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美元的皇帝新衣:贵金属能源原材料价格如脱缰的野马 (1) -- 九九

共:💬16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美元的皇帝新衣:贵金属能源原材料价格如脱缰的野马 (1)

(本人对经济完全是门外汉,但最近越来越感兴趣。这篇文章似乎很有说服力,还想听听河里各位大牛的看法)

倍可亲网站(backchina.com)京港台时间06/02向您播报来自宋鸿兵的消息:

近一段时间以来,黄金价格的猛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金价从2001年的250美元一盎司(31.1克),暴涨到今年五月十二日的710美元,在短短的五年期间,上升了2.84倍。

无独有偶,在同样的时间段里:

银价从4美元涨到14美元,上升3.5倍;

白金从415美元涨到1310美元,上升3.15倍;

原油从39美元涨到71美元,上升1.82倍。

不仅贵金属价铬暴涨,而且普通金属铝、铜、铅、镍、锌等均全面大幅上涨。贵金属、能源和原材料商品的价格如脱缰的野马,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旷野上如旋风一般横扫过来。主流经济学家们莫衷一是,基金经理们目瞪口呆,政策决策者举足失措,中小投资人无所适从。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一切都来得太猛烈。

我们在报纸和新闻上反复看到和听到由于伊朗核危机、尼日利亚反政府武装威胁石油生产,恐怖主义分子酝酿新的袭击,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巴以谈判陷入僵局等等地缘战略因素导致美元信心疲软,所以石油和黄金价格猛涨。这一逻辑的必然推论就是,美元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外界因素,一旦外界因素消除,美元依旧会坚挺。(转自贝壳快报)

在我们看来,美元信心解决不了问题,美元本身才是问题。我们每天钱包里装的这些绿色的钞票究竟有何神秘的魔力让全世界的人们为它痴迷呢?其实,每一张美元钞票的真正价值只有4美分,那就是它的印刷成本,但美国却告诉全世界,这张绿色的4美分的纸片却和黄金一样好用,甚至比黄金还值钱。全世界的人民并不缺心眼,那为何会相信这样离奇的神话呢?还是让我们回头看看美元是如何形成霸主地位的吧。

美元为啥叫“美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度,纸币可直接兑换成黄金。黄金储备直接约束着中央银行增发纸币的能力。由于资助战争的需要,各国政府急欲摆脱增发纸货币的制约,英国最先于1914年宣布停止了英格兰银行纸币兑换黄金的业务。美国于1913年12月23日年通过了美国联邦储蓄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建立了中央银行 - 美国联邦储蓄银行。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停止黄金的货币流通,美联储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从而使美联储迅速积蓄了大量黄金储备。1934年通过的黄金储蓄法(The Gold Reserve Act)进一步规定私人拥有黄金货币非法,该法案到1974年才被废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的金融业迎来了天赐良机。在战争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大量黄金从世界各地涌向美国。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美联储已拥有世界70%的黄金储备,美国的GDP达到全世界的50%。美国挟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在1944年由44国参与的布雷顿协议中,全面压倒老牌金融霸主英国,达成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并担保证35美元可兑换一盎司黄金, 美元终于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最坚挺的硬通货,号称“美金”。布雷顿协议还催生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组织在美国领导下,把所有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全部实现美元化,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走下神坛的美元

但是,和所有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体系一样,美元体系的根本漏洞在于人的贪婪本性。法定货币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政府在印发钞票方面的严格自律,可是,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类社会实践表明,这种自律是不可能持久的。美国也不能免俗,而战争几乎毫无例外的成为摧毁这种自律的外在因素。

从50年代开始,美联储就开始大规模增发纸币的行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直到约翰逊总统开始提升越南战争规模时,大家才感觉到世界上流通的美元犹如洪水泛滥一般,其直接的表征就是美国的财政赤字大增,而美联储增发钞票的法律依据就是黄金储备和国债总量。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开始警觉起来,大家开始担心手中的美元购买力会不断稀释,由法国挑头,各国中央银行纷纷要求美国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把大家手中的美元换成黄金。美国的黄金开始大量流向其他国家,其实真正的金融家们都明白,黄金才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1959年,美联储一共拥有17335吨黄金,M3货币流通量为2888亿美元,一盎司黄金对应518美元。1964年12月时,美联储尚有黄金储备13700吨,到1967年11月时,只剩下了11507吨。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黄金资产迅速损失掉,约翰逊总统终于沉不住气了,他想做点什么了。

在约翰逊总统身边有一群金融资本家作为他的高参,他们反复向总统灌输一个主意,那就是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一点一点被其他国家吸干黄金储备,不如孤注一掷搏一把,拿出全部黄金家当,把伦敦金属交易市场给淹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黄金对美元升值的问题,重拾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约翰逊接受了这个近乎疯狂的建议,美联储的全部黄金储备被押上了这场空前规模的赌桌。上万吨的金砖被装船运往英格兰银行和纽约美联储银行,准备给看好黄金的全世界投机者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计划顺利,英格兰银行和纽约美联储银行联手海量抛售黄金,造成黄金突然超量供应,将金价打到35美元以下,投机者势必陷入全面恐慌,并最终击穿他们的止损线,造成更大规模的抛售黄金。待彻底打垮黄金买家的人气之后,再以低价逐渐买回黄金,人不知鬼不觉地把黄金还回金库。这实在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在1968年年初的几个星期之内,该计划付诸执行。让约翰逊总统和所有人极度惊骇的是,市场全部吸收了黄金的卖盘。该役,美联储总共损失9300吨黄金。酷爱权力却输得一塌糊涂的约翰逊总统,不久即宣布不再竞选总统连任。

“美金”从此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越南战争的巨额开支使美联储加速印刷货币并发行到海外去支付各种费用,仅在1971年头六个月,就有高达220亿美元的资产逃离美国。捱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终于撑不下去了,宣布中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体系轰然倒塌。截至到2005年,美国黄金储备量据称为8135吨,M3货币流通量为98739亿美元,一盎司黄金对应37831美元。

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

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快速贬值,金价更是飞涨。从1971年到1980年,金价从35美元暴涨24倍到850美元一盎司,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动荡。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伊朗革命使国际石油价格从1973年每桶3美元暴涨10倍到1980年的32美元。美元迫切需要新的信心支撑。

1974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临危受命,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迫使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来结算石油交易。基辛格利用与沙特皇室成员的亲密关系,说服沙特政府采用美元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并把销售石油所取得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再回流到美国(the recycling of petrodollars)。基辛格还进一步要求沙特作为OPEC的主要成员国,说服其它国家继续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

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石油,只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石油,就必须要用美元结算,美元成为所有国家必须拥有的外汇储备。在当今的世界上,70%的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结算。任何对石油美元的挑战,都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严重挑战。

美联储停止发布M3报告和伊朗石油交易所的欧元结算

2006年3月23日,美联储在它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个很不起眼的通知,美联储在一个非常简短的解释中提到,“鉴于M3没有提供比M2更多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而且多年以来对货币政策没有影响,所以收集和发布这些信息的费用超过了它所能带来的益处”。而仅仅在此3天以前,伊朗正式启动了完全以欧元结算的石油交易所(Iranian Oil Bourse)。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这样吗?

M3是美国最广义的货币定义,简单的讲,它包括了美国所发放的所有的美元,尤其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大额美元储备。如果伊朗的石油交易所完全以欧元结算,这将直接降低其它国家持有美元的必要性。当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降低美元持有量时,美联储的美元货币供应量的报告中将失去这一关键信息。

担心的不仅仅是国际投资者们,美国政界的有识之士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德州共和党众议员Ron Paul,他提出HR 4892法案,强烈呼吁美联储必须向美国人民每周报告M3的实际数据。更加奇怪的是,对人民币微不足道的些许波动都连篇累牍地报道分析的美国各大媒体,对如此重大的财经新闻,却保持了沉默。原来,操纵着美联储的和控制美国90%信息供应的5大新闻网的其实是同一群人。

“红顶商人”美联储

说来也许你不信,堂堂的美国中央银行竟然是一家注册在特拉华州(Delaware)的私人企业(Private Company),它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根本不是一回事。尽管美联储的主席是由总统任命,国会核准,但它仍然是一家私营性质的公司!美联储的核心是7人委员会,12家美联储银行,和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12家美联储银行全部是私有公司,由各自地区的主要银行组成。其中纽约美联储银行势力最大,实际上代行中央银行的职能。7人委员会的成员全部出身于银行和金融圈子,由总统任命,国会核准,主要负责重大货币政策。公开市场委员会则是7人委员会决策的执行者,它主要是授权纽约美联储银行实施具体操作。美联储的基本特点就是金融寡头们的行业协会,它的最高决策权看似掌握在7人委员会的手中,实际上仍然是操纵在金融寡头们的手中,因为所有的信息和形成决策的基础设施是最终掌握在银行家的圈子里。

1907年银行危机以后,一群银行家们策划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央银行系统,并掌握这个系统的核心权力。在几次试图通过这一法案的努力失败以后,他们开始资助当时正在竞选的威尔逊,威尔逊答应在当选以后签署这一法案。1913年,机会终于来了,由大富豪洛克菲勒的祖父,参议员Nelson Aldrich在圣诞节前几天趁着许多议员休假之际,提出了联邦储蓄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并于12月23日通过,威尔逊总统立即兑现了诺言,签署了该法案。为了低调起见,中央银行的名称被刻意回避了,代之以不太招眼的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美国中央银行的大权终于落入了纽约银行家们的手中。多年以后,威尔逊总统提及此事,懊悔地表示“我无意当中摧毁了我的国家”。

私营公司却掌管着美国的官方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影响甚至主宰着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不能不令人吃惊和怀疑。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阜康钱庄的胡雪岩和其它大钱庄的掌柜们掌管了大清朝的货币发行权,他会更多地考虑大清百姓的切身利益,还是他们自己钱庄的利益呢?事实上,自从美联储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争议之中,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议员Louis T. McFadden在1933年5月23日对美联储的正式起诉,罪名包括:阴谋,欺诈,非法兑换等。作为国会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主席长达10年的 McFadden议员,对金融事务非常熟悉。他在指控中说:“有些人认为美联储是美利坚和众国的政府部门,其实它是一家私有的垄断公司。为了他们自己、他们的国外客户、国内和国际投机者和骗子,富裕和贪婪的高利贷者的好处,来掠夺美国人民。那些黑暗的金融强盗们,正是那些把刀架在别人脖子上而从人家口袋里拿钱的人,正是那些到各州用金钱购买选票来控制立法的人,也正是那些控制着国际宣传机器来欺骗我们对他们过去的罪行让步并开始新的罪行的人。”结果,McFadden在从国会山宾馆前的出租车中下来的时候,两发左轮手枪的子弹飞向了这位勇敢的议员,结果他的命大,两发都没射中。不久, McFadden在华盛顿的一个宴会上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觉得胃部剧烈疼痛,恰好一位医生朋友在场,立即对他进行洗胃,McFadden又躲过一劫。最后一次,McFadden终于还是突然由于“心脏衰竭”于1936年10月3日阖然长逝。在此后,凡是质疑美联储合法性的议员,总是会在连选时遇到资金无比雄厚的竞争者而败北。

关键词(Tags): #美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