术刀反复掏棚车底板缝隙,不崩断刀刃才怪。影片中钢质框架、顶棚,木质四壁及底板的棚车确系二战期间生产的,但其木质地板系两层结构,一层横条,一层纵条,以确保强度。影片中众力合力将位于车棚内壁的桁架角钢扳下来当撬棍用是可能的,但要一下子撬通两层交错底板是不现实的。
撬通地板后,战俘们从底板下到轨道心,然后瞅准时机翻身滚出轨道外。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哪怕是由资深的铁路调车员、检车员来做,也是九死一生。更何况没受过专业训练,长期营养不良的战俘了。三个战俘要贴着车边悄悄摸到列车尾部,一路上不被端坐在车顶的十余个德军士兵发现,这个概率实在太低了。莱恩上校等人爬上车顶后,悄悄从后面接近德军警卫不难,但在长达十余秒的勒脖子过程中,既要控制声响不惊动前车警卫,又要控制警卫不至于搂响扳机示警,这在双手都紧勒绳套的情况下成功概率不高。至于等列车停稳时,悄悄放出更多战俘,大伙儿在警卫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爬上车顶,一声令下再全体猛扑下来全歼警卫队,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神剧了。
美国是个侈民国家,欧洲各国间交往也颇紧密,因此在数百美英战俘中,应该不止随军牧师康斯坦上尉一人懂德语。在多次前往车站拿调令、申请更改行车计划的过程中,却都是像莱恩上校这样的对德语一窍不通的人随行,风险冒得不是一般地大。以致于遇上想做黑市交易的盖世太保,一行人差点就穿帮暴露了。
国产影视剧中,一个弹匣打满全场这类事深为军迷垢病。其实《战俘列车》这方面更甚,押车德军警卫们配备清一色的MP40冲锋枪,腰带上左右分挂的却都是和Kar98K步枪配套的三联装弹匣包,每个包里装3个5发桥夹,这让MP40冲锋枪如何再装填?
片尾隧道阻击追兵桥段,莱恩上校虽是半路出家的空军军官,但地面分队伏击战术的造诣却着实了得。那个隧道半非全封闭式的贯通隧道,而是依山而建。监控山崖一则为一根根方形支柱,外面还有一条细长平台。莱恩等人利用地形设计了一个L形的埋伏圈,利用德军在明,自己在暗的优势,正面火力和侧射火力相结合,用近距离短促集火射击全歼德军尖兵分队。德军发起第二次冲锋前,他们又迅速转移至隧道外设置二道防线,让德军针对第一道防线的攻击通通落了空。如此灵活的战术和老道的战场应变能力,完全不似现实中美英地面部队呆板的战斗作风。
另外,作为一部抗德神剧,片中的德军追兵毫无半点战术素养可言。现实中,德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42通用机枪,步枪手和冲锋枪手均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火力。无论是战术进攻还是火力侦察,MG42的火力掩护是少不了的。但在《战俘列车》里,却全无MG42的身影。德军似乎尽皆新兵蛋子,进攻时全都猬集一团,什么交替掩护、分段跃进都没有。遇阻则全体就地趴下还击,也不寻找地形地物掩护。带队军官只知挥枪指挥部下前赴后继向前冲,活脱脱的人海战术。也不知道这样的德军当年是如何横扫欧洲的。
片尾德国空军战斗机朝隧道入口上方的山体发射火箭弹,用崩落的石块阻止战俘列车前进。在影片拍摄的1965年,找不到能飞的BF-109或FW-190,用教练机代替尚可理解。但二战斯间德国空军只装备了空对空火箭弹,用于崩山石威力不免小了点。拆下列车后面的钢轨,抬到前面换下损伤钢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国外铁路也确实常在沿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维修工具储存箱,方便紧急抢修。但拆钢轨相对容易,众人抬行一段也无问题,但要重新装上,而且安装几何尺寸符合要求,并要让列车通过时不脱轨、不翻车,这等专业之事就只能专业人士来干了。不说别的,将钢轨和枕木联结在一起的弹簧扣件到底该怎么装,拧紧力矩应达到多少,轨距横向公差和轨面高差应控制在多少范围内,别说战俘们完全不清楚,就连火车司机也是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他又该如何指导战俘们干活呢?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原创】光影中的铁路战斗之六:《战俘列车》太穿帮
🙂有印象看过 6 fakeone 字545 2023-08-26 17:59:56
🙂二战火车题材最好看的 13 汉水东流 字569 2023-08-26 12:28:54
🙂我马上就会谈《战斗列车》里的问题 3 忘情 字0 2023-08-26 18: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