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统一之后的中国电影问题 -- 达闻奇

共:💬251 🌺911 🌵16新 💬7 🌺1 待认可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2025春节档感悟:80后大爆发与斗罢艰险又出发

大年初四了,终于有心情坐下来,聊一聊今年的春节档。

首先,要恭喜中国电影,在2025年开了一个好头。目前的情况,创造春节档的新高应该不成问题,创造一个新的票房冠军应该也箭在弦上了。

那么就来分说分说。首先,之前的“上三家”判断不准确了,准确的应该说是“一超一强四小只”。

这“一超”毫无疑问就是《哪吒》了。关于《哪吒》到底有多火应该不用我安利了,即便没看过电影的,被身边人、网络自媒体安利的应该也不绝于耳了。

《哪吒》的成功不仅是票房意义上的,也是价值观意义上的,这我之前的预测已经说了。关于其剧情内容,我要提醒一下,不要只看一部分,也不要只看几个符号,要全面、立体的去看。要知道,一部做了五年、细心打磨的作品,一定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不过有一件事却是可以简单说明明白的。之前Deepseek刚火的时候,有人慨叹怎么一尊运气这么好?需要什么就来了什么。

其实这不是一尊运气好。一尊的运气比起前任486来可以说完全是云泥之别。不妨掰掰手指头,486上任的时候有多少利好:中国入世,80年代人口爆炸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基建红利,北京奥运,高铁等国产技术的爆发,大基建红利,而同时期的最大敌人美国则深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大泥潭里拔不出来……这其中每一项拿出来都是王炸级别的。

然而最后也就……不多说了。以至于一尊改革那几年,盛传他有一句抱怨(虽然没有坐实过),就是:好摘的果子都被摘走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所以一尊的运气真说不上好。但他也不能说没有运气。他的运气,就是赶上了一个80世代的大爆发。

不妨以知乎这个帖子为例:

286 人赞同了该回答

饺子 郭帆 冯骥,这三位80后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大家都经常讨论。这几位主要是文化圈的前辈太烂了,对比之下过于突出。

其实还有一些80后,也在整个世界都掀起了滔天巨浪:

梁文峰,幻方创始人,1985年生人。

王硕威,福建舰总建造师,1980年生人。

汪滔,大疆创始人,1980年生人。

张一鸣,字节老板,1983年生人。

宿华,快手创始人,1982年生人。

黄峥,拼多多创始人,1980年生人。

毛文超、翟芳,小红书创始人,1985生人。

以及,这里是知乎,所以得带上他们:米哈游联合创始人:蔡浩宇,1987年生人;刘伟,1987年生人;罗宇皓,1989年生人。

怎么样,喜欢咱80后老哥们做的东西吗?

另外还有一个没人提到过的点:自2008年开始的全面招收大学生村官政策,该群体的主力也是80后,因为到后面经济形势好了,村官地方偏待遇低还不是正式公务员编制,年轻人不爱去了。所以中国的伟大成就:扶贫,少不了这些80后村官的一份付出。

80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非偶然。

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80后成长的时代,是重新重视基础教育的时代,加上资讯逐渐开放,80后基本可以与西方同龄人同步共享最新的信息,学习西方最先进的技术(那时候确实是先进),因而在视野和能力值上没有代差。

同时,又经历了认知领域的几次迭代,在成长中又碰上了几次互联网浪潮,因此没有单纯的跪倒在某一种文化面前,而是更具有全局意识。

而这种学习和追赶,从消化吸收到仿制到做出自己的东西,当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最近这几年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收获期”。

最近看冯骥、梁文峰,包括饺子的访谈,感觉他们的思路非常相近,都是都是在自己领域努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又不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具备超越意识和自信。

所以,我们同样可以期待,在其他各行各业上逐渐会有越来越多的80后崭露头角,达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先成就,改变世界。

接下来就是《唐探1900》了。应该说在目前的格局下,《唐探1900》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档期电影,观众希望有的它都有,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所以能跟着哪吒喝汤也很正常。

我之前预测的这部片子会以民族主义为卖点果然不错。岳云鹏饰演的满清侍卫最后铁血杀洋人的桥段自然能引发极大的情绪价值,周润发最后在立法会那段演讲更是他的高光时刻,甚至是他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

多说几句,唐探系列既然从2020年代的时间线回到了1900年代,自然说明他在新时代遇到了困难。这种困难不仅来源于推理系列越来越难做(柯南这几季都要夹带其他的卖点比如柯哀等才能卖座),也来源于观众更想看到更多情绪价值的内容,而不总是“环大陆”。1900系列可以说是用另一种方式与大时代的中国背景发生了联系。

再来说说原本以为的“上三家”《封神2》。

乌尔善毫无疑问是拉了坨大的,这其实也不算很难理解。不过,第二部体现出相对第一部的全面退步那就让人诧异了。

最近看到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第二部制作中删掉了部分原来的戏,重拍了部分,加强了大男主姬发的戏份。

从成片呈现的结果看,这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封神》第一部在2023年暑期上映,当时就有自称“胫骨”(精神股东)的影迷不断催促乌尔善赶紧上第二部,从当年国庆档催到第二年春节档,又延迟到2024暑期档,最终在2025年春节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么长时间,光是后期似乎难以解释,重拍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并且回顾一下会发现,第一部中姬发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首先男一号是费翔演的商王殷寿,而其他的戏份,也多是由那些“老戏骨”撑起来的,尤其是李雪健演的姬昌,包括王洛勇的比干等。甚至年轻演员中杨玏饰演的伯邑考出场只有几分钟也颇受好评。

然而,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可能让于适团队和乌尔善错判了形势,误以为单靠于适能扛起来这一部神话史诗气质的故事,加上又改动了原著的设定,将邓婵玉改成跟姬发惺惺相惜的战场红颜知己。

可惜这两个年轻演员撑不起这么厚重的戏份,导致了封神第二部的全面崩坏,包括一些特效,明明在预告片里很吸引人,但在正片里反而松弛了下来,让人觉得是不是剪辑团队换了,原来的第一部张弛有道的节奏完全不见了。

总之,《封神2》的崩坏让这一系列的第三部面临比第一部更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最大的系列IP还是“唐探”无疑。

再说几句其他的,《射雕》虽然是纪念金庸百年诞辰的作品,但我看到网上有说这片子是故意来反金庸的。毕竟徐克武侠一贯的风格是天马行动,但这部《射雕》却像是一部原著的伴读ppt,节奏感全无,紧赶慢赶的把故事讲完一遍就没了。有人猜测,是徐克在报复金庸在《东方不败》后再也不把版权卖给他。

至于《蛟龙行动》,昨天看到于冬已经在路演中抱怨豆瓣打黑一星了。一般来说,主创开始抱怨这个,基本说明票房没什么挽救的空间了。不过有一说一,《蛟龙行动》真的不算烂片,但选错了档期,交了学费,那也是没办法。

所以,因为有了“一超”,这一年的春节档无疑是值得记取的,大家对于电影的期待也会攀上一个新的高峰,这让我想起《黑神话悟空》火爆后冯骥借用《敢问路在何方》中的一句歌词:“斗罢艰险又出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