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吴三桂只有向哪一方投降的选择 -- napolen

共:💬98 🌺68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问题
家园 关于山海关之战大顺军的兵力

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20万说,10万说和6万说三种。

20万说早已经史家考证为满清自吹自擂的说法,近年来已为史家所不取。

持6万说的人较多,包括姚雪垠等多位大家在内。

持10万说的主要有顾诚先生,他说:“随李自成、刘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马大约为近十万名”。但是他也没有排斥6万说,而是在附注中予以说明。他说:“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清方档案和《清实录》都说是二十万人;有的史籍说只有六万人。时山海关人佘一元《山海石河西义冢记》说战役中“凡杀数万人……然所杀间多胁从及近乡驱迫供刍糗之民,非尽寇盗也”。见佘一元《潜沧集》卷三,又见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九。可见,清方所记二十万除有夸大之处,还把大顺政权征发的民夫计算在内。”

汗青兄似乎是取数于顾诚先生的《南明史》,而回避了这多种的说法。另外,汗青兄还说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中也持这样的说法,但这却弄错了。事实上,顾诚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大顺军的数量,可能他当时想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吧。直到十几年后写南明史时,才有了自己的倾向,但也还不敢下定论。

但其实大顺军中有不少明朝降军,至少唐通部就有八千人,也有的说法说唐通和白广恩部共有2万人。而且大顺军还有不少后勤和非战斗人员,如果这些人包括在顾诚先生所说的10万人中,则大顺军真正精锐也不过7、8万左右,与6万说相去不远。

我等并非专业考据学家,也不敢下断言说那些有分歧的大家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但持6万说的人较多,且与包括明朝降军后的10万说相差不大,故我也用了6万说。

但是,哪怕大顺军确为10万,也不改变问题的实质。我所说的基本关系依然成立。

吴军的数量为4-5万,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争论。

清军的数量,据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的《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总数为十八万六千(满汉蒙八旗)。多尔衮进关之举为全力一搏,倾巢而出。“‘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四月初九日,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如以出兵为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计,出兵为124000。

顾诚先生对清军的数量只是笼统的说了个10万的数字。其出处是“《大义觉迷录》卷一载雍正“上谕”说:‘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其时统领士卒者,即明之将弁;披坚执锐者,即明之甲兵也。 ’”很明显这只是一个概数,且有缩小以自我吹嘘之嫌。

《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也没有给出一个确数,仅说为“十余万”。

汗青文中一会说清军有十一万,一会说十余万,最后又变成了十万,前后有些不统一,且十一万之数不知从何而来。

如果一定要我给个数的话,为保险起见,我会说十余万或是我原文中的十万以上,一定要一个确数的话,我认为在12万左右的可能性最大。

那么即便假定大顺军为10万,清军12万,吴军5万,考虑到清军的质量优势,特别是在野战中的优势。除非是大顺军和吴军联合,否则任何一种其它组合方式(大顺军单独、吴军单独、大顺军-吴军)都不足以与清军抗衡。这一点结论并没有任何改变。事实上,多尔衮原本打算单独与大顺军决战这一战略决心,就已经表示他有自信满清的实力是超过大顺军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