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徜徉于苏唯埃大地的恶魔-“公民X” -- 马伯庸

共:💬54 🌺1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 就职礼物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鲍洛科夫·维克多中尉是一位精英人士。他今年三十六岁,共产党员,毕业于伏尔加格勒的犯罪科学学院,修完了六个专业的犯罪学专业——罗斯托夫大部分警察都只修完一个专业,目前负责罗斯托夫地区的犯罪科学实验室。即使他没办法象他在美国的CSI同行一样出名,这份履历也足可以保证他在今后平步青云。

实际上鲍洛科夫这个警察却是当的不情不愿。

他本来是布延斯科钢铁厂的一名推土车司机,因为工作勤奋被授予了劳动模范的称号,读了技术夜校,还入了党。总之他就象是宣传的那种理想工人形象一样——“在国家的帮助下不断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者,深受同志尊敬,为共产主义做出了很大贡献”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1972年,各地党支部从莫斯科中央收到一个指示,政治局决定加强民警局门的素质。每一个工厂和集体农场的党组织都要选拔他们最优秀的年轻人,并说服他们加入民警局。钢铁厂党支部选择了鲍洛科夫。他们把他叫去办公室,告诉说组织信任他,相信他可以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鲍洛科夫一点也不愿意。他在钢铁厂月收入有400卢布,如果去当警察的话,就只有95卢布,差的太多了。但是他没办法拒绝,党支部书记每天都把他叫过去,提醒他是一名党员,而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去党最需要他的地方。

就这样,鲍洛科夫稀里糊涂从一名光荣的工人阶级变成了国家暴力机器的爪牙。

1983年1月份,民警局副局长弗拉基米尔·克列斯尼夫把鲍洛科夫叫了过去,两个人走出院子,在一个在冬季干枯的喷泉旁进行一次私下里的交谈。他简短地介绍了之前的案情——这三起案件已经被统称为是窄林谋杀案——然后说:

“别在实验室干了,来当一名刑警如何?”

按照传统,这个时候鲍洛科夫应该会表一下决心,说一些类似“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或者“一定不辜负组织期望,抓住凶手”之类的口号。然而鲍洛科夫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眼皮翻了翻,然后天真地问道:

“我已经位于住房轮候名单的第一位,我已经等候了七年。如果我接受这个职位,排名会有所变动吗?”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朋友大概都对这个名词有印象。每一个单位都会给自己的职工建造家属楼,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僧多粥少,于是单位就会把所有需要房子的人按照工龄、婚姻状况、级别以及其他一些参数加以衡量,列出一份排名。排名靠前的人优先分到房子,排名靠后的就只好等下一批建房。虽然不用买房,但这种等待的焦虑和唯恐名单有所变动的紧张却实实折磨人。这一点中国和苏联的情况都是一样,我为这事专门请教过我爹,我爹特别沉痛地点了点头,说了句“轮候猛于虎也”;我再问他明年你儿子我要结婚没房子要不您老赞助点?我爹又特别沉痛地点了点头,说了句“房价猛于轮候也。”

总之,克列斯尼夫完全没想到这位模仿工人、模范党员和模范警察居然会提出这种要求,这与电影里演的完全不一样。不过他也是体制内的人,大概也能深刻体会到这种痛苦。

“我答应你,我会跟上面汇报一下。”

“只要有房子,我就来。” 鲍洛科夫说的很坦率,他不觉得脸红,他还有老婆和一双儿女要养活。一个三十几岁拖家带口的男人很难不变的现实。

到了1983年3月份,所有的繁文缛节琐碎手续终于完成,鲍洛科夫也得到了民警局的保证会得到下一批新房,他正式调任“窄林谋杀案”专案组,办公室从地下室升到了采光条件良好的三楼。

鲍洛科夫与连环杀手的较量,就以如此俗气且略带黑色喜剧的风格拉开了序幕。

早在鲍洛科夫的档案在人事部门打转盖章的一月份时,窄林谋杀案已经出现了第四名受害者。这具尸体被发现于沙克提市火车站附近,它的眼窝处也有刀痕。根据验尸报告,这具尸体在树林中躺了足足六个月无人发觉,身体没有任何软组织留下来,鉴定工作主要是根据周围环境提供的线索来判断出其为女性。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些女性的衣物,而且骷髅的身高很短,只有五英尺出头,所以受害者很可能是一名少女,死时年龄在十五到十六岁之间。

鲍洛科夫上任后,立刻调来这四具尸体的调查报告来审阅。凭借专业知识,他几乎可以断定这肯定是一个人干的,这四具同一年在同一大地区发现的尸体,伤口全部都在眼窝处, 说明凶手是一个人。

鲍洛科夫想起来有一个古老的俄罗斯民间说法,说受害者临死前眼睛会将凶手的面貌记在瞳孔里。如果凶手相信这个说法,那么他就会去把眼睛捣烂以毁灭证据。或者凶手无法承受受害者的直视,这证明凶手在杀死被害者前,还跟她们呆过一段时间。吕波芙的伤口表明,凶手花了足够的时间捅了二十几刀。

凶手要么是个不敢直视受害者眼神的小年青;要么是个喜欢看人流血呻吟的老变态。鲍洛科夫心里想。

目前的四具尸体只有吕波芙的身份得以确认。鲍洛科夫认为有必要仔细调查本地失踪人口的记录,费提索夫听完汇报后批示道:“此计甚好,汝去办来”。 于是他只好亲自下到基层去调查。

鲍洛科夫首先选择深入调查的失踪人口是一个叫做奥拉·斯托马奇诺科的新沙克提市的女孩,十岁,1982年12月11日在上完钢琴课后就失踪了。

新沙克提市(意思就是新煤矿城)位于罗斯托夫以南四十公里处的矿区。城市被很多集体农场和矿渣山所围绕。鲍洛科夫在1983年4月10日来到新沙克提市,立刻前往斯托马奇诺科家里访问。

斯托马奇诺科的父母都在矿区工作,妈妈是个机械师,而爸爸则是调试员。她的家里很寒酸,唯一的奢侈品是一架钢琴。钢琴已经蒙尘多时,大概女儿失踪后就再没人动过。

从父母那里鲍洛科夫了解到:奥拉是个普通女孩,一心想当个音乐老师。她的父母鼓励她,为此他们买了一架钢琴。从奥拉六岁开始,奥拉开始在市中心学习钢琴,每周两次。在头几年,她父母会接送她往返市中心的艺校。这趟路程单程就得花上一个多小时,还要转公共汽车。后来斯托马奇诺科家有了第二个孩子,于是从1982年起,他们就让奥拉自己去上她的钢琴课,不过她父亲经常在车站等她下车,然后骑摩托车把她带回去。

在奥拉失踪的那天晚上,他们以为她会在七点到家,但是她没有。他们并没着急,公共汽车经常晚点,奥拉偶尔也会九点多到家的。他爸爸想她也可能去看朋友了。虽然夜里又冷又潮,他还是骑上摩托车出去,挨个到她的学校同学家里去找,她都不在。

在她失踪三天后,当地民警将寻人启示贴满了整个城市,寻人启示上有她的学校照片;当地电台和报纸也报道了她的失踪,并且说民警局正在寻找任何在12月11日晚间在列宁街曾经见到失踪女孩的目击者。他们还出动了警犬,可是一无所获。

鲍洛科夫听完以后,心情忧郁地离去。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这个不幸女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一方面则是因为对斯托马奇诺科家的拜访没有产生任何新的线索。

他们手里现在唯一可以称得上线索的,只有一张明信片。奥拉失踪后数星期,她的父母收到了一封来自沙克提市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写着:如果你们想找到失踪的女儿,就应该去城西南边上的达叶斯基树林。”更可怕的是,这封明信片的作者还说:“我们”明年打算干掉十个女孩,奥拉不过是个开始。作者自称自己为“施虐狂-黑猫”

当鲍洛科夫到达新沙克提市的时候,当地民警已经搜查了达叶斯基树林,但是什么也没找到。以鲍洛科夫的专业眼光,他不认为“黑猫”就是那个杀了四个、也许五个女孩并且没留下一点线索的凶手。明信片的文字语法很不规范,语无伦次。这和他印象里那个狡猾的凶手印象差太远了。沙克提市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奥拉的失踪,黑猫用不着对这起犯罪有多了解。他也许是个与案情完全无关的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家伙。但不管怎么说,这张明信片是他们如今唯一的线索,于是鲍洛科夫让专家开始鉴定笔迹的工作。

忙完这一切后,鲍洛科夫觉得在新沙克提市已经没什么好呆的了,于是打算准备返回罗斯托夫。就在鲍洛科夫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得到了当地警察的报告:

奥拉·斯托马奇诺科的尸体找到了。

与其说这是巧合,不如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此时距离鲍洛科夫正式就职不到一个月,彷佛连环杀手送来了一份12月份邮出、4月份寄到的就职礼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