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中國軟體業規模超印度韓國 -- 葡萄
<路透专栏>印度和中国,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吗?
路透社
2006年6月23日 星期五 (16:09)
撰稿 顾蔚
路透香港电---印度是一个拜神的国家,但印度人家里放的佛像,十有八九是中国生产的。印度大量产品依赖中国进口,印度政府迫切希望能够效仿中国,靠发展制造业来拉动经济,促进社会底层人士的就业。
作为世界科技外包中心,印度的软件出口行业价值是中国的12.5倍之多。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并不满足于只赚取廉价的手工钱,试图能够进军软件外包和科技服务行业。
--------------------------------------------------------------------------------
--------------------------------------------------------------------------------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各个国家最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然後再交换。中国和印度两国目前优势互补,各自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闯出了一片天地。但他们却不愿被局限在一个领域,希望能够成为全能的生产者。中国和印度认为,你能做的我也能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和印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分工,和教育水平,历史背景,甚至法律规章都有关系.5年後,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模糊,但经济转型说易行难,大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必须遵从国民生产,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很难人为扭转。
**教育决定分工**
两国的分工不同,根源在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高于中国,甚至有「一流学生上印度理工学院,二流学生去斯坦福」之说。这些英语流利的科技精英,成为印度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上致胜的法宝。
中国的工程师数量虽然不逊于印度,但普遍的英语水平和项目管理素质不如印度同行,而工资水平则要高15%左右。中国应该将自己定位于印度的一个补充,与其和印度在英语国家市场直接竞争,不如花更多精力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市场。
印度普及教育水平不如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加工业上先天不足。中国9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培养出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大军,而大字不识的底层人士可能连一些基本的工作都无法胜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只有9%的人不识字,而印度会写自己的名字的人仅占60%。
**法律和公路瓶颈**
万事达卡亚太区经济顾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访问教授王月魂指出,印度要成为制造业巨头,必须先改变它的劳动法。印度1947年制定的劳动法的54条规定:任何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印度工厂,如果要裁员就必须先得到印度政府的同意。
机器代替人是制造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没有一个工厂可以保证,不会因此而削减人手。王教授指出,有的印度企业通过行贿来获得裁员批准,但对于遵纪守法的外国企业来说,这一条规定成为他们进入印度市场的致命障碍。
基础设施也是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一个瓶颈。除了电讯以外,印度基础设施成本平均是中国的1.5到2倍,公路的不通畅更使得运输时间成本大为增加。印度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也局限了其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
**携手发展**
中国在发展服务业上的的聪明之处,是直接从印度取经。一年前,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找来印度最大的4个软件公司竞标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在中国时间最长的TCS<TCS>公司在竞争中胜出,7月份将与微软<MSFT>以及三家高新技术园区设立合资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内雇佣5,000名中国雇员。不过,中国传统的轻服务,重实物的观念和盗版盛行等,都是其发展服务业的障碍。
印度在化工,制药和汽车配件等工业上具有优势,但这些企业要发展,最好的土壤不在印度,而在中国。对他们来说,与其等待印度基础设施好起来,还不如携带他们的管理和技术,转投中国生产。
如果中国发展服务业,印度发展制造业的愿望能够兑现,将进一步增加这两个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对发达国家的威胁,两国也有可能从现在互补的关系走向更多的竞争。不过,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能做的我不一定能做到。(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中國軟體業規模超印度韓國 2 葡萄 字0 2006-06-08 16:22:45
🙂【文摘】<路透专栏>印度和中国,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吗?
🙂那些国际分工的说法,都是扯淡。 1 冻雨 字912 2006-06-23 12:29:53
🙂仅凭教育决定分工几个字就可以知道作者除了浅显的对基本事 小僧 字113 2006-06-23 09:26:20
🙂一个问题 hopeful 字234 2006-06-13 04:45:14
😨现实意义上的教育并不等于学校教育 四月一日 字0 2006-06-22 13:15:48
🙂都是文科生了。 4 老广 字427 2006-06-22 13:11:37
🙂抗议对文科生翅果果的歧视!! 2 斩鞍 字518 2006-06-22 18: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