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此地决战 -- AleaJactaEst

共:💬12 🌺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铜墙铁壁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3000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40万到60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至元23年(1363)4月23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60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4月24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意志的较量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4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这种情况持续了3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27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计,准备了后着。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3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元、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倒第2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

此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增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5月初7,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5月初8,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啊。从5月打到6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他决定攻击水路。

6月14日,他出奇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

陈友谅陷入绝望。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围城,真正的围城。

钢铁战士朱文正。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8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当领导真不容易啊。

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60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朱文正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援兵还不到呢?如此大的战役,朱元璋一定已经得到了消息,为何他还不增援朱文正?

这并不能怪朱元璋。因为朱文正根本就没有向他求援!大凡这种敌众我寡的防御战,守将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主帅求援,写上诸如你再不来,大家就一起完蛋之类的话,交给送信人,并且还会反复交待:让他快点来,不然老子就没命了!

朱文正真是个奇人。他似乎把陈友谅当成了到洪都露营的游客。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他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去对抗陈友谅,更大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为决战做好准备。但他也小看了陈友谅,一个能够统管60万大军的指挥者,怎么会被小小的洪都难住,洪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6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

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头包,他派徐达去攻打庐州,所受到的待遇和陈友谅差不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庐州让徐达班师(早干什么去了),准备决战!然后他告诉张子明:你先回去吧,我准备准备,不久就去洪都。不久是多久呢?朱元璋接着说: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就到了!

一个月?到时朱文正的骨头可能已经拿去敲鼓了!话虽如此,张子明还是上路了,这次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到达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这个人容易对付。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更让他不安的是,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居然会佩服这个人?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可以决定一切,不是吗?当我弱小的时候,那些比我强大的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现在我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力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怕我,畏惧我,尊敬我!

那么为什么这个微不足道的读书人不怕死,不怕我呢?陈友谅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

至元23年6月,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包括20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迟早有这一仗,躲也躲不过,那就打吧。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60万,一个带了20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但这个赌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赢的人将获得这片大地的统治权。这个奖励太让人动心了,没有人能够拒绝。

至正23年(1363)7月6日,朱元璋带着他的全部赌注从应天出发,去参加这场赌局。朱元璋不会真的让朱文正守一个月,他的军队以急行军向洪都前进,不分昼夜,不停的走,向着他们的宿命中的战场前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