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旅欧杂感 -- 不可雕

共:💬67 🌺9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十一

早说要讲讲我的游学经历,因为那是我回忆中最快乐的一叶。

之所以说是游学,是因为,跟几乎所有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不同的是,我上学的初衷不是为了文凭(最后也终于没有取得任何文凭),也不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本领。我的专业不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选择的工商管理或者数理化,我的主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副专业是文化间交流和艺术史。大多数听到我的专业选择的人都会大跌眼镜,怎么一个中国人跑到德国去学中文?

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我去上学的初衷:呵呵,说了你又要跌眼镜了。- 我是为了学法语才去德国上大学的!

基于嫁狗随狗的原因,我是必须要会法语的:我夫君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半生是要在法语国家渡过的,不会法语怎么行呢?可你知道巴黎的法语学校什么价钱吗?大概每小时都要100多人民币吧!!

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官是清贫的。我们交不起这昂贵的学费。而德国的大学教育是免费的!

我的大学专业是德意志文学,要申请德国的大学还是不难的。大学入学前的语言考试对我来说也轻而易举。(虽然大学时代的我是逃学大王,因为旷课还受过处分呢,呵呵)

德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学位仿佛是我知道的全世界最难拿的。根本没有本科学位,毕业就相当于中国的硕士了,而且又不承认中国的同等学历。专业也不是中国的一个,而是两个主专业或者一个主专业两个副专业。

选择中文做主专业一是为了缩短学习时间,另一个想法是想提升我的德文水准。

外语专业的人都经历过学习中的“瓶颈”。外语水平的提高是会经历很多个阶段的。首先当然是初步交流的阶段,然后是熟练的阶段,而后就是要精化语言了。这个最难做到。能够在讲外语的时候用到修辞、进而引经据典,懂得欣赏幽默还可以以他们的逻辑幽默地讲话、引人发笑,这不是很多讲外语的人可以做到的。

我的想法是,在用德语精研中文的过程中提高我的德语修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接触文学,艺术和文化,而这个范畴的语言是学术的,“高级”的。

我的不长的学习生活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最有收获的日子。

慕尼黑大学东方文化系坐落在一个幽静的小院子里。跟中国的大学不同的是,欧洲的大学大多没有一个共同的校园。各个系分别散落在城市的各处。

慕尼黑是一个地铁发达的城市,每天上学都能在地铁里遇到抱着厚厚文件夹的“同学”。我的文件夹里夹着打印漂亮的中文诗文。有柳永,也有范成大和欧阳修。最多的是李清照。上课对我是一种享受。在肚子里偷笑老师怪声怪雕的朗诵;义务做“助教”在上课前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等待老师在陈述后惯常的一句:“李女士,您是怎么看的呢?”

我想我可怜的教授不是没有压力的。就象让我当着德国学生的面讲歌德、席勒一样,就算准备充分也不可能信心十足。呵呵。

我的同学不多,年龄和身份又形形色色。最认真的是一个白头发的老太太。德国的教育体制允许任何年龄和任何教育背景的人在大学做旁听生。这个老太太是生活在德国的美国人,讲带浓重口音的德语。学习可认真了。

也有中国同学为了挣学分把中文作副专业。我们班就有一个上海来的男孩儿。当某天他听说我有笔墨纸砚的时候,眼睛里闪出狂喜的光。原来他自小习字,还曾经获过奖呢。借了笔墨给他,他却只舍得沾水在报纸上写字。真草隶篆地写的兴奋以极。

还有一个男生,在我们系图书馆打工,专业是梵语。不知是否受了季羡琳老的影响。他信佛,见面常常讲些玄奥的话题。

而其他同学就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人了。对于欧洲人来说,中国不比月球更近,选择学习这个古老遥远国度的语言的人往往是有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默默地来上课,匆匆地离开,整整一个学期,我也没有记住任何一个名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