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 斩鞍

共:💬27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六,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七,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抽取另外一个例子来看看坏的经济政策如何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和上一个例子同样的理由,这里也避开我们更熟悉的正统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南美的智利。

智利,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就说,是世界头号产铜大国。铜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战略资源,所以智利在资源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南美诸国中,1970年以前智利的国民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算得上“穷国中的富国”。社会主义者阿连德于1970在民主选举中赢得总统席位,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智利的社会经济面貌。阿连德改革的中心主要是土地政策,但是土地改革其实是对其前任的继续,引发经济崩溃的真正导火索是外资铜矿的国有化。

尽管智利是19世纪初期就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经济上却一直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殖民地。长期一来,智利出口铜矿来换取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低附加值出口”“高附加值进口”。在20世纪中叶,这被视作国家贫穷的根源,而“替代进口”的经济政策则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欢心。阿连德一方面把外资铜矿国有化,延期偿付外债甚至取消外债,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国有工作、提高工资、冻结物价和国有化大型农场等方式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那种集中精力优先实现工业化不同,阿连德的改革一开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结果呢?再搜一段网上的资料。

“70年代初,阿连德政府推行外资铜矿国有化、没收庄园、土地 改革等民族民主改革措施。1973年通货膨胀率高达508.1%,大批工人失业,市场供应紧张。同年9月,阿连德政府被推翻,陆军司令皮诺切特执政。”

一定会有人指出,皮诺切特的政变是美国人插手的结果。这是事实,但是短短三年间,智利成为了南美经济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之一,不管美国人是否插手,阿连德改革的目标显然没有实现。也许有人会指出,阿连德执政的第一年,经济的发展是很强劲的。但是要注意到,这是货币扩张政策带来的短期效应,很快,这种印钞票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就显示出了它的致命后果。(中国前两年也搞大规模货币扩张,这种实践已经被证明在中长期内是无效的并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宏观调控”到底怎么样有效,在什么环境下有效,到底有没有效,都还是一个问题)

阿连德的经济政策,我们分两部分讨论:

第一,“替代进口”和“自给经济”这样的概念正好和行路人兄先前提出的问题相关。由于原材料是低价出口而消费品是高价进口的,那么自己生产消费品,掌握经济主动权显然是摆脱经济殖民地地位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就是自己建立一个小而完整的经济体系,是不是会足够美?我想,这个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智利这样的小国,答案可能不同。在智利建立一个自给系统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北京是一个国家,就算我们可以接受北京有自己的彩电厂,冰箱厂,甚至汽车厂,要让北京拥有飞机厂也还是太离谱了。这个例子并不精确,只是一个类比,但是起码说明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有些时候,从外面买东西,不管多贵,可能还是比自己造要合算。

第二,国有化政策。国有化政策其实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充分吸收私有财产,这个和我们建国初做得有点象;一个是利用国有企业为人民提供更高的福利。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高的福利,一个来源是原来被资本家掠取的财富,另一个则是假设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私有企业更高,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合理。第一个来源的收入很明显跟不上福利面的扩大和加深,第二个……则刚好倒过来,国有企业,包括原来的利润大户铜矿,都比原来的情形坏得多。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不高,这方面的讨论太多了。主要是一个激励问题。公有经济为什么反而妨碍生产力发展,除了激励问题以外,则还有一个更致命的信息问题。这些在“公有制带鱼的生产效率”里面已经讨论过了。

在阿连德的经济改革下,短短三年时间,智利就急速贫困化了,并且不止是富有阶层的贫困,而是全民贫困。那么这就是一个坏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家贫困的例子。类似的例子其实在社会主义板块中很普遍,但是一来时间和规模上的反差没有智利那么明显,二来也没有后来的故事可供对比。

皮诺切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很坏,可能比韩国的朴正熙还要坏,都是打击异己迫害人权的军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手里都国家都富强了起来,这在我中小学时代的新闻中是不曾听见的。皮诺切特只是个军人,并不懂经济,但是他手下有帮做学问的人,不少是先前在芝加哥大学念书的。芝加哥大学,大家都知道,即使在凯恩斯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的日子例,也是经济自由主义最坚固的堡垒,哈耶克就是在此度过了凯恩斯光环最盛的几年。皮诺切特的芝加哥弟子商量怎么解决阿连德留下的烂摊子,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大学里学过的那点东西,一合计,索性把老师请来了。这就是MILTON FREIDMAN。这位老先生的经济学教材,我大学刚毕业那年在市面上红得不得了。

基本上而言,皮诺切特做的就是回复自由经济的路线。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定价、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条路走得,老实说,不顺。失业率严重反弹,又赶上铜价下跌和石油危机,到80年代初期,智利的人均收入比阿连德时期降低了40%。但是智利的经济自由政策不但没有改弦更张,而且走得更加彻底。

再看看网文列举的原因:

“拉美宏观经济和经济机构问题看来几乎无可救药。那么智利经济成就的秘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智利彻底地相信经济自由主义,表现在他们比拉美其他国家开始得早,且其经济改革最为彻底。也体现在智利人在这方面有着更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不是事事都办得漂亮,但他们富有智慧和可塑性,包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的金融体系,更开放的经济结构,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关税,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小而精悍的官僚机构……这些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

结果呢?

“1985年,军政府提出振兴经济的新经济 政策,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把扩大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 中心环节,发展外向型经 济,使智利经济开始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1984—1989年经济6年连续增长,1989年国 内生产总值高达10%。”

“现而今,智利已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根据“世界经济论坛”10月13日公布的2004年度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指数(包括经济技术水平、国 家机构能力和宏观经济条件),其排名位列世界第22位,把巴西(第57位)和墨西哥(48位)远远抛在后面。“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此次报告作者 之一的玻利维亚人LOPEZ CLAROS说,“智利似乎完全脱离了拉美。其竞争指数比在该地区排名第二的墨西哥高出26点。这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所没有的现象”。”

我不想忽略智利改革中遭遇的长期痛苦,这个过程将在后面继续讨论,但是从智利的例子看起来,起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自由化对国家富裕程度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总结出好的经济政策是鼓励自由经济的政策,这实在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说来说去看不见的手,都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里说过的东西。可是,马克思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就预言了自由经济的自我毁灭,他的着力点在于:分配不公最终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我们下面来讨论一下公平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