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新版古典决战:亚历山大征战记 - 吉达斯浦战役(1-3)(作者:史鉴) -- 化学

共:💬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新版古典决战:亚历山大征战记 - 吉达斯浦战役(1-3)(作者:史鉴)

第九章:吉达斯浦战役

公元前327年夏天,亚历山大率领12万大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时年29岁的亚历山大,无论在智力、精力、经验、以及军事成就等等方面,都处于一生的顶峰。此前亚历山大花了4年的时间征服了波斯帝国广袤的东部省份,几十个民族近千万人口都臣服在他的武力之下。无论是好勇斗狠的兴都库什山民,还是弓马娴熟、神出鬼没的塞提亚骑兵,都无力与他的马其顿雄师争锋,此时的亚历山大颇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慨。亚历山大对印度的远征完全是虚荣心驱使。传说宙斯的两个儿子赫拉克里斯(Heracles)和迪奥尼苏斯(Dionysus)都到过印度,自诩天之骄子的亚历山大岂能让他们专美于前。

然而在印度河支流吉达斯浦(Hydaspes)河畔,亚历山大遭遇了平生未见的劲敌。印度西北小邦保拉瓦(Pauravas)的国王波鲁士(King Purushotthama)率领36,000大军在河对岸严阵以待。这一年的季风提前来到,吉达斯浦河已经开始泛滥,河面宽达800米,深不见底。波鲁士的大军在对岸一字排开,控制了上下十几公里的河段,随时准备消灭胆敢渡河的敌军。印度军队有200头战象,这些庞然大物沿河排列为步兵压阵,从一公里以外看去依然高耸如塔,它们恐怖的吼叫声清晰可闻,着实令马其顿官兵心惊胆战。

亚历山大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首先,马其顿大军要设法强渡敌军严密防守的河流,泛滥季节的吉达斯浦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对于古典时代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更何况对岸还有敌军防守。其次,马其顿密集阵将面对印度战象的集团冲锋,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欧洲军队经历过这种严峻考验。结果亚历山大不负众望,再次展现天纵其才的指挥艺术,使吉达斯浦战役成为古典战争史的杰作之一。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句:“吉达斯浦战役是现代研究攻击设防河流的战术原则的基础。”

1. 神秘古国

亚历山大踏足印度之前,这个古老文明已经存在了三千年。现代哈拉帕和莫亨佐-达罗遗址为代表的古印度河文明,史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公元前三千年。这个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灌溉农业非常发达,出现了一大批城镇。城镇里几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统、浴室和排水沟,卫生设施的进步程度堪比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各个城市的规划都惊人的相似,甚至连建房用砖的尺寸都整齐划一。出土的众多艺术品也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遗址出土文物的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很少见到武器或其他有关战争的器具,体现出这个史前文明的平和、仁慈、和非暴力等特征。这个文明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后突然衰落,其原因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十九世纪德国学者穆勒(Friedrick Max Müller)提出著名的“雅利安人入侵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解释。这个理论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都是西方史学界的流行观点。

西方学界认为,雅利安人是源于黑海北岸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骁勇好战,他们最早完成了对马的驯化,发明了马拉战车、金属武器等战争工具。大约在公元前1800-1500年间,雅利安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张,一支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后来相继建立了赫缔帝国和波斯帝国(“伊朗”一词的本意就是“雅利安人的土地”);另外一支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和战争完全征服了当地土著,成为印度北部的主宰。印度吠陀时代流传下来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记述了大量残酷的战争场面,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

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讲古老的梵语(Sanskrit),同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的语言截然不同。18世纪末英国驻印度法官威廉·琼斯爵士的研究成果证实,古印度的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诸语种、日尔曼诸语种、以及波斯语等等同属一个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文化相当原始,进入印度以后逐渐吸收了当地的先进文化,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但竭力保持祖先的尚武传统以维护异族统治。为了防止自己的血统被土著人同化,雅利安人创造了种姓制度,禁止不同种姓之间通婚。

随着经济的发展,雅利安人社会组织从部落过渡到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恒河下游摩揭陀(Magadha)王国强大起来,初具帝国规模。公元前361年,出生于下层社会的摩诃帕德摩·难陀,杀死国王迦腊索伽,建立难陀王朝(Nanda Dynasty)。难陀王朝的武装力量空前强大,拥有步兵20万,骑兵2万,战车2,000乘,战象3,000头。难陀王朝很快统一了恒河流域,逐渐向印度河流域扩张。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印度河流域,东西两大帝国的碰撞似乎不可避免。

西方古典史家对印度所知甚少。亚里安记载,印度人爱好和平,崇尚道义,从来没有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发动扩张战争。他提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七个等级,但其中几个显然是属于同一种姓的不同阶层。所有的古典史料都提到印度的富庶,马其顿军队攻陷印度城邦阿斯帕西亚(Aspasia)以后,掳获了23万头牛。但对于志在征服的亚历山大来说,印度军队的几个特点最值得重视。

首先是印度军队大量使用战象。印度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驯化大象利用其畜力。亚里安记载了印度人捕捉野生大象加以驯化的详细过程。大约在吠陀时代初期(公元前1100年),印度人开始在战争中使用大象。印度战象身高3米以上,全身披挂镶嵌铁片的战袍,前胸有整块铁甲保护,象牙上套着铁制矛尖。战象背上可驮一名驭手和一座木制小城堡,里面是三名弓箭手。未经专门训练的战马对大象的气味和吼叫有天生的恐惧,接近到200米距离以内就会受惊,因此无法使用骑兵对付战象。重装步兵的密集阵可以遏制骑兵的正面冲锋,却阻挡不了战象的冲击。战象的冲锋速度虽然只有每小时30公里,但由于其5吨的体重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加上大象坚硬的厚皮和披挂的铠甲提供防护,可以轻易冲破长矛盾牌方阵。突入方阵的战象舞动象牙大步践踏,杀伤力极强。紧跟其后的印度步兵冲进方阵近距离格斗,而阵形散乱、陷入各自为战的密集阵将很容易被击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战象

古典史家普遍认为,战象最大的威力在于难以承受的心理震慑。一字排开的战象集群冲锋时,一个个庞然大物阔步向前,高声吼叫,如同一堵快速移动的高墙,景象异常骇人。没有见过战象的军队往往会魂飞魄散,溃不成军。面对战象冲锋的步兵方阵需要钢铁的意志才能屹立不动。事实上印度军队对战象的弱点非常了解。大象受伤以后经常狂性大发夺路而逃,根本不听驭手指挥,而受惊的战象不辨敌我,旁边跟随的步兵往往遭到冲撞践踏。正因为这个原因,印度战象的驭手都备有一根铁凿,一旦大象失控就将铁凿钉入其后脑。应该说马其顿军队并非初次遇到战象,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军队序列中就有15头战象,但显然它们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吉达斯浦战役中,马其顿密集阵将首次接受印度战象的考验。

印度步兵比较特别的武器是印度长弓。印度长弓由坚韧木条和竹片复合制成,反曲上弦以增强拉力。由于印度北部后来遭到中亚游牧民族的侵略,现存的弓多属于草原民族的角质组合反曲弓,古典时代的长弓定制倒是在印度南部保存完好。印度长弓的现代仿制品上弦时全长70英寸(1.77米),拉力可及75磅,发射90公分长的重箭,射程可达300米,而且破甲能力相当强。西方古典史料记载,印度长弓由于份量不轻,通常一端装有长钉,弓箭手将长弓钉在地上单腿跪地射箭,这样可以提高准确度。值得马其顿人庆幸的是,吉达斯浦战役中印度军队的弓箭手并不很多(可能是培养不易的原因),而且由于战场泥泞而无法有效固定长弓,因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长弓的现代仿制品

印度军队对战车依然情有独钟,在战斗中大量使用。西方古典史料记载,印度战车车体宽阔,由四匹马拖拽,车上六名乘员,包括两名驭手,两名持盾牌的刀斧手,以及两名弓箭手。从这个人员配置可以看出,印度战车有点类似亚述战车,兼有运兵效用,冲进敌阵以后刀斧手很可能会跳下战车接敌格斗。古典史料对印度骑兵的装备没有详细记载,从吉达斯浦战役过程来看,印度骑兵似乎并没有类似波斯的铁甲骑兵,因此突击能力有限。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战象当仁不让是印度军队的突击部队。

综上所述,印度军队显然是包括多兵种、远程火力和重型突击力量的混合部队,单凭战象便足以抵消马其顿近卫骑兵和密集阵的战术优势,而印度士兵向来以斗志顽强著称。因此在两军人数、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统帅的指挥水准将决定胜利的天平向哪一方倾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