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双方都背叛了工农 -- 审度

共:💬234 🌺617 🌵7 新:
主题内有 1 候选回复 花/囧确定,群落成员优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联合收割

包括拖拉机耕地,翻地,平地;

包括用推土机、挖掘机推平土地,建立灌溉体系;

包括脱粒、烘干;

包括喷洒农药;

包括抽水机排涝,抽水机抽水灌溉;

70年代的江苏农村,就已经基本涉及大多数上面的农机。而且本地的社队办企业很多是农机的生产以及维修服务的。随着稻公分田,绝大多数农机企业都倒闭了。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炎炎夏日,要用肩膀挑着配制好的农药到田头,背着喷雾器走在满是虫豸的田间,一边地喷农药和汗水,一边问候稻公家母,虽然她早已过世。辛辛苦苦把稻子收上来,发现脱粒机坏了,没有人管,必须手动脱粒,2亩田的稻子,要拼命手摔打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心里真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过。分工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狗日的稻公,倒行逆施,居然反动行事。由于收割必须赶时间,尤其是夏季收割,整个县都要放假,无论是学校还是工厂,都要让人回家抢收。社队办企业,能不黄吗?

89年代到90年代末,稻公执政的十多年,是共和国历史上农民自杀最多的时候。人在最疲劳的时候心情最糟糕,如果再叠加家庭矛盾或者身体的疾病,是最痛苦和绝望的时候,容易陷入悲观情绪,产生弃世的念头。那些人的死,起码有一半要记在稻公头上。

那时的农民生活,实在是太灰暗了。我亲身体验,绝无戏言。

至于为什么集体农民没有这个情绪?集体管理下的农民,生产对按照个人的体力和技术,分配响应的工作,由于体力和技巧和工作内容匹配,导致的挫折感远低于非专业化人员参加劳动。集体有专人维护农机、农具,妥善率高得多,整体效率比分田体制下高得多。

那时农民的挫折感主要来自无休止的农闲时间的农田改造和水利工程,真是一年不得闲。但农民们一代人吃了两代人的苦,农村形成了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和机耕大道,一直惠及今天。

中国的耕地面积并不是一直都是18亿亩, 1950年只有14.6亿亩,经过几十年建设,用了10亿亩地,耕地反而增加到19亿亩,且绝大多数有了灌溉系统,产量大幅度上升,都是教员时代农民的贡献。没有机械化和集体化,是支撑不了那个劳动强度的。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青青的蓝,广宽,ccceee,nettman,qq97,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