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铁索连环进行中?浅谈一下李强的经济操作 -- 拜吨

共:💬830 🌺4305 🌵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浙江杭州萧山区宁围镇新华村

沈毛银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业职称:

曾任新华村党支部书记

新华集团董事长

高级经济师

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工作经历:

1.1973 年起担任新华大队团支部书记;

2.1980年开始担任新华村党支部书记至2020(因身体原因现今为顾问);

3.2004年组建了农工贸为一体的村级集团—新华集团;

沈爷爷告诉队员们,在20世纪60年代,宁围街道不叫宁围街道,叫宁围公社;宁围小学不叫宁围小学,而叫宁围社小,是一间小私塾,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还是极其匮乏的,当时的老师多是知青下乡当老师。一间教室里聚集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像你们现在一个年级好几个班。

沈爷爷又给我们讲述了他一生的事业。在改革之初,那时候的新华村和其他村子一样的落后,大部分村民都比较贫穷,甚至有人称我们新华是“破大船”。为什么叫“破大船”呢?因为新华是宁围最大的村,脱贫攻坚的难度极大,所以人们就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只又大又破的船。刚刚走马上任的沈爷爷就暗立誓言: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新华经历了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建设之路。20世纪80年代,新华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创办企业(1980年?呵呵呵)。

在2008年超过100亿,这一年我们村里集体出资700多万,为50岁周岁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养老保险全覆盖。与此同时每年还会免费为村民供应米油、天然气还有养老金补贴等等,大致估算,为了造福百姓,村里每年都要支出1000多万的福利。这就是我们新华“四千四万”精神的一种体现。“办实事,村民福祉大如天,现在的老人大多数都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参加过围垦造地、土地平整、农村改革等多种艰苦劳作。可以说,没有他们艰苦奋斗取得的基础成果,就没有新华今天的发展成就。所以新华村的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宁围第一,全区前列。

1966年下半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县联合在九号坝3+400桩至美女山坝间筑堤围涂2.25万亩,揭开萧山大规模围垦的序幕。

  1968年7月16日至8月3日,8月28日至9月中旬,11月27日至12月3日3次数万人的突击施工,围得毛地3.6万亩,为以后向东逐块围涂打下了基础。

  1969年9月6日,萧山县围垦指挥部正式建立。

  30年间,陆续发动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大规模围垦工程。

在围海造田期间,人们搭草棚、睡泥地,吃咸菜萝卜干、喝咸水,起早摸黑,靠着锄头土箕,肩挑手挖,创造了奇迹。

围海造田后,人们迁居至此,开启新生活。1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滩涂。如今,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582417831522284892&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

唐利民被视为展望村的英雄和传奇人物,他曾经被作为农民企业家宣传。

时光退回去二十几年,他作为当代“闰土”出现:农民,外出打工,一个背着几十双袜子满中国跑的打工仔。

在经历了啃馒头、喝自来水、住火车站等打拼后,他盘活了一个集团,盘活了一个贫困村。

如今他是展望集团董事长,也是展望村的党支部书记,个人拥有亿万身家。

作为展望村的党支部书记,唐利民并不住在展望村,他的常住地在杭州,他因而也被视为进城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有一种说法是他的户口已迁往杭州,但他本人否认了。

“我有几个亿的资产要经营,在杭州可以更方便一点。”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没有把户口转到杭州时,唐利民反问:“你认为有区别吗?”

40多岁的唐利民,跟记者感叹着几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那次,他把母亲接到他在杭州西湖边买的一幢1000多万元的别墅居住,“住了两天,我母亲就逃回村了”。

唐利民对记者说,他何尝不想在展望村过宁静的生活,“这里环境好,城市该有的,我们都有”。

唐利民一方面作为展望村的党支部书记,一方面作为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这种双重身份,有如蓑衣与国旗的结合。

他的公司主要资产属于他个人,他的村民一方面是他公司的股东,另一方面很多也是他公司的员工。这种产权关系和新型的人事关系,在2002年之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创立过程中,已经明确。

农民的“帽子”

1994年唐利民成功组建了展望集团,地点设在绍兴展望村。如今展望集团已拥有了9家全资公司和1家参股公司,总资产21.5亿元,可容纳员工上千人。

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多家股份制企业、小企业、私人小作坊。展望村3122人,基本都在企业上班,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每天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

60多岁的唐杨糯就是其中一位。

一条宽敞的马路通到家门口,两旁绿树掩映。这是一栋独立庭院的三层楼乡村别墅。时值下午4点,唐杨糯刚从村苗木基地下班回来。他谈起自己小孙女的学习,让我们看满墙的奖状。

他告诉记者:“20年前我们的房子不足30平方米,现在住上宽敞的大房子了!”

唐杨糯是展望村村委聘用的园林“CEO”,管理着村里5亩园林苗木,每年可以领到两万多元的工资。这些园林苗木,仅供展望村绿化所需,不带经营性质。

早在1996年,展望村就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村里的土地通过“反租倒包”,全部由村委会聘请农业“CEO”,统一经营和管理,村民口粮由村委会统一发放。

“农民”的称号在展望村,仅仅是一顶“帽子”。这个村已没有传统意义上务农的农民。 “由于上班收入稳定,加上很多人自己开公司,或外出经商,天时地利,村民已经很富有了。”村民戴荣兴说。

展望村党支部张副书记说,农业在展望村已不重要,他承认即使对全村剩余的820亩农业用地进行农庄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农业仍然亏本,每年发放口粮时村里还要贴钱。意义只在于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业用地耕种,以及强化农田保护和土地管理,为子孙后代发展预留空间。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下辖村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展望村现有农户877户,总人口3205人,耕地面积1638亩,山林面积1244亩。级经济发展以集体企业展望集团为龙头,下属五个厂家,以纺织、印染、机械等作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相当相观。村拥有展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树栽培及庙上水产养殖区等效益农业基地,2005年度村级收入达345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336元。

2017年11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崔登来同志现任宁波云环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党委书记。

1983年初,崔登来出任村办厂厂长,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市场把握能力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一跃成为拥有28家分公司的全国乡镇明星企业。他成功在于敢为人先,始终比同行抢先一步:凭着锐意进取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使75%以上的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

小路下村曾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文革”时期,村庄改名为反修大队,由于太穷太苦,被邻村人戏称为“翻落大队”、“破大船”。

改革开放后,小路下村走上了工业强村的道路。1985年,村里办起了一家小电线厂,1996年组建成立了宁波云环集团。目前,云环集团已拥有44家分公司、2家高科技企业、1家进出口公司。公司专业生产电源线、插头、插座、小家电等产品,2008年实现销售19.07亿元,利税2.1亿元,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

2003年,小路下村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村级文化公园。公园占地50亩,设有文化宫、广场、戏台、门球场、露天舞池、图书室、村史展览室等设施。这些文化设施面向外界免费开放,为村民、企业职工和外来员工提供了学习、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早在1994年,小路下村按照建设现代农村社区的理念,投入10多万元,请来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治理。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水面净化、灯光亮化、住宅别墅化、村庄园林化”的目标。

崔登来,1954年6月出生,1992年2月入党,1997年9月起任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党委书记.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村官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小路下村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走在全省前列的党建示范村和文明富裕村。2010年,该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5.77亿元,村级集体收入593万。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1983年,小路下村办起了一个小五金厂,在领导的信任与群众的支持下,崔登来当上厂长。他不负众望,当年就使小五金厂实现盈利。时年28岁的他,从这时开始带领贫困百年的小路下,追求强村富民的梦想。

1985年,崔登来分析市场形势,决定转向电源线产业。崔登来的判断与分析,基于他对基层民情的了解,因为市场经济是民生经济,以人的需求为指向的。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必定大行其道。于是,余姚市电线厂这一年在小路下村挂牌成立了。小路下,靠一根电线起家。电线,就是这个小村庄的“致富线”和“生命线”。

工业的发展,使小路下人率先脱贫致富。从八十年代起,小路下人开始离开田间地头,走进工厂,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如今小路下已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部分劳动力都在企业,同时还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名外来员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小路下的发展一年一个样,先后成为余姚市首个千万元村和首个亿元村,昔日贫困落后的小路下从此成为首屈一指的富村强村。现在,小路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每年上交国家税收超亿元。

崔登来认为,小路下人既要崇文,又要崇德,实现口袋、脑袋一起富。崔登来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注重对人的培养教育。他的教育方法,一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手把手、心连心的对下属实行“传、帮、带”。二是自己培养大学生。从1987年起,崔登来先后把20多位高考落榜的青年送进浙江大学、宁波大学脱产学习。当年读不起书的小路下人,有20多个小路下子女留学到了国外。三是海纳百川,引进人才。小路下全村现拥有了600多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

这个年代数据为什么互相矛盾,呵呵,我也不知道,历史为什么会那么写,呵呵呵。

我不知道,你们村还给你家提供什么集体利益呢?还是因为你们家进城,没有啥了。呵呵呵。

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党委书记 崔登来

我们小路下村曾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创业,努力奋斗,逐渐过上了文明富裕的生活。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首批全国文明村的创建成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继续走在前列。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工业兴村战略,努力推动村龙头企业云环集团实现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转变。通过发展壮大工业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为全体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强村与富民的有机融合。

打造高效农业产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强大的工业经济优势“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示范园区内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名、特、新品种,使园区出产的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小路下葡萄”成为拳头产品,使园区内建成投产的宁波市绿色精品水果基地成为效益型、观光型、生态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打造先进文化园地。抓住荣获首批全国文明村所带来的社会美誉度上升、群众满意度提高等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发挥好文化公园和门球队、腰鼓队、夕阳红乐队、木偶摔跤队等文体队伍的作用,使全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精彩纷呈。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树立“知识就是本领,学习就是财富”的观念,广泛开展学习型村庄活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容纳吸收各种文化,发现和吸引外来人才,使小路下成为全国各地外来务工者创业的乐土、情感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打造宜居宜业乐土。不断增强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生态绿化意识、健康文明意识,使全村涌现出更多的“环保家庭”、“文明户”。创新外来员工服务和管理模式,维护社会和谐。深化社会综合治理,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打造利益保障福地。完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引导村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大病统筹。针对失地农民、企业职工等不同社会群体,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改开是有了,虽然很虚,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分田到户呢?你怎么解释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