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予民更始 -- AleaJactaEst

共:💬10 🌺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之八股文章

这道关卡就是 八股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呵呵,同志们不要急,此文对人物的评价还是力争客观的,如上面几位朋友所说,对某些制度和历史人物的看法大家都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每个人和制度都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写八股制度时,我不但写了其落后的一面,也写到了其先进的一面,至于朱熹,大家更不用急,此人我后面还要写到的,他的道德品行确实不太端正,在历史上有着相当的消极作用,这些都是事实。但他也有积极的一面,他和他的理学在后面我会用很大篇幅来介绍的,包括他和理学对历史的贡献。

  

  历史人物丑陋的一面我一定写出,但他们优秀的一面我也不会掩盖的,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是人就有缺点,比如我写陈友谅,就既要写到他的心黑,也要写到他的光明磊落,最后总结此人的一生功过得失。我会在文章中给他们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放心吧,呵呵

  

另外再补充一下,我刚才考虑了一会,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生活作风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文中用词太重,似乎已经给这个人下了定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此人的思想对明代的很多重臣都有影响,对历史发展也有相当的进步作用,我后面也会写到,所以在后期整理中,我将会对此处进行修改,这里也算留一遗憾吧,多谢诸位的提醒,此处确实用词不妥,下面一定注意。

呵呵,大家不要争论了,看来朱熹这个问题还是要再谈一下,本来是要等到嘉靖时再讲的,这里先提一下,实事求是的说,在下对于朱熹的为人是有点看法的,他提出了一大堆最高道德的标准,自己却从不遵守,言行不一,从道德品质上来说,他是不合格的,其理学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也很大,这种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压抑了人的正常欲望和需求,把这些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而实际上,从史料上的记载看,连此道德标准的主要创立者之一的朱熹本人也没有遵守过这些标准。这种给别人定规矩,自己却不守规矩的行为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大众对朱熹的评价以负面的居多。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朱熹在历史上的进步地位,在本人的地主是怎样炼成一篇中,曾经说过,一种思想和主张的提出,背后必定有着相当的背景。朱熹的学说并不代表着他本人,而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道德的追求的体现,这些知识分子愿意放弃肉体上的享受,而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这是难能可贵的,明朝的那些硬汉们哪个不是宋明理学的信徒,从齐、黄到沈、杨,再到后面的东林党杨、左,他们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放弃个人的享受,为国为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不应该抹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朱熹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差不多了,关于宋明理学,我们后面还要讲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我们会给这些争议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前面一段用词确实有些不当,各位转载,请务必将此段同转,这样才能给朱熹同志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另外此文以叙事为主,分析为辅,在对制度进行必要的介绍后,我们将回到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