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差强人意的《坚不可摧》 -- 忘情

共:💬3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差强人意的《坚不可摧》

作者:忘情

不容否认,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俄罗斯电影业,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尤其在他们最为擅长的战争片领域,近年来涌现的《潘菲洛夫28勇士》、《T-34》都堪称精品。相较而言,2018年俄罗斯出品的坦克战大片《坚不可摧》,在军迷看来,瑕疵却未免多了些。

剧情老套

相较《潘菲洛夫28勇士》这类里面一个女人都没有的纯爷们电影,《坚不可摧》的编导可能为了照顾各层级、各年龄段观众的不同喜好,硬生生往电影里加入了一个来自基洛夫工厂的女坦克工程师、男主角谢苗·科诺瓦洛夫上尉的妻子帕夫拉。

影片开始,科诺瓦洛夫率领由KV-1和T-34混编而成的坦克排,在战斗结束后的返程途中,遭遇德坦克伏击。全车组只有他一人重伤幸存。伤愈后他重返部队,接收了1辆受损的KV-1,并严格训练新组建的车组。此时,他的妻子帕夫拉带着坦克维修配件来部队报到,赢得了副旅长瓦西里·克罗托夫少校的好感。

帕夫拉勉强修好了科诺瓦洛夫的8号KV-1,克罗托夫随即命令科诺瓦洛夫车组跟随2辆T-34外出侦察敌情。途中,这样KV-1因故障脱离了编队,却意外发现了隐蔽在小村里的德军坦克。科诺瓦洛夫当机立断,利用德军的战术错误,全歼了1个德军坦克排。

科诺瓦洛夫车组归队后不但没得到奖励,反而受到了“不遵守命令、擅自行动”的指责。本就对克罗托夫向自己妻子献殷勤窝了一肚子火的科诺瓦洛夫,借机和副旅长打了一架,幸亏被了解事情原委的旅长普希金上校制止。

8号KV-1经此一战,伤损情况更严重了。帕夫拉倾尽手中全部资源维修,也回天乏力。科诺瓦洛夫带着车组成员到战场上搜罗坦克零配件,意外地抓到1名德军俘虏。

苏军的进攻开始了。科诺瓦洛夫车组只能作为伴随步兵投入战斗。此时,德军俘虏提供了1条重要信息:他们在特雷霍沃附近俘获了1辆苏军KV-1,因缺乏继电器而只能藏在树林里。闻讯大喜过望的帕夫拉,立即带着维修配件找到了那辆坦克,并用无线电通知了克罗托夫。接到克罗托夫转述的消息后,科诺瓦诺夫车组立即脱离战场,赶到特雷霍沃与帕夫拉会合。他们驾驶着这辆“捡”来的KV-1赶往战场时,意外遭遇1支德军坦克部队。科诺瓦洛夫指挥车组利用地形地貌掩护,以寡敌众,全歼了这股德军。鉴于那辆“捡”来的KV-1在战斗中被击毁,最终他们开着缴获的德军坦克与已方大部队会合。

这样的情节,确实颇有传奇色彩。在战斗间隙加入了“争风吃醋”的生活气息,对一部时长仅85分钟、只有4场战斗场景的影片来说,确实可以部分弥补剧情的单调,以及矛盾冲突不足的缺憾。从电影艺术角度来说,导演这么处理无可厚非。但从军事角度而言,剧情和其历史原型相差甚远。

历史原型

历史上,谢苗·科诺瓦洛夫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是1名邮递员。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步兵第125师的1名坦克手,驾驶着BT-7坦克在西北方面军编成内作战。战争初期他曾身负重伤。伤愈后被调到后方坦克学校里任教官,并晋升中尉军衔。

1942年4月,在科诺瓦洛夫的一再请求下,上级批准他重返作战部队,成为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坦克第15旅麾下的1名坦克排长。

1942年5月12日,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发起了哈尔科夫战役。非常不幸的是,此次进攻因战前侦察不力,态势判断错误,因而正好迎面撞上了德军夏季攻势的矛头,战场态势很快便发生了不利于苏军的逆转,继而造成整个苏军西南战线的混乱和溃败。战至7月中旬,德军第14和第22装甲师在苏军第9、38和24集团军后方成功实施了纵深突击,科诺瓦洛夫所在的第9集团军坦克第15旅有被合围的危险。

7月13日,坦克第15旅从罗斯托夫地区的尼扎姆丁村突围。科诺瓦洛夫的KV-1发动机坏了,脱离了大部队。等车组修好坦克,准备追赶大部队时,科诺瓦洛夫发现2辆德军坦克在附近侦察,便果断开火击毁了其中1辆。德军大部队随后赶到,约有70余量仍使用未升级的短身管火炮的Ⅲ号、Ⅳ号坦克,以及一些装甲掷弹兵。

科诺瓦洛夫将KV-1隐蔽在一个洼地里,只露出炮塔。他将德军坦克放至500米内才开火。在击毁了4辆敌坦克后,德军指挥官下令部队后撤,重新组织进攻。科诺瓦洛夫鉴于座驾所在位置已暴露,于是指挥指挥KV-1驶出洼地,游动射击,又击毁了6辆德军坦克。此时,德军指挥官犯了战术上的错误。他在命已方坦克部队后撤整理队形的同时,命令步兵发起攻击。结果KV-1弹无虚发,击毁了8辆运兵卡车。吃了大亏的德军终于省悟过来,赶紧整理队伍,重新发起了步、坦、炮协同进攻。科诺瓦洛夫利用战场上燃烧冒烟的坦克装甲车辆残骸阻碍德军观察视线的有利条件,通过游动射击又击毁了5辆德军坦克和1辆半履带车。不过,KV-1的履带也被打断,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不具备接续的条件,只好在无法机动的情况下与德军展开对射。炮弹打光了,就是车载机枪继续开火。最后,德军炮兵将1门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前推,利用KV-1的火力死角机动至距其75米处开火,终于将其击毁。

因为被这辆KV-1耽搁了几乎整整一个白天,因此德军并未打扫战场,便匆匆离去追击苏军突围的大部队。实际上,KV-1车组成员中,科诺瓦洛夫、杰缅季耶夫、谢列布里亚科夫幸免于难,并趁夜色撤离了战场。不巧的是,他们一行三人并未遇到旅长普希金上校派来寻找他们的侦察兵。侦察兵们从当地村民口中,获悉这辆KV-1曾孤军奋战一整天。他们在战场上发现了已被击毁的KV-1,并清点出战场上共有德军留下的16辆坦克、2辆半履带车和8辆卡车的残骸。

幸存的科诺瓦洛夫等3名车组成员东躲西藏,小心翼翼寻找德军部队间隙突围。走到第4天时,他们遇到1辆落单的德军Ⅲ号坦克,立即乘敌不备,用轻武器消灭了正在坦克外休息的德军车组。然后他们换上德军军装,开着这辆缴获的Ⅲ号坦克一路畅通无阻,终于回到了自己原先的部队。

科诺瓦洛夫等人的“死而复生”,着实在坦克第15旅引发了轰动。此前,听取了侦察兵汇报的普希金上校,已为科诺瓦洛夫申请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并给他家里寄去了阵亡通知书。不过,科诺瓦洛夫中尉虽然没有壮烈牺牲,但这位孤胆英雄仍于1943年3月被授予金星奖章和列宁勋章。此后,他随部队四处转战,最终打到了柏林。在战争中多次负伤的科诺瓦洛夫,战后仍然留在部队中,直至1956年才退役,1990年病逝。

真实还原

影片《坚不可摧》中的诸多道具中,既有忠于史实的高度还原,也有本不该发生的错误。片中前后2辆KV-1坦克均属于前者。

从这2辆KV-1的诸多细节看,它们均为KV坦克家族中的KV-1E型。KV-1E的主要特点是:车体和炮塔为轧制装甲板焊接结构。车体基体装甲厚30~75毫米,炮塔基体装甲厚35~90毫米。车体和炮塔上加装了大螺栓,可附加25~40毫米厚的装甲板,从而使炮塔装甲最厚处能达到120毫米,车体装甲最厚处能达到110毫米。焊接炮塔最大的好处,是装甲板在焊接前可以用锻打、表面硬化处理等各种处理工艺,使其晶体结构更加致密均匀。其实际防护力明显超出同等厚度的铸造装甲。再加上KV-1坦克的装甲均有一定的倾斜度,因此KV-1E的防护能力在1943年前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该型坦克能在防御战中屡屡以寡敌众,打出惊人交换比的技术基础。

KV-1E驾驶员位于驾驶室中央,面前有一个带有观察狭缝,必要时能全部开启的观察窗。驾驶员头顶有扇出入舱门,舱门前装有1具潜望镜。航向机枪手位于驾驶员左方,除负责操纵DT型7.62毫米机枪外,他还要帮别人排除坦克故障。车长、炮长兼装填手及后机枪手位于炮塔内。炮塔内中央装1门41.5倍径的F-32型76毫米坦克炮及1挺DT型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尾部装有1挺同型号后射机枪,用于对付绕至坦克后方的敌有生目标。弹药基数为111发炮弹和3×1008发枪弹。炮塔顶部有只有1扇圆形出入舱门。发动机为1台V2型水冷式12缸柴油机,最大功率500马力。传动装置位于发动机室,由变速箱、侧减速器等组成。行动装置采用独立的扭杆悬挂,车体每侧有6对负重轮和3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这么设计的两大优点,一是可以降低车体高度,二是增强车体前部装甲厚度甚少受限。

历史上,KV-1系列虽然在苏德战争初期取得过骄人的战绩,但实际上苏军指战员却并不喜欢这种重型坦克。因为它的故障率着实太高,简直是后勤维修人员的僵梦。关于这一点,影片《坚不可摧》里有充分的展现。究其缘由,是苏联较为落后的工业基础,以及过于仓促地投产,无瑕完善设计造成的。

以KV-1坦克的传动装置为例,其与美国Rayes轮式卡车公司20年代研发的A-23传动装置极为相似。而美国早在30年代初便已淘汰了这种设计。KV-1坦克的转向离合器不仅设计落后,换档之前必须停车,而且所用钢材质量和机械加工工艺都很差,导致转向离合器很快便会磨损。尘土侵入制动鼓后,造成其无法可靠工作。加上最大功率仅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却要驱重战斗全重近43.5吨的坦克,动力系统和走行部分不堪重负,经常趴窝。即便它们工作正常,也只能让KV-1在公路行驶时勉强达到32~35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越野时最高速度从未超过12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仅250千米。

除了以上缺陷,KV-1坦克炮塔的驱动电机功率不足,使用时严重过载并经常火星四射,控制炮塔旋转的调节器被烧坏是家常便饭,齿轮的齿牙被磨掉也屡见不鲜。其配备的无线电台在电磁屏蔽保护方面做得非常糟糕,每每受发动机强烈干扰,通讯距离和可靠性远远达不到标称性能。由于KV-1系列坦克不仅故障率高,而且重量太大,加之苏军缺少重型牵引车和维修设备,因此在1941年至1942年苏军总体上节节败退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损失的KV-1坦克并非战损,而是因为无力抢修而被苏军放弃。所有这些,都是KV-1在1940年生产了141辆、1941年生产1121辆、1942年生产1753辆,即便加上1943年生产的少量KV-85,KV-1系列总产量也不过3000余辆出头,远不及同时代的T-34产量的根本原因。

除了符合时代背景的KV-1E坦克,影片《坚不可摧》中给了以往甚少露面的DT型坦克机枪一些特写镜头。该机枪是DP28型轻机枪的车载型,主要变化是为了适应装甲车辆内的狭窄环境,将木质固定式枪托改为伸缩式金属枪托,单层47发弹盘改成了双层结构。全枪横向尺寸显著缩短,但弹容量维持不变。此外,瞄准装置也有所变化,并取消了该枪的单发功能。DT型坦克机枪安装和拆卸非常容易,苏军坦克兵在坦克被击毁后,往往会拆下坦克机枪,下车继续战斗。这一点,在《坚不可摧》末尾也有真实还原。

在影片中,逼迫科诺瓦洛夫在冒险爬出车体外排除故障的驾驶员辛克维奇尚未回到车内的情况下,就令妻子帕夫拉顶替他驾驶坦克的,是1门德制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该炮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尴尬地发现已方现役反坦克炮均对苏军T-34、KV-1坦克“有心无力”的情况下,令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应急产品,于1942年2月投产。

Pak40是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的放大型。其战斗全重1.5吨,方向射界65°,高低射界-2°~+22°,最高射速14发∕分钟。配用的弹种有被帽穿甲弹、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高爆榴弹。其中,PzGr.39型被帽穿甲弹炮口初速为792米∕秒,可击穿以30°倾斜角放置在1000米距离上的89毫米厚匀质装甲。PzGr.40型钨芯穿甲弹炮口初速为933米∕秒,可击穿以30°倾斜角放置在500米距离上的115毫米厚匀质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面能击穿30°倾斜角的96毫米匀质钢装甲。PzGr.34型高爆弹炮口初速为550米∕秒,最大射程为7600米,主要用于支援步兵。

《坚不可摧》最后一战中,作为德军装甲部队前锋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车,是德军装甲掷弹兵的主要载具,承担着侦查、火力支援、人员输送等多种战术任务。二战前,半履带车的研发一度成为时尚。当时工程界曾认为这种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的混合体,能很好地综合二者各自的优点,在提高车辆在复杂地形下通过性能的同时,能简化车辆结构,降低造价。结果实践证明事与愿违,因此二战结束后再没哪个国家研发这种车型。

SdKfz 251型半履带车1938年投产,一直生产到德国战败,总产量1.6万辆,并衍生出10余种变型车。它在宝沃公司研发的3tHLKL6型半履带车底盘基础上,吸收了SdKft 11型牵引车的成功设计,装甲室容积远超SdKfz 250型半履带车。除2名车组成员外,可运载10名步兵及其携带的武器弹药。在1台100马力的迈巴赫HL42TUKRM型发动机驱动下,该车最高时速55千米∕小时,可以跟上坦克部队前进的步伐。在防护方面,初期生产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车前部装甲厚12毫米,侧面装甲厚8毫米,底部装甲厚6毫米,可抵御轻武器射击和炮弹飞散的弹片。后期生产型前部装甲厚度增加至14.5毫米。该型车的固定武器,是1挺MG34型或MG42型通用机枪。苏德战争后期,德军为这挺机枪加装了防盾。《坚不可摧》中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车,是早期的无机枪防盾型。

除了以上装备,片中出现的PPSH冲锋枪、MP40冲锋枪、MG34型通用机枪、M24型长柄手榴弹等,以及双方战斗人员身上的弹药携行具,还有这些武器的持握使用方式,均无懈可击。鉴于读者对这些装备耳熟能详,本文不再赘述。

装备穿越

除去以上装备,《坚不可摧》中的其他装备就显得编导不甚用心了。

片中,无论是科诺瓦洛夫的坦克排,还是坦克第15旅,都采用T-34和KV-1的混合编组。这种编组方式并不科学,但当年苏军装备损失惨重,东迁的兵工厂还未能将生产潜力提升到极致,因此坦克补充数量仍然赶不上损耗速度,部队是有啥用啥,这种混编现象比比皆是。但问题是,影片中的苏军T-34型坦克,统统来自“未来”。

影片开头,科诺瓦洛夫指挥KV-1撤离战场后,遇到了本排1辆陷在泥中的T-34。帕夫拉向坦克兵们问路时,也遇了辆T-34。这2辆T-34的炮塔呈六角形,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这是T-34∕76 M1943型的主要识别特征。1943年才量产的车型,显然不应该出现在1942年7月份的战场上。

至于在坦克第15旅营地里的T-34,以及和KV-1一块去侦察敌情的2辆T-34,都是标准的T-34/85M1944年型坦克。它的识别特征是重新设计了一个座圈直径达1.6米的炮塔。炮塔由上、下两个铸造件焊接而成,换装了ZIS-S-53型85毫米坦克炮,车长指挥塔舱盖为单片式,换用挂胶负重轮。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中,T-34/76与“黑豹”及“虎”式坦克的交换比惨不忍睹,刺激了苏联坦克工业加速了T-34/85坦克的研制步伐。1943年12月15日,T-34/85坦克获准投产,半个月内就生产了283辆,并于1944年3月首批装备近卫坦克第2、第6、第10和第11军。因此,坦克第15旅于1942年7月就成批装备T-34/85M1944年型坦克,显然属于穿越。

至于影片中出现的德军坦克,清一色拥有装甲侧裙板,装备的都是长身管、炮口装有双室冲击式制退器的75毫米Kwk40/L48型火炮,从这两个特性判断,应该是Ⅳ号H型坦克。这种型号的坦克于1943年4月投产。在H型之前的Ⅳ号坦克,从未安装装甲侧裙板。在Ⅳ号H型之后出现的Ⅳ号J型坦克,则将5毫米厚的装甲侧裙板改为了铁丝网。Ⅳ号H型坦克装备的Kwk40/L48型火炮,威力比T-34/85上的ZIS-S-53型85毫米坦克炮还大。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109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板,或倾斜30°的94毫米厚装甲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影片里,科诺瓦洛夫都是将德军坦克放至500米内才开火。所幸历史上他遇到的皆是装备短身管火炮的早期型Ⅲ号、Ⅳ号坦克,如果德军IV号坦克系列中产量最大H型穿越到1942年7月的苏德战场上,科诺瓦洛夫恐怕就没法打出16:1这样悬殊的交换比了。

《坚不可摧》中那些所谓的Ⅳ号H型坦克,走行部分并非是8对小直径负重轮和4对托带轮,而是5对大直径负重轮,且第1、2对负重轮间隔明显比其他负责轮间距要大,这应该是用T-54∕55坦克底盘改造成的道具车。在这些道具车上,诸如本该有的条纹状防磁涂层却踪影全无之类的细节错漏,更是数不胜数。从《潘菲洛夫28勇士》和《T-34》这两部影片看,俄罗斯完全有能力改装出几可乱真的德系坦克道具车,但《坚不可摧》的导演不知何故,在这方面显得并不上心,着实给影片减色不少。

不仅仅是武器装备,就连苏军服饰也出现了差错。1942年夏,苏军野战部队开始使用保护色领章,指挥员取消等级袖章。保护色领章不区分兵种,统一为草绿色,同时取消了领章上的勤务符号。《坚不可摧》中,从旅长普希金上校、副旅长克罗托夫少校,到科诺瓦洛夫上尉(实际应是中尉。上尉军衔足以任连长,甚至在战争前期可任营长),他们的领章均是黑底,三边有框,辍有金属制的坦克兵勤务符号,用红色珐琅长方形数量区分军衔高低——4颗长方形是上校、2颗长方形是少校、1颗长方形是上尉。这是1940年5月至1942年夏季之间,苏军采用的军衔标志。如果说因战事紧张,一线部队来不及换装,那么片中各级军官衣袖上就应该有复杂精美的金钱刺绣袖章。很遗憾,通观该片都找不到这种金钱刺绣袖章,这显然是编导的又一疏漏。

于理不合

《坚不可摧》中的一些情节,也是可以商榷的。

在影片开头的战斗中,科诺瓦洛夫车组不止一次地采用行进间射击。在没有双向稳定器和精良火控系统的二战时期,行进间射击的命中率极低,徒然浪费炮弹和暴露自己。因此,当时各国坦克兵普遍采用短停射击。非要万不得已,有经验的坦克兵是不会采用行进间射击的。

从科诺瓦洛夫车组在战斗结束后,还能在顺原路返回途中,与本排淤陷的T-34会合这一情节看,苏军显然已经控制了战场。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1辆德军坦克隐伏在科诺瓦洛夫车组归途中,伺机打来致命的一炮呢?

遇伏时,科诺瓦洛夫站在炮塔外,用肉眼发现了设伏的德军坦克,刚向车内的伙伴们示警,德国坦克就开炮了。KV-1的炮塔被炸飞了,这显然是车内弹药发生了殉爆。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车内人员无从幸亏,站在炮塔顶上被气浪掀翻在地的科诺瓦洛夫要想活下来,而且伤愈后还能胜任坦克指挥任务,唯一的解释就是自带主角光环。

实际上,像影片中展示的科诺瓦洛夫那种程度的伤势,应该先在团救护所施行简单救护,再送至野战医院动手术。待伤情大体稳定后,再后送至后方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但电影里所展现的医护条件,显然只是团救护所的水平。科诺瓦洛夫的伤情能在这种条件下治愈,那真是个奇迹。

尚未完全修复的KV-1和2辆T-34外出侦察敌情,居然排着远比红场阅兵还密集的“一字队形”,这是唯恐德军发现不了自己。一旦遇敌,3辆坦克的观察视野和机动均严重受限,必陷于被动。按理说能被指挥员委派侦察任务的,都应该是有战斗经验的车组,不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科诺瓦洛夫的KV-1因机械故障抛锚后,意外发现了在小村里出没的德军坦克,并一炮击毁之。其他德军坦克在这种情况下的正常反应,是立即进入战斗状态,但却不急于行动,等确定威胁来自何处后再行定夺。但影片中的德军坦克,却一窝蜂地从各自隐蔽处冲了出来,在没有伴随步兵和炮兵掩护的情况下,排着密集队形朝KV-1冲来,不出意外地被KV-1坦克一一摧毁。其中最后1辆还是被KV-1和闻声往回赶的T-34“双杀”。1942年的德军坦克兵如果当真这样冒失、如此愚蠢,真不知道历史上他们是如何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取得骄人战绩的。2辆前出侦察的T-34也很奇怪。按理说,村庄属于战场上绝对不容许漏掉的重点侦察目标,当小心翼翼地接近观察。就算因观察角度问题,没能抢在科诺瓦诺夫之前发现村中空地间暴露的德军坦克,那么在战斗打响后,也应立即发现猬集一团朝外冲的德军坦克群。怎么可能在战斗接近尾声时,才如梦方醒般地往回赶,与KV-1一道形成对敌坦克的前后夹击呢?

在最后的决战中,科诺瓦洛夫将3枚M24型木柄手榴弹捆在一起,扔到德军坦克炮塔中部与车体连接处,就成功击毁了敌坦克。实际上,这样的集束手榴弹威力仍偏弱,一般得塞进坦克履带里或扔到发动机舱上方才能瘫痪坦克。

丈夫在浴血奋战,不熟悉当地地形的妻子帕夫拉,竟然能凭别人转述的俘虏口供,成功找到被德军俘获并隐藏在树林里的KV-1,这种概率很低。苏联坦克电台的可靠性和通讯距离均很糟糕,远离战场的帕夫拉居然能将信息通过坦克电台报告克罗托夫。克罗托夫竟然能在战斗尚未结束、敌我双方犬牙交错、混乱不堪的战场上找到科诺瓦洛夫传递信息,这种可能性就更低。科诺瓦洛夫车组重新获得座骑后,首先击毁了1辆SdKfz 251型半履带车。后续赶来的德军坦克部队呈“一字队形”展开搜索,KV-1沿树林连续作横向机动,打1炮换1个地方是正确的。这会大大增强观瞄仪器更精良的德军坦克击中KV-1的难度。但是,影片中KV-1朝着德军坦克作直线冲锋,还在行进间射击,无疑于自寻死路。如此近的距离,德军坦克甚至无需修正提前量,就能很容易命中KV-1。德军那门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没挖驻锄坑就开火了,这可以解释为时间来不及。但该炮在射击后身管不后座,炮身纹丝不动,就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了。

还有一点,既然这支德军坦克部队拥有乘坐SdKfz 251型半履带车前出侦察的尖兵,也有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那么就一定有随行的装甲掷弹兵。可在影片最后一场决战中,本该在近战中大显身手的装甲掷弹兵却踪影全无。在KV-1终于被德军坦克击毁后,战场上硕果仅存的德军指挥坦克车组成员,居然全体爬出坦克,既不检查确认KV-1情况,也不查验已方战友是否还有人幸存,是否需要帮助抢救,而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结果被苏军坦克兵用坦克机枪一通扫射,通通打发去见了上帝。令人奇怪的是,机枪需要架起来稳固射击。双方如此近的距离,DT坦克机枪的威力、射程和精度都足够,完全没有必要抱着边冲锋边扫射。这样的情节设置,笔者原本以为只是抗日神剧的专利。

通宝推:善良的恶霸地主,onlookor,翼德,GW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