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0到1和从1到1万 -- 友来有趣
把一个新的科技做成产业需要几步呢?对大部分产业来说,是两步:从0到1和从1到1万。
新世纪之后出现的新产业,前两名基本就是美国和中国。其他国家都掉队了。
目前来说,美国在从0到1这一步上占优势,中国在从1到1万这一步上占优势。
所以新世纪出现的新产业当中,美国特别领先的都是一些网络/软件方面的东西。这些产业不大需要从1到1万。比如AWS;谷歌的搜索;OpenAI的ChatGPT;对冲基金的高频交易软件。。。
反观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做出的从0到1不多,主要靠超强的量产制造能力在从1到1万这一步后发先至:光伏电板,风能发电,新能源车,高速铁路,LED屏幕,锂电池,移动通讯,手机短视频,大疆无人机,人造金刚石,智能扫地机,有源相控阵,宙斯盾垂发,这些新科技没有一样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但是中国十分善于在量产制造中加入一些自己的微创新,这些产业都做得最好。中国有残酷的高考竞争锻造出来的几亿人,理工科还占多数,形成一个超级庞大而靠谱的中端科技工程人才群体。这个群体搞从0到1的能力目前只能说尚可,还有待提高,但搞从1到1万绝对是非常给力的。
而美国方面,至少到目前,美国确实还能“集天下英才而用之”。高端科技人才全球最多。科技的底子也厚。创造力还是杠杠的。这一块是美国当地球村村长的核心竞争力。离空心化还远的很。
美国的问题在于:以前他自己当世界工厂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十分善于搞从1到1万的几代人,但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到退休年纪了。
新的一代美国人,聪明人都去搞从0到1了,笨人则从1到1万都干不好。比如波音的工人(可能大麻抽high了?)螺丝都拧不紧,偶尔再忘几个在机舱里。
但从1到1万这一步并不总是必须的,要看行业。比如微软的windows/office,就不大需要从1到1万。芯片设计行业也可以把从1到1万外包给台积电,专注做好从0到1就够了。对冲基金的高频交易软件,则最害怕别人把它从1到1万。:-) 所以这些方向大多是美国做得最好。
美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普遍的奶头乐中有一些牛逼的奇异点。美国社会对这些牛逼的奇异点的宽容程度和吸引力虽然相对30年前它的巅峰时期有所下降,但还是全球最好的。这些奇异点用各种奇思妙想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奇异点在统计上是significant的,不能排除的。相比之下,中国在给这类奇异点的宽容、资源、环境和吸引力方面,都还和美国有显著差距,需要认真提升。
比如新世纪以来,美国航空航天仔细看大部分也在摆烂,在吃老本,看看波音和NASA。但是出现了一个奇异点,就是Elon Musk。然后SpaceX新科技井喷,一家的航天发射就能吊打全球。
从0到1,需要这些牛逼的奇异点,这方面美国还是全球最强。但是从1到1万,需要的人才相对比较多,奶头乐这批人似乎不大行。
过去中美关系不错的那些年,曾经号称Chinamerica:就是美国负责从0到1,然后交给中国做从1到1万。双剑合璧,天下无敌。最典型的例子有苹果手机和特斯拉上海厂,新产业上打遍全球。打得从0到1和从1到1万能力比较平均但都不够强的欧洲日本彻底没脾气,只能抱着上个世纪祖宗传下来的旧产业混饭吃。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在全球新科技产业的竞争中基本是作壁上观。
现在中美关系渐行渐远,渐渐开始脱钩断链。两边都在努力补自己的短板。各有优势劣势,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美国的优势在于:
一、其盟友圈子还是有相当的量产能力的。典型的比如说ASML和台积电,美国人是不太善于搞量产,但是欧洲日韩台还行。在需要防着中国的产业上,他可以拉着盟友来做从1到1万。再比如美国想把港口机器从中国振华换掉,也没打算自己干,而是指望日本人。但盟友毕竟不是自己,新技术交出去控制程度大大下降。核心技术上它还不敢这么干。比如日本韩国造舰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美国也不能把航空母舰让他们造啊。另外这批盟友们委顿了二三十年,旧活计继续做做问题不大,但新的方向能有多给力,也不好说。毕竟集欧美之力,GDP占全球一半,搞了两年,居然连乌克兰的炮弹还都不大供得上。
二、它自己重建量产能力的努力也很明显。比如拜登的Build Back Better Act和Inflation Reduction Act。美国整个制造业体系的重建虽有难度(根本原因我猜是聪明的美国人干金融or高科技研发太赚钱,很少有愿意苦哈哈的在制造业工厂干活的),比如台积电的Arizona厂就磕磕绊绊老在delay,但总体上在努力推进,并小有成果。
三、现代产业,软件的比例越来越重,也就是说一部分产业不太需要从1到1万了。这些方向上,比如微软的软件,谷歌搜索,AWS,ChatGPT,美国大多是领先全球的。美国人现在玩All-in On AI,也是基于此。但在看得见的将来,虽然纯软件的部分在增加,总体比例还是不大。大部分产业还是需要一定的量产制造的。
四、美国的盟友多且富。如果能彻底完成整个西方和中国脱钩断链的话,它的新产业市场还是更大。当然这方面抵触很大,没有大的国际政治变化估计很难。美国的财政能力也远不及美苏冷战的时候,能轻轻松松玩个马歇尔计划。对美国的小弟们来说,是“大哥劝说我不要跟对面做生意了,损失自负”,还是“大哥拍出两百亿美刀的援助,不让我跟对面做生意了”,区别巨大。
中国的优势在于:
一、从0到1自己研发很难,但是当你确定的知道这个0可以到1的时候,重新发明一遍,其实容易很多。我的朋友,科普名人袁岚峰,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一样东西,只要确定知道可以做出来,就已经少了一半的难度了。”如果再知道一下基本原理的话,难度还能再降一半。美国可以封锁部分科技,但是很难彻底封锁科技进步的消息。当然,这么玩的话,中国在起跑时间上总是会落后一步乃至N步,需要靠更强的从1到1万能力才有可能追上乃至反超。
二、美国从0到1的一大主力就是搞STEM的华人/中国留学生。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美国那样“集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能力,但是中国只要把这些华人/留学生中挖几个回去,某个新行业的从0到1怎么做,也就知道八九成了。再配合上超强的从1到1万的能力,也很有机会在新产业上后发先至。一百多年前,美国也是靠类似的招数在科技上追赶欧洲的。比如一直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GDP已经碾压欧洲国家了,美国学霸奥本海默还是要去欧洲留学的。科技的交流和扩散是必然现象。政治障碍只能减缓,不能彻底阻碍。
三、当然,自身从0到1的能力建设才是长期根本。瓶颈主要在人才和投入,还有宽容并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人才中国并不缺,中国现在科技投入增长还是不错的,部分领域的环境也有所改善。从创新源头科技论文的产出看,年度自然指数已经超过美国了。近些年,从0到1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未必没有机会追上去甚至反超。比如tiktok就是一个软件算法赢全球拿下一个大产业的例子,还有米哈游的原神。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也渐渐开始出现。
中国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已经被现任地球村村长钦点,要参加下一轮地球村村长竞争上岗。事已至此,退无可退。和平竞争的话,新产业是关键。中国只有在新产业竞争中努力补齐短板,发扬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从0到1和从1到1万
🙂其实要承认的是,抄作业才是正确路径,人类是不停的抄。 7 绿色蔬菜我的爱 字3499 2024-06-12 19:21:10
🙂回到人群中来,补充篇幅有限环境只是大条件,概率是核心运算并行 2 绿色蔬菜我的爱 字660 2024-06-14 04:50:29
🙂您举的例子大多都是从1到万 6 假设 字597 2024-03-13 09:48:21
🙂中国高校的筛选机制是密集兑现浅层思考,用管工程的机制管科学 96 东东山 字3938 2024-03-05 09:54:19
🙂确实,工科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与工程脱节 9 海陵笑笑生 字1399 2024-08-27 21:13:51
🙂没见过真实的螺旋桨是你同学的缺陷,而不是不能做。他回来有 自由呼吸F0 字114 2024-11-19 22:15:54
🙂甚至gpt也是企业搞出来的 2 亮子 字533 2024-08-17 11: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