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至无至乐版西路军史 -- bos

共:💬9 🌺5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至无至乐版西路军史

至无至乐 - jczs

马上就是五一长假了,搜集了点资料,准备就土地革命时期之尾的红四西路军问题谈一谈。所有的资料都是公开出版的。

不知为何,提到西路军,就想起关于水泊梁山众英雄们的一首无名小诗,诗曰:

  

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归乡!

第一次看到该诗,还是在上中学时,为其兄弟之情而记忆很深。红四西路军也可用首小诗来评价:

渡河二万二,到达四百一,将士百战死,还者长相疑。

若要解疑,还得从长征说起。

红四高层向青海、宁夏、新疆等地退却的打算久已有之。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大概是1935年6月14日张国焘在《干部必读》第一百二十七期上发表《新的胜利和新的形势》的文章,提出要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爬老林”、“民族语言不通”的西康、青海、新疆发展的主张,并声明:如不同意他这种主张,那就是 “右倾观点”,“应当严厉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恰好是红一、红四会师之际。红四高层的用心自然可知。

  

除了向红四的干部宣传这种观点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红四高层也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看法,1935年6月17日张国焘、陈昌浩在给中央的回电中不同意中央北上川、陕、甘的战略,提出“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首先集主力打。”或“暂时利南进攻”的主张。

  

红四高层的南下、西进两种主张在后来都得到了实践,可惜结局都非常凄惨。南下折兵一半,西渡黄河几乎全军覆灭。

草地“密电事件”后,红四挥军南下,在百丈吃了大亏。由“南下吃大米”的口号,到以野菜、青草为食,红四高层不得不承认南下的失败,转而寻找他途。

  

张国焘曾派遣邵式平,余洪远到甘孜,任务有两个:一是查明德格到青海的退路;二是迎接红二。调查结果,甘孜西进青海虽然有路,但大部队根本走不通。这表明,红四高层已由南下转而积极寻求西进。关键的问题是从哪儿开始西进?甘孜虽然不行,但总能找到合适的地点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形势如何,张国焘对西进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红二、四北上到达甘南后,红四高层发生了分化。陈昌浩坚决主张北上与红一会师,张国焘、徐向前主张西进。为此,中 共西北局在9月中下旬短短十几天时间召开了三次会议,研究红四的进兵方向。

  

第一次,岷州会议。会上,大部分人反对张国焘的西进计划,肯定了北上方针。随后,制定了静(宁)台(宁)战役计划。

  

第二次,9月21日,张国焘赶到漳县,召集军队高级干部会议,获得以徐向前为代表的军队高层干部的支持,推翻岷州会议的决定,反对北上。并挥军西去,徐向前亲自到先锋部队指挥。

  

第三次,洮州会议。9月26日12时至22时,仅仅10个小时内,张国焘接连四次致电中央,坚持西进,反对北上。 9月27日,中央书记处及政治局讨论了红四的战略行动问题,一日三电张国焘,表示反对。巧合的是,像甘孜一样,同样由于实际上的道路问题,又一次堵死了红四甘南的西去之路。红四不得不又召开了洮州会议,决定再次北上。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电报大战中,自分 裂后,红四第一次称“陕北”为中央,呵呵,红四的表态,并没有使中央松口。

在甘南红四北上与西进的争执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应概还是客观原因为主吧,红四不得不选择了北上,拟绝尘西去的红四战略又一次被阻。

 

从最初的舆论造势,到自南向北途中向西的“探路”,可以看出,只要有机会,红四就会西进,即使红四高层中有反对的声音,即使有中央军委的命令。唯一能阻止红四西进的只有客观条件,而且仅仅是客观条件中的一个——道路问题。即使再磨蹭,红一、红四也会师了。

先放下红四,下面再说陕北和共产国际。

  

谈到那个时代的革命,必然要说到苏联的支持。八一起义部队奔向广东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那里有出海口,可以很方便的获得苏联的支援,就象苏俄对 “黄埔”一样。对中国根据地的发展方向,苏联和共产国际也有考虑。那就是向西部发展,向西北发展,即向靠近苏联的方向发展,便于苏联给以更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张国焘率红四退入四川的行动受到了共产国际的表扬。

  

自1933年始,新疆盛世才倒向苏联,双方逐渐进入“蜜月”时期。这就有了一个支持的基地。而当时离苏联最近的根据地是陕北,其他的根据地都丢了。

陕北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太穷,养不了多少兵。考虑到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扩大根据地。因此东征和西征先后展开。东征的口号是“抗日”,政治上极为有利,“获利”也颇丰。为了使国民党停止进攻,中央采取了各种手段,动员了一切力量,要和国民谈判。要谈判就必须有实力做后盾,为了增强实力,也要挖掘各种潜力。第一,要整合红军内部,要让红二、红四北上,理顺指挥关系,增强整体实力;第二,积极寻求苏联能否有实质性支持,比如军火。

如果获得苏联军火,必须要有可靠的道路通向陕北。从中国西北地区接通苏联至少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经过新疆的哈密进入甘肃西部地区,一条是经过外蒙进至绥远的定远营,接通宁夏和山西。后者要比前者对红军更为方便,但暴露的可能性大得多;前者距离较远,道路困难,费时较长,但由于新疆掌握在盛世才的手中,保密性却好得多。

如何接取苏联援助,也是要考虑的。一种是起军直趋边界,接了物资再回来;另一种就是在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更大的根据地,该根据地最好与外蒙连接起来。根据当时的西北局势,后一种方法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

  

1936年9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毛泽东、洛甫、周恩来、博古电》:

  

同意你们占领宁夏地区和甘肃西部的计划,但必须坚决指出:不能同意红军进一步向新疆方面前进,以免红军脱离中国主要地区。在占领宁夏之后,我们将给你们以帮助。

这就是那封著名的电报《发展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的由来。中央想把三路大军拧成一路,重点发展宁夏,使宁夏成为根据地,和陕北连成一片。对此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地图看看,最好是老地图。

  

但红四高层的想法呢?张国焘自己的话:“如果我们能实现西进计划,与陕北同志保持相当距离,无形中就是让时间来冲淡波此间的隔阂。”在出甘南后,他又认为,河西走廊“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而且因此也不致与一方面军挤在一起,再发生摩擦。”

  

明显,双方各怀心腹事,但中央决策无疑比红四要高,高很多。下面中央要做的是能否说服红四高层。

 

中央与红四的隔阂起于草地,那个到现在还在有人磨叽的“密电”事件。随后红四又弄出一个中央,自以为风云际会。据张国焘说好像有列宁为先例,呵呵,张自视还是很高嘛!看到他后来背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叛徒,这简直是个绝大的讽刺!另立中央事件,这在以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著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其严重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草地分裂可以狡辩,另立中央呢?张国焘岂不是死定了?!

  

张国焘要自救,张国焘在红四中的积极支持者也要自救。张的底牌就是红四方面军。继续保持红四的独立性,让红四不断壮大,只要红四这支大军存在,张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政治生命就会得到保证。这才是张的真实想法。

  

中央向红四提出了条件,一是夺取宁夏后,允许红四向甘西发展;二是允许红四的三个军参加攻宁战役,也就是说红四的三个军可以获得苏联的军援。面对这样的条件,红四高层被说服了,没什么补充意见,积极性很高地开始了运作“攻宁战役”。

 

红四对“攻宁”的表现,与中央让红四北上时红四的磨磨蹭蹭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比如,按计划军委要求是11月 10前完成渡河准备,可红四提前20天,即10月20日就要求西渡黄河(此时才造了6只小船)。红四提前西渡的要求被军委委婉地拒绝了。10月21日这天,中央向红一、红二、红四三方大员提出:三军会合后,为执行新的任务,要利用11月1日至11月7日的7天时间进行教育。

  

国民党可等不及了,10月21日开始向红军进攻。此时红四高层包括红一的彭德怀都被吸引到如何执行“攻宁”的计划中,面对新的军情,并没有提出方案。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感到了不安,10月24日提出:我则处在南北两敌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北。故“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提出:集中三军主力击破南敌,解除后顾之忧。

  

10月25,在得知红四三十军渡河成功的消息后、毛、周致电前方,再次强调“我们以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注意力于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我处南北两敌之间,北面作战带阵地战性质,需要准备两个月时间。不停止南敌,将使尔后处于不利地位。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

  

占红军实力半壁的红四仍然将注意力集中于西渡,甚至很快地将四方面军总直机关所属各部、红军学校、党校及妇女、小孩、伤残病等非战斗人员数千人全部渡往河西。

  

看看红四高层的一封电报,非常有代表性:四方面军全部渡河,以一个军对待兰州之敌,四个军迅出中卫、宁夏,并放船到大庙及中卫,迎接一、二方面军。如果一、二方面军可单独完成宁夏战役计划,无须我们技术力量上配合时,提议四方面军亦须全部渡河,准备在兰州、平番间与敌部分决战,亦乘机占兰州之线死守均较妥当。四方面军如不全部渡河,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影响战役计划。

  

这不是和军委的计划南辕北辙吗?

 

红四要全军西渡,南敌谁来打?军委当然不会同意,又开始了磨叽。上下不能同欲,结果可想而知。“攻宁”计划不但没有实现,红四还是被分为了两半,原因是水上的“道路”被敌人堵死了,红四的三个军被隔到了河西。

  

坏消息接踵而至,共产国际11月3日来电,不同意从外蒙,准备从新疆哈密接济。11月8日,中央回电共产国际,明显表现出了不满,并指出,从哈密接济难度太大。

  

虽然只有三个军西渡,但红四高层还是很有信心的。张国焘11月5日给徐、陈发出关键一电,这封电报彻底改变了军委北上攻宁夏的战略意图和指示红四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把河西部队原来向北的进攻方向,给彻底转到了向西,提出了新的战略进攻方向。

  

西路军由此诞生了。

 

中央军委是什么意见呢?

  

1.当时绥远局势已经非常紧张,若强出宁夏,则绥远国民党军前有日伪军,后有红军,这对中共政治上极为不利,是一种自杀行为。

  

2.共产国际考虑各方面的影响,也改变了接济地点,拟改从西线在新疆哈密接济。

  

3.河东战事对红军也很不利。

  

综上,中央被迫宣布“攻宁”计划取消。

  

孤悬河西的红四三个军,就剩下了两条路,一是渡河东返;二是西进——或创建根据地或远到哈密接取军援,或既创建根据地又能打通“远方”。

  

军委这时明显举棋不定,这里的变数就是远方的接济物资。共产国际最初答应从外蒙接济时,总共才五、六百吨。但从哈密接济时,却提高到1000 吨,到后来又变成了2000吨。但到哈密大约有5000余里路程,路上还有马家军,需要许多时间,哈密、安西之间是1500里荒无人烟的沙漠,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度。有鉴于此,军委11月11日直接向徐、陈发电询问,提了三个问题,请徐陈考虑后回答,这也是封关键电报:

  

(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

  

(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

  

(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

  

徐陈当日没有回电。军委又于第二天(11月12日),向红军总部发出类似的询问电。当时的指挥体系是军委(毛泽东为主)——红军总部(张国焘为主)——西路军(徐陈)。徐陈于11月12日回电中央,三个问题只回答了一个,那就是西进能够完成任务。另两个问题根本都懒得回答。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资料看看这封电报,呵呵,那可真不是一般的乐观。当时的红四高层是一脑门子西进。脑袋里根本装不下别的想法,根本没有别的考虑。稍晚几天,张国焘也向军委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鉴于红四掌门人以及前方将领的如此乐观,鉴于共产国际那准备送给红军的大量物资的诱惑,鉴于西路军根本没有回头之意,对军委来说这多种因素的指向只有一个——批准。

西路军是如何形成的?

  

草地分裂,另立中央,南下失败,昨日种种,为逃避中央“算账”,红四想法非常明确,,那就是率红四单独发展,让时间冲淡一切。这就有了北上途中西进的尝试。

 

“攻宁”计划实施又是一个机会,红四当然要抓这个机遇。这就不难理解1936年10月下旬的那些天的电报。红四高层请求红四全军西渡的那封电报和当初红四党政军要员为其掌门人张国焘求官的电报是那么的类似,都是如果不满足其要求就会如何如何,可惜时过境迁。虽然只西渡了三个军,但关键是红四的指挥部渡了过去,所以红四高层雄心勃勃,将河西部队编成了西路军,准备在甘西、北独立发展,创造新局面。想想红四当初西进四川时才多少人马,而现在两万余大军,好像没有理由不乐观,而且在某个可预见的将来,还有块特大号的馅饼——共产国际的军援,等着有人拿,既然能建根据地,更没有理由不去打通“国际线”。弓在弦上,剩下的就是在中央备个案,批不批都是它了。

  

西路军是形成了,但悲剧也开幕了。

关于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军史中磨叽的话题。谈到军事上的失败,可以归结为战略上发生错误;战术上发生错误;战略战术都有错误。对于西路军的问题,中央、红四高层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1937年3月31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

  

张国焘认为西进战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西路军指挥部,战术上出了问题。

  

陈昌浩认为战略战术上都有错误。

  

徐向前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西路军担负的任务太多,也就是说战略上的原因为主。

  

对同一事件看法的不同自然取决于个体的差异,以及自身所在的位置,看到资料的多少。但好在现在公开的资料越来越多。作为旁观者也能发表看法。

先说徐向前的看法。

  

徐认为西路军担负的任务太多了,如果西路军不停留,一直往西打,取得接济再回打就没问题了。

  

这里的变数就是远方的物资。一是物资什么时候准备好?二是在哪儿接这批物资?

  

先说时间。共产国际最早提供的接济地点是在外蒙,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转到了新疆哈密,也就是说须从俄罗斯的中亚进入新疆运过来。苏联的军火物资主要在欧洲和远东地区。这要做各方面工作,不是那么简单的。包括与新疆盛世才协商,冬季运输问题,给什么样的武器,配件调配等等,所以共产国际的通知是到 1937年春季才能将接济物资准备好。

  

再说地点。共产国际最早指定的地点是新疆哈密。中央提出哈密到安西间有1500里沙漠,没法办。共产国际又将地点改为了安西。但共产国际反对将主力靠近新疆,所以周恩来提出(不知是否共产国际的意见):必须将西路军主力置于甘州(张掖)以东。

  

现在看看按徐向前的做法行不行?接济的地点是在甘西,是在二马的范围内,而不是在新疆,只要在二马的范围内,只要等待,就会受到二马的攻击。西路军主力不但不能进入新疆,而且靠近新疆都不允许(当然这是共产国际的要求),所以西路军在1937年春季之前还是要呆在二马的范围内,还是要受到攻击。而西路军1937年1月初就开始求援了,到1月20日高台5军损失,剩下的时间就是“挣命”了。怎么也“挺”不到春季啊!

  

可见,徐向前的方法也不行。

徐向前所说任务多的问题。

  

整个西路军的进军路线,在高台5军损失之前是一直向西的,根本没有返回的实际行动。所谓的任务多,只是纸面上的,对实际影响极小。徐抱怨停留了几次,但不要忘了,只要在1937年春季之前,只要还在二马的范围,在哪停留都会受到攻击的。

  

西路军的作战对象自始至终都是二马,无论完成一个任务还是完成N个任务,作战对象都不会改变的。二马不会因为你承担一个任务就不打你,承担N个任务就打你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西路军必须要战胜二马,否则别说N个任务,一个任务都完不成。战胜的标准是要么击灭二马主力,要么打痛二马,迫使其一段时间不敢向西路军进攻。可惜到最后,西路军也没有成功。

  

可见,根本不是任务多少的问题。

共产国际物资接济的时间、地点,以及考虑新疆盛世才与苏联等各种因素影响等等,决定了西路军必须一直停留在二马的势力范围内。二马的攻击自然也就无法躲避。因此,无论西路军担负什么任务,其前提都是要战胜二马的。

  

西路军能否战胜二马呢?

  

回答是能!

  

这可是红四三位大员最初向中央提出的保证。

  

实际上二马军队的战力如何,前线指挥员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中央军委才会于11月11日直接发电询问徐、陈。可惜这二人对“东返”根本不屑考虑,大谈西进没有问题。军委电是询问去新疆取接济是否有把握,徐、陈回电说不但可以去取,而且要建立根据地云云,又给自己增加了任务。

  

事实证明,西路军是战胜不了二马的。所以西路军失败首先是对二马判断上的错误,这可是战略上的错误。至于战术上的错误,也不少,在军史中也有不少介绍。陈昌浩的那份检讨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

最后说说中央的决议。原文:“西路军向甘北前进与西路军的严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那么,什么是“张国焘路线”?

  

按当时的文献,张国焘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简单解释就是因为右倾丧失信心所以向西部退却;因为“军阀”所以枪指挥党。大致就这意思吧。

  

红四高层北上途中的向西试探,“攻宁”中的要全军西渡,全力主张河西部队的西进等等,一脉相承,红四就是要向西部发展。归结为丧失信心所以向西部退却,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西路军在战略战术上都出了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

  

2.土地革命战争纪事

  

3.《毛泽东年谱》

  

4.中 共中央文件选集

  

5.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新探

  

6.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

  

7.我的回忆

  

8.陈昌浩革命生涯

  

9.历史的回顾

通宝推:红军迷,三笑,阴霾信仰,盲人摸象,笑任平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