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就《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谁主沉浮》一文,与汗青兄商榷 -- napolen

共:💬51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复】的回复:)

汗青兄你好,搬家很忙吧。这确是一件挠头的事啊,呵呵,不过坚持一下就有新房住了:)预祝兄乔迁之喜!能否冒昧问问兄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学校里么?如不麻烦的话,请兄代向顾诚先生的夫人致意。我觉得中国现代史家中,像顾先生这样水平的确实不多。

关于兄回复的几个问题,我也有一些商榷的意见:

关于宁武之战,确实有些时间短,但较激烈的战斗。不过由于总时间和规模有限,即便激烈,胜利方的伤亡也不会太多。尤其是在攻城战中,攻击一个小城能展开的攻击正面、战斗纵深和投入部队数量都很有限,一天死上几百人、千把人,就已经相当惨烈了,这与野战是很不同的。虽然明军有较先进的火器,但毕竟还很原始,也没有开花弹,对其杀伤力不能过于高估。何况周遇吉那点部队,匆忙退到宁武这一小城,能带多少火器是很值得怀疑的。即使周遇吉出身辽军,但出身辽军的也未必都像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那样善战,而且他的4000部队也不见得就是什么精锐。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和何可纲身边的精兵也不过几千人(还有些工程部队),守一座尚未筑完的城,还让装备有红衣大炮的由皇太极亲自指挥的数万后金军攻打几个月无可奈何,只能用久困的方法。这才叫善守,周遇吉只守了一天多,很难让人相信他究竟能有多“善守”。

就算周遇吉是袁崇焕,手下的部队都是关宁铁骑中的精英,战斗就像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那样激烈(这两战都是后金军主力全力以赴的猛攻,大顺军攻城再怎么激烈也不会超过吧),攻方又能损失多少人呢?宁远大捷激战了3天,据清方称,后金军损失兵500。当然,这里可能有少报的因素,而且可能没有计伤员,但即使增加一倍,也只死了1000人,受伤算死亡的2倍,一共伤亡3000人,平均一天1000人。宁锦大捷中锦州第二次大战,皇太极亲临督战,据赵率教和监军太监纪用的报告,杀伤后金兵二、三千人,这个数字应该是不会缩小的了,而且也应该是当时攻城战一日伤亡的上限。如以一日伤亡2500人(死亡800人)计,大顺军在宁武的伤亡最多不会超过5000,其中死亡不会超过1600人。汗青兄认为大顺军损失至少是周遇吉全军总数的两倍(即8000人以上),这个估计是很不妥的。因为在众寡悬殊的作战中,兵力较少的失败方的损失通常会远远大于胜方的损失,即便客观条件对失败方极其有利,失败方战斗非常顽强,也很少有能取得1:1的损失比,更不要提让胜利方损失更多了(详细分析参见拙作《轮子兵法》)。以此战计,守城战中伤员比例较大,以亡伤比1:3计,总数4000人的队伍,再怎么能打,伤亡到3000人的时候也基本丧失战斗力了,城防必定多处出现薄弱口,让攻方得以突入。一旦突破城垣,剩下的人就是迅速伤亡俘虏殆尽。前面伤亡的3000人中有约700人战死,后面的有300人战死,总共战死1000人,其他3000人(大部是伤员)做俘虏。其中对攻方的主要杀伤在攻城阶段,即便攻方死亡人数是守方的2倍,也只死了1400人,伤亡总数也是5000左右。关于瓮城一说,即便是真的,影响也有限。宁武城能有多大?瓮城里能装几十个人就了不起了!(大顺军当然不会密密麻麻的塞满瓮城再去看内门关上没有)就是我前几天去看的南京中华门瓮城,一道瓮城大概也只能困住百来人。

而且战斗激烈与否,大顺军伤亡重大与否,关系是很大的。因为,如果宁武之战大顺军损失不大,我们就可以认为李自成攻宁武不是一场大仗,没有战略性影响。李自成攻宁武不过是一次想清除后方少许明朝残余势力的扫荡作战,他认为自己可以以很小的代价在短时间内扫除这个障碍,因而丝毫不影响东进京师的战略,而事实也证明他是正确的。就好比一个猎手要聚精会神的打一只老虎,如果他扑过去之前,随手捏死了背后一只蚂蚁,我们不能说他没有贯彻全力打老虎的战略,但如果他是转过头去跟一匹狼搏斗了半天的话,那我们就要说他确实是分心了。

关于称王称帝的问题,我觉得汗青兄太看重登基大典这一个形式,而没有看到除了登基大典之外,建立一个皇帝级的政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这些事情李自成几乎都做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一旦做了之后很难再退回去的。具体内容我前文中都讲了,不再重复。李自成派人与崇祯谈判/劝降,是没有人否认的,永昌元年诏书实际上也是要崇祯投降的一个最后通牒,与其他劝降活动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谈判的内容是什么,是要求崇祯投降,还是只要封个王。而关于这一点,汗青兄所说“记载的内容,尤其是谈判的条件都基本一致,那就是招安封王,然后退兵”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至少我转引自《明末农民战争史》的那两条史料就只谈退位,未谈封王。而兄所据谈封王的两条史料,我在前文中也分别列出了其不可信之处。

关于降书问题,大顺军兵马未到,明朝军民先来联系的情况诚然是有的,但那只是在大顺军一帆风顺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果大顺军真的在宁武被打得头破血流的话,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明末农民战争史》虽未明确提到姜瓖的降书何时送到,但却明明白白的写了王承胤的降书是送到大同的。虽然书中没有写出此事的史料出处,但我想顾诚先生一定是有根据才这么写的,不会瞎写。且以常理而论,王承胤在宣府,降书送到大同也够意思了,完全没有跨境送降书的必要。

关于史料问题,我同意顾诚先生的看法,即不能仅满足于“言必有据”,而且要仔细琢磨比较,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考证取舍。特别是对于明末历史,各种各样的史料甚多,其中不乏道听途说、扭曲诬蔑、互相矛盾之词,要尤其注意分析考证。我当然相信汗青兄不会无出处的捏造史料,这方面汗青兄比我有优势,但汗青兄对于自己看到的那些史料是否进行了足够的、客观的分析呢?如johny所提到的,汗青兄接受了顾诚先生的部分观点,而不接受另一些。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当然无可厚非,但汗青兄似乎也应该说出为什么只部分的接受顾诚先生的观点,对于不接受的部分,顾诚先生为什么错了。

以上几点意见供汗青兄参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