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1963年遣返印俘,我方又打赢了政治仗 -- 忘情
作者:忘情
对于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伟人曾经说过:“这是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与其说是军事政治仗,不如说是政治军事仗。”从此战的背景和我方追求的目标来看,此言诚不欺也。
政治军事仗,不仅体现在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略指导、战役指挥上,还体现在战后的战俘教育管理上。
对于此战中捕获的3968名印军俘虏,我军继续执行长久以来既定的优待俘虏政策,不搜腰包、不打不骂、不侮辱不岐视,除了尽心尽力治疗他们身上的伤病,还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予照顾。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方对这些战俘采取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目的是让他们认清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是非曲直、接受中国和平解决边境争端的主张,进而启发其民族觉悟。
经过长时间耐心教育,绝大多数印俘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有了初步认识,在谁不愿意谈判,谁蓄意挑起两国边境武装冲突、谁侵略了谁的领土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普遍赞扬我方优待俘虏政策。
为进一步表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国防部于1963年4月21日归表声明,宣布通过中印两国红十字会,向印方称许全部印军战俘。熟悉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朋友都清楚,战俘移交是国际舆论战的重要战场。战俘们在移交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媒体敏感的神经,甚至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以此大做文章。这样的场合,是检验我军对印俘教育管理实际效果的试金石。
从1963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印俘们分别从巴底通、棒山口、西路曲、斯潘古尔湖等地分11批回到故国。临前行,我方为每位印俘准备了一份纪念品,东西虽不算昂贵,但却代表着中方的一份心意。
听说要回国了,许多印俘主动给管理干部写感谢信。他们表示:“山可移,水可干,我对中国朋友的思念永远不断。”“我愿把毛主席的像印在自己心上,我们全家要为他老人家的健康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天天祈祷,祝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
当他们离开战俘营时,有85%以上的人和我军管理干部热情握手拥抱,表达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怀,并高呼:“中印人民是兄弟”、“中印友谊万岁”等口号。有些人还用面值10卢比的纸钞,折成花环敬献给我军管理干部,表示最诚挚的敬意。甚至有人取下随身戴的戒指和手镯,非要送给管理干部留作记念。连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印俘,也主动向我军管理干部悔过。有位叫底旺辛的印俘,临行前送给管理干部一块手绢,上面绣着“Forgot me not”,翻译过来是“永勿忘我”之意。
在战俘移交现场,印度红十字会代表对印俘的态度十分冷淡。两厢对比,印俘们感慨万千。许多人在移交现场对中方人员说:“几个月来,你们对我们这样关心。但是我们为新德里卖了十几年的命,他们反而对我们如此刻薄。像这样的政府,我们为什么还要替他们卖命呢?”
印方派了很多媒体记者来到移交现场,千方百计想搞点事,以此来挽回印度战败的颜面。印度红十字会人员,面对镜头,带头喊“印度万岁”,但印俘们却应者廖廖。中方人员见状,立即用印地语高呼:“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思是”中印人民是兄弟”。结果印俘们听了,也跟着一齐喊了起来,这让不怀好意的印媒记者觉得很没趣。
不怀好意的,可不止印媒记者。少数反动印俘军官,也在走出战俘营,前往移交地点途中,暗地里威胁印俘士兵,要他们在移交地点,当着镜头的面,将中方发的纪念品、书籍及衣物摔在地上,以示与中国誓不两立。而印度红十字代表则在交换现场,露骨地暗示印俘们“只将自己贵重的私人物品带回国,将中国政府发的东西都当众扔掉”。
让这些人失望的是,诸多印俘士兵,竟无一人按他们的要求去做。非但如此,还有不少人将中方发给他们的政治书籍夹在行李中带回了国。其中有个人,竟然带了37本之多。
心有不甘的印度红十字会代表,干脆自己赤膊上阵了。在棒山口交接印俘现场,对方称这里就是“中印两国国界”,遭到我方人员当场驳斥。
还有一次,印度红十字会代表见其他印俘都穿着中方发给的蓝色制服,唯有一个印俘仍穿着印军的绿呢子军装,于是便像捡到宝似的,和印媒记者迎上去,一开口就不怀好意:“你在那边生活得怎么样?”,结果出乎他们意料,这位印俘回答:“很好很好”。心有不甘的印度红十字代表,又继续发问:‘你的健康状况如何?”结果对方还是回答:“很好,我们不管是谁有病有伤,中国方面都给予了良好的治疗和照顾。”
围上来的印媒记者们倍感没趣,如泄了气的皮球般散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印军丧师失地,溃不成军。在战俘交接这个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上,中方照样打了个漂亮仗。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原创】1963年遣返印俘,我方又打赢了政治仗
🙂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 2 杰瑞 字220 2024-04-27 22: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