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四:成王败寇I -- AleaJactaEst

共:💬27 🌺9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驱逐鞑虏

目标,元!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至元27(1367)年10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6州割让给了契丹。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割让16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在燕云失陷4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的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我们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相比,他还差得很远。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5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象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50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

但已经太晚了。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1368年正月初4,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象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象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不管我们如何鄙视这套把戏,但王朝建立的事实及其对历史深远的影响的是存在的。

就在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276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4,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如果我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我还会走这条路吗?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在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哪里呢?

他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经表白过自己,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还有一个敌人,只有消灭了这个敌人,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今北京)前进,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徐达和常遇春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务。洪武元年(1368)7月27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大都作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帅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8月2日才正式包围大都。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7月28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看来怕死的还真不少。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中原政权失去400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从此它就像母亲的手臂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孩子,抵御着游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获得了发展政治经济的时间和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盛唐之后,经历长达400年的战乱,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的向前发展。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光荣属于徐达、常遇春,更属于朱元璋。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我们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欢贴睦尔,他的谥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并不是元朝给他的,而是明朝对这位朝亡国皇帝的一种调侃,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颇有点幽默感,因为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明朝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称呼他为元顺帝。

元顺帝推出了大都后,逃到了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