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要避免革命历史文物展览的“化石化” -- 达萨
我国近现代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革命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以具体的物件,故居和陵园等形式存在于各地,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前哈尔滨爆火的旅游活动中,参观731纪念馆成为南方小土豆的北方旅游重要组成要素,相信很多人看了视频中人们参观后的动容都印象深刻。
笔者去过很多城市,几乎参观过这些城市所有的革命历史博物场所,其中很多都是以先烈或者名人故居形式呈现,也有很多是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常州的张太雷同志故居,嘉兴的南湖红船等。笔者长居上海,经常去新天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看了这么多地方,一个强烈的感觉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那就是,这些革命历史文物,多多少少都被保护的太好了,好到与人的互动几乎为零。
很多人会不理解,这些地方,这些文物,都在那里供人们参观瞻仰,怎么会与人没有互动?事实上,上述文物和场所,都是按照博物馆的形式供人们参观瞻仰,一条有形或无形的绳索始终拦在人们面前。大家只能远远的看看,却无法亲身感受。我们只有视觉体会,没有触觉体会,更没有亲身体会。绝大多数的革命历史文物和博物馆,都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占地面积颇广,外观和内部的设计装修也都称得上漂亮甚至高大上。但是这些和人们的关系都不大。大家来了,走走看看,然后离去。除了一些视觉记忆,几乎没留下什么东西。类似于731 那样的纪念馆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并由此产生的心理印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中都很难实现。 简言之,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活生生的革命历史变成“化石”或者“圣物”。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战战兢兢的瞻仰着,唯独忘却了这些文物,这些房子本身是给人使用的。先烈们首先是人,他们在生前使用的东西,住过的房子,在后世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我们的继承方式却是反其道行之,将之高高供起来,使其失去生命力。
在这方面留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这是毛主席的母校。当笔者参观这所名校,来到主席当年上课的课堂,失望的看到这间教室已经被绳子隔开,完全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展室。空荡荡的教室里,只看见其中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标识这个是当年主席上课时的座位。笔者当时的心情不仅仅是失望,甚至有些愤怒。这么好的革命历史教育的机会,就这样闲置和浪费了。如果能够将这间教室正常使用,但是将主席的位置始终空出来,周围的同学们是什么感受?我相信那些年轻的心灵中一定激荡着自豪和神圣: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看着这张空座位,就能深刻体会到: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如果再进一步,表现优秀的同学,有机会坐在这个位置上上课,那种荣誉感可能是他一生中留存的记忆。这对一个人生观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会产生何等的正向激励!
在这方面有两个案例可以供我们参考。其一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办公室。爱因斯坦逝世前特别嘱咐,自己的办公室要正常留给别的同事使用,千万不要变成供人瞻仰的圣殿。另一个是巴黎的摄政(雷让斯)咖啡馆。这间咖啡馆最为著名的历史时刻是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见面的地方,同时也是拿破仑多次光顾的地方。上述两处地方,都正常使用,没有因为经历某个特殊历史事件就封存或雪藏,更没有化石化处理。
因此,笔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开放正常使用,作为书店,咖啡馆或旅社等使用。当然,在保护历史文物不被破坏和保证顾客正常使用之间是存在一个平衡的。如何确保这个平衡,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原创】要避免革命历史文物展览的“化石化”
🙂主要是产权的问题吧 3 小科 字977 2024-03-04 04:29:11
🙂故居不是锁起来 达萨 字214 2024-03-05 00:20:02
🙂成本不是他们付的,他们得到的是收益 1 小科 字243 2024-03-07 02:47:29
🙂其实我的想法类似于探春管理大观园 4 达萨 字505 2024-03-09 02: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