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长沙岳麓山禹碑蝌蚪文解读 -- 张新泉

共:💬47 🌺82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十四、焚书坑儒与今古文《尚书》若干史事考异

一、伏生献今文《尚书》、孔宅出蝌蚪古文《尚书》

点看全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家还没有摆脱战国竞争时代,各国为招揽人才而礼贤下士的那一套旧的入仕晋身、君臣互动模式。

他们试图继续用老一套售卖手段,玩各种前倨后恭、阳奉阴违、制造舆论施压等等骚操作。结果却踢到了铁板,惨遭"暴秦"降维毁灭性打击——"焚书坑儒"。

点看全图

秦末大乱,汉初也不太平。

吕后死后,朝局动荡。汉文帝是宗室、群臣会商共议后所立,底气有限。

在秦始皇以来的几位皇帝(包括吕后)里头,他的真实地位恐怕连汉惠帝都不如。他的实际权位,甚至与秦二世胡亥情形大体相似。

点看全图

外有匈奴连年侵逼,内有诸候王、老臣宿将指指点点。

焚书之后残存的儒家主力,一直没有参与秦末战乱。

叔孙通、郦食其、陆贾等外围非主流儒生,在汉初虽然混进了队伍也拿到了饭票,但并没有什么太高地位。

秦代法家那一套虽然在汉代已不再通吃独赢,但其势力仍然不小。汉初时的黄老道家则方兴未艾乃至制霸朝堂,要到武帝正式亲政之后,他们才渐渐失势。

所以,汉朝廷汉文帝向天下征求书籍时,儒家的反应很谨慎。

点看全图

尤其是汉室皇家下诏求书求贤时,再次将重点直接钦定到《尚书》这套儒家最重要经典上,他们的反应更是如惊弓之鸟、十年怕井绳。

点看全图

儒家派出了一个九十岁老头子伏生,让他去献上据说是当年冒死私藏在家宅墙壁里的,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所抄录的《尚书》版本残篇28、9篇。用这套残本去打前站试探、观望风色。

九十高龄的伏生,自然已经记忆不好口齿不清方言太重。他给汉文帝指派来的晁错讲《尚书》残篇时,别人甚至根本听不懂。必须要经由他那能听懂的女儿去转述。

点看全图

这番操作,可谓极尽小心谨慎之能事,已经尽最大努力把所有可能风险都降到了最低。

精心挑选出来的残篇,大约都是经过反复挑检审核。甚至多有被再次"述而不作"过,表面上已经没有太大问题。

当年那些曾引起所谓儒法斗争,据说直接引发焚坑惨剧的论述,诸如尊君集权与复礼分权之争、封建与行郡县之争、世卿世禄与军功爵禄及选拨官吏之争、周官周礼与秦官秦法之争、井田农商并举与废井田重农抑商之争,等等之类的,必定经过多次讨论后,很是花力气已经"笔笔削削"了一番。

九十岁老人,记忆缺失、口齿不清,又是经过弱女子之口再转述出来。万一还是有问题,也有足够推脱卸责的理由、纠正挽回的余地。

就算真地又有问题,就是秦始皇再世,大概也不会给九十岁记忆不好口齿不清老人、中间转述的女子定罪。更不至于牵连到还来得及澄清细节、再次划清界线的儒家主力残余吧?

总之,从伏生献书的各种细节来看,可轻易透视到焚书坑儒后,儒家劫后残余惊弓鸟们的万般谨小慎微。

那甚至已远不是后世历代儒家给予精心保护保存文化典籍的老学究伏生,那些各种美化褒扬所能掩盖得了地。

毕竟朝堂局势复杂多变,新君汉文帝虽然已逐渐打造出"喜爱读书、仁善温和、体贴臣民"人设形象,也颇符合儒家所谓"大有明君之相"。似乎值得下大赌注去投资、靠拢。

"望之颇似人君″的圣主下诏征书求贤的机会,不能不抓住。但是,惊弓之鸟们还是不敢直接拿出压舱家底,更不敢献上全部家当孤注一掷。

伏生献书后,汉廷的赏赐很丰厚。

伏生的弟子都被请到长安授予学官,得到了近侍帝王、大批招收王公大臣弟子授徒传学机会。

所谓的今文《尚书》学派,由此奠定根基。他们也终于直接大口喝到了权力的鲜美头汤。

点看全图

当然,随着汉文帝杀妻儿、亲舅证道;在细柳营阅兵时惨遭当面打脸,失尊损威还得唾面自干捏着鼻子认下;在朝堂形势复杂、诸候王蠢动背景下,召见写下两汉第一雄文的贾谊入宫,却不得不传出虽然"夜半虚前席"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不知谁更"可怜″;岁中数迁,最终却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而后又是汉景帝即位、七国之乱,当年派出来征传《尚书》的晁错背黑锅被借头一用;内战一场平定七国乱后,又是废太子、诸姬争后诸子争位、太后景帝梁王"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来回讨论昔年之诺……

点看全图

种种眼花缭乱,儒家惊弓鸟们羡慕嫉妒恨伏生门下今文《尚书》派获得完美开局之余,恐怕也在不无心惊地为自己当年的谨慎频频点赞。

当然,到了汉景帝晚年时,如果不看朝堂细节而只从总体上观察,那么天下其实已经安定休养生息了数十年。

国力早已恢复成长,盛世已然可期。七国之乱平定后,汉室威权日盛,朝堂格局也渐已稳固。

这种整体安稳大局下,在诸姬争后、诸子争立的关键时刻,如果再不出场,将来不要说喝剩汤抢骨头了,恐怕连屎都吃不上一口热乎地。

于是,儒家劫后残余终究决定孤注一掷,弄出一场鲁王修宫拆迁工程坏孔子宅壁大戏。

新瓶旧酒套路,再次墙里开花,又出土了一大批儒家蝌蚪文字古文经典籍。直接向汉室皇家展示:库存底货,全在于此!

点看全图

夹杂在众多典籍中的蝌蚪文《尚书》,一经抖落灰尘,便直扑前线引发争议。以古文古本高贵姿态,把今文《尚书》往食堂餐桌外面推挤。它们不但量大管饱多出十几篇经文,而且全是用蝌蚪文字所书写。

绝对不是今文《尚书》派土包子们能看得懂的高级货。

点看全图

选择从鲁王下手出场入局,既有孔子圣人居宅之地利方便,也许还经过反复权衡。

汉景帝诸子中,鲁王既稍长,又与长沙王等关系更亲密(长沙王母唐姬曾为鲁王母程姬宫中侍婢,程姬还生有江都王、胶西王,似乎也很受宠)。虽然有口吃小毛病、好声色犬马等正常帝王通病,但似乎有更多一点争位优势。

一旦鲁王最终成为太子,他与古文《尚书》发现之功这段故事,就可变成圣人垂青、渊源深厚的佳话。

万一他落选,治宫室而坏圣人居宅,又可变成跋扈违制、肆意不法的切实罪名。可以变成向新太子告发站队投机、政治碰瓷踩一脚,抬高古文《尚书》声价的退路。

然而,谁都万万没能想到,包养主人翁的长公主在后宫争位诸子争立斗争中,为了一句"金屋藏娇"而上下蹦跶并主导了全局。

点看全图

年幼的刘小猪(比鲁恭王小,比长沙王大几个月),与曾为人妇生有女儿的人妻、入宫后极谦卑的王绿茶,最后竟然杀出重围双双胜出,成功地传奇上位。

点看全图

当真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圣人诚不我欺!

千谨慎万小心,诸多权衡反复考量,终究还是竹篮打水一片痴心错付。

二、秦皇汉帝,所禁绝、征求的究竟是什么?

在儒家版本秦皇汉帝们围绕《尚书》与儒家的各种互动中,有一个根本问题长期都被儒家所消解、掩藏。

什么问题呢?

两三千年、几千年来,历来被视为夏商周历代传国传位宝器的夏鼎、金册玉牒,究竟被这帮殷商余孽们给弄到哪里去了?

点看全图

站在帝王角度,无论是秦皇还是汉帝,他们都是不用管中间曲折复杂过程、各种阴谋算计虚假掩护地。

天下归一后,夏鼎、金册玉牒的最终下落,当事人与知情者,追根溯源,不在周王宗室姬姓、六国诸候贵族手中,那就只会在殷商余孽手里!

一个简单的事实:

秦皇禁书焚书后,为何到了汉初求书,其它书籍都不征求,唯有《尚书》似乎"已被禁绝",单单专门下诏征求?

因为只有《尚书》里才有线索!

什么线索?

禹碑蝌蚪文字、尚书洪范文本、金册玉牒夏鼎之关联及背后秘密被彻底揭晓前,后世人尤其是近现代人已经完全不知晓。

但是,距离夏商周最近的当时人,秦皇汉帝们,他们可绝不会完全不知晓!他们也绝不会装聋作哑装睡装瞎从不过问。

围绕着《尚书》,儒家历来都有各种诡异表现,争斗激烈。

他们真地只是文字、学派及权位之争?皇权总在他们背后挑动,所为又何来?

甚至历朝历代诸如唐代韩愈、宋代王安石、朱熹等这些当时的真儒大儒们,他们都到处找蝌蚪文禹碑,也根本不是文字考古猎奇。

身为朝堂与儒家最顶层成员,他们大概率也意识到了其中真正奥妙所在!

秦皇的焚书坑儒,除了各种儒法斗争等等之类表象,背后显然还是以最严厉措置手段,要逼出殷商余孽们手里的底牌。要为天下一统、政权道统合法性去锦上添花或消除隐患。

如果实在逼不出来,那就干脆彻底埋葬好了!不交出来它们来,尔等就全给它们陪葬吧!

千古一帝也可以不太在乎这些个所谓天命象征的古董。没有它们,重新制作受命于天的传国玉玺与各种传国新典章制度好了,照样传之万世!

点看全图

然而历史事实却证明,这个问题上,秦皇他太想当然了。

一些"亡秦者胡也"之类的政谣符谶、鱼帛狐篝这些鬼画符,在动摇人心、啸聚山林、亡国灭族上所能起的作用、后果,只可高估却不容忽视。

汉帝在天下安定朝堂安稳后,有空闲可以腾出手来时,想要锦上添花或消除这些道统传承、政治合法性上的潜在隐患,也要有针对性地专门特别下诏,点名征求《尚书》!

伏生献书为何要被设计得如此曲折离奇、传说神奇?

因为汉室与儒家残余心中都你知我晓心知肚明,《尚书》背后,究竟是什么在引得帝王不能不特别下诏!

汉初是黄老道家当权,这是比法家更让儒家头疼、更需要小心谨慎应付的对手。

法家只是一帮从儒门分离出来的,只是大略知晓《尚书》里头有鬼有线索,但却不并知其所以然的埋头实干糙货。但表面上逍遥自在的道家,却是一群源传自上古,历史更加久远,连儒家底裤是什么颜色都门儿清的真神假仙。

点看全图

孔子入周问道于老聃,回来后与殷商后裔们议论老聃。孔子明话说的是:"其犹龙乎?……吾不知也"。翻译过来就是:"那个老泥鳅太滑不溜手了,他们家到底知不知道当年的隐情、知道多少?我探不出真实情况。"

孔子学问没有老聃大?

这真可能是最大笑话。

孔子宅壁蝌蚪文经,为何只有孔安国能读懂?天下其余的儒、法、道,有一个算一个,不是针对谁,你们大家全是垃圾,你们全都不认识!

老聃就认识吗?

与埋在殷墟里的甲骨文相类似的文字文章,老聃知道吗?见过吗?

只有一部《道德经》传世,修身养性问神仙,可以养生,可投其所好侍帝王权贵。

这样的老聃,比孔子学问大?所以折服了孔仲尼?

当年老聃与孔子经过一番你来我往讨论学问、试探与反试探、侦察与反侦查之后,孔子交待出了"其犹龙乎"的定语。

这明白实黑的话语若是细究起来,其实狠辣得很。它完全可以说成是让那些殷商后裔听众们去仔细权衡得失,要不要施屠龙技宰了那条老泥鳅。

老聃见完孔子后呢?

果断出关西行,果然滑不溜手不知所踪了。

点看全图

周室日渐衰微,连尊王攘夷的诸候争霸都已然到了尾声。殷商余裔蠢蠢欲动,势力早已不可小觑。

点看全图

姬姓诸候环控监视之下,宋襄公居然竟然意图争霸。殷商余孽祭祀教主孔仲尼,居然在创造周礼的周公领地鲁国混到了司寇大位,上台就诛杀对殷商余孽构成威胁的少正卯。

点看全图

来者不善,世袭王室史官微薄禄位已不值得冒险。

孔丘人高马大,虎父无犬子,都是祭祀武士团成员。做了教主假装斯文后,身边保镖头子子路也是猛男。

怕了闪了,告辞不约,后会无期!

老聃西行,退入到周族祖居地。周王室再衰微,殷商后裔势力再大,祭祀武士当年威名再大,也伸手不到这里来。

等到老聃家族以道家创始人身份再出场时,甚至祖籍身份也改成殷商故地了。

大家都是殷商后裔了,就不要内部消耗。打打嘴仗就好了,动刀动剑伤到花花草草,有违道法大自然哦!

至于你们儒家那点秘密吧?究竟有没有那个什么东西?上古老祖宗们究竟有没有传下来什么话?你们继续猜?

汉初时的黄老道家,有留候张良这样祖上五世相韩、流氓头子汉高祖钦定汉初三杰的功勋重臣、显贵世家作为后盾担保。

点看全图

劫后之余的儒家,惹是惹不起他们地。

若再考虑到以造箭技术闻名于世,方才跻身战国七雄的韩国。而五世相韩的张良家族,其始祖张挥公为当年辅助颛顼帝的世袭重臣,正是弓箭、夏历创始人。那么,张氏家族可谓夏国所遗巨族。

汉初时,他们这批传自上古的道家,与老庄这些周室所遗贵族拼凑出来的新道士们,已经勾结到一起。

对于殷商余孽的儒家而言,他们甚至都可谓是沆瀣一气的累世之仇。

在汉初黄老当道之时,儒家是不可能确定道家、汉室究竟知晓多少实情的。

汉帝既然放弃了秦皇用过的威压手段,而改用了利诱方式,那么儒家再一味对抗也就没必要了。那就响应征诏,多少送呈一些应付一下再试探试探。

道家反应平淡,汉室亦很安静:我们不急,请继续你们的表演。

看来他们确实也只是怀疑而无法确定,那就再上一点干货,先抢几口热乎的!

附:

一、后羿姓什么?

黄帝之后的先秦时代,世官世禄,职业、专门技术技能都是家族部落世代沿继的。

黄帝后裔青阳氏族,从张姓始祖挥公制作弓箭,成为颛顼重臣赐姓张氏开始,一直到五世相韩以制箭工艺闻名战国的张良家族,都世代牵涉乃至职掌道家宗教事务、弓箭制造。

可以说在先秦时代,但凡涉及到道家、弓箭的历史大事件、名人,必然都会与张氏家族有所关联。

后羿以善射闻名,又有以重臣夺夏国而致少康失国之记载。

点看全图

大约篡位后,因天下大旱他还有所谓神箭射日的壮或蠢举。

其行为大约与后世山东军阀张宗昌炮轰龙王爷类似?

点看全图

他老婆嫦娥则偷了他的不死药,飞升奔月了。这些传说、野史虽然是不经之谈,但却也表明他与古代的道家宗教有所关联。

显然,他也有很大概率姓张。虽然善射与善制弓箭,老婆偷吃不死药奔月与他射太阳修仙都不是一码事,最多只是相关性比较大罢了。

点看全图

从黄帝至满清,五千年里,张姓从始祖挥公辅颛顼帝开始,如张良家族世代相韩,到满清时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知名的张廷玉父子齐相。

历朝历代,张氏名相辈出,数量之多,远超所谓的南陈北裴。张姓名将也不乏其人。

但历代以来,张姓作为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却极少称王称尊者。这种客观事实,从概率学统计上论,甚至算是一个有问题的谜题。

五千年里,也只有疑似张姓的后羿(及寒浞,亦善射,但据说是车正世家。儒家六术射、御者也)、五胡十六国时尊奉东晋为正统的前凉张氏称王(其家族故事,也颇有类似后羿寒浞之处)、金灭北宋后短暂立张邦昌为楚帝(逃出见赵构后立即奉还),再就是明末造反头子所谓的大西皇帝张献忠了。

最有意思的是五代后周北宋初年时的张永德。

点看全图

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与柴荣有争位资格而不争。甚至据说他早就知晓赵匡胤有帝王之相,反而屡次示好照顾提拨帮忙。

北宋建国后他受封国公,安享富贵直到赵匡胤赵光义都死了,到宋真宗时活了七十二三岁与孔子同寿才善终。

穿越小说中,那些各种骚操作、努力奋斗后好不容易才见得到他一面的穿越者,与他聊天后大约都得羞愧死。

穿越者:"你不知道柴荣、赵匡胤将来都会当皇帝吧?我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张永德:"可是我早就知道啊!我没有什么想法!"

据说是因为玉皇大帝姓张,张姓在人间就不可再为君王。

张家人只要混到了一定级别,就都知道这款《地球文明》三维真实游戏里这个游戏规则设定。

二、司马迁与孔安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记载了汉代初年今文、古文《尚书》的始末由来。

他还自述了一段亲身经历。他专门跑到孔府去,向孔安国请教过学习蝌蚪文字。但他学习了几个月后,结果仍然是茫然不知所谓。

点看全图

孔安国:这些是能让你学会去地吗?那才是真怪事了!

世袭史官什么的,咱们孔家人最警惕最讨厌你们这帮子大小泥鳅地了!

司马家现在派来的这只小泥鳅,身上那呼呼往外直冒的傻乎乎气质,根本都掩盖不住,完全一点也不象是装地。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你丫就是个将来注定会扑街、没准哪天会被人割掉身上啥零件的傻蛋,但那也不能让你知晓一丁点儿情况。

当年老祖宗就曾拿了几根蝌蚪文木简,去周室洛邑找老聃那老泥鳅探底。人家那才真叫深藏不露滑不溜手,见风使舵脚底抺油那叫一个快。

连老祖宗也自愧不如,后悔顾忌太多当时没有下决心不留隐患。最后还不得不公开宣扬,捧杀以"其犹龙乎"。果然那老王八立马就溜了,传留下来的一帮泥鳅,到现在还整天阴阳怪气地直戳人心窝子,说什么满口仁义礼智满肚子阴谋诡计。还不能反驳,只能陪笑脸装没听见。

司马迁:夫子,夫子……,小子愚钝,至今不悟。昨天又接到朝廷召令,不能早晚侍奉请教了。今日特来请夫子允辞。

点看全图

孔安国回过神来,满眼不舍:真地这就要走了?再留几天吧?

咱俩再研究研究,也许这个字就可以确定下来了。反正它不是"龙"字,就肯定是"鳅"字嘛!只是这个"鳅″字,怎么会好象少了一点?……

司马迁大汗,躹躬揖手叩首退出。

孔安国微笑着用关爱目光送行:真是个可爱的小子啊,可惜了。也不知他将来会耍丢掉身上啥零件……

点看全图

王子朝的后代都尉朝(晁错?):老师,你上次不是跟他说,这个字不是"木"就是"太"吗?

孔安国扔掉手里的蓍草,目光猥琐起来:是啊,看起来木头木脑挺可爱的一个小正太,将来怎么会弄丢了那根小不点零部件呢?真地有点可惜啊。

都尉朝局部一紧:……。

晁错的晁姓,来自王子朝,是王子朝的后代。

朝、晁作为姓氏,古文里是互通。

汉室派晁错去学传今文《尚书》,指定都尉朝去学传蝌蚪古文《尚书》,也算是让晁家拿回自己家的东西。

结语:

此文以禹碑蝌蚪文字与《洪范》《尚书》文本关联紧密,及镌刻蝌蚪文字金册玉牒、夏鼎为历代传国宝物这一推论为前提,对秦汉时期围绕《尚书》各件大事作出推演,尝试给一些历史谜题以合理化重新解读。

聊备一说以供参考。

张新泉

2024甲辰立秋龙江虎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