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文摘】【原创】鸿鹄志——陈胜王 -- 江上苇
此时,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四处散播,各地盗贼、豪强纷纷起事,原楚地数千人的起义部队所在皆是。
史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嘉起于东海,吕臣起于新阳,项梁起于会稽,刘季起于丰沛、赵佗起于南海……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燕在战国末期曾顽强抵抗秦军,是楚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战死后,项梁遂带着小侄儿项羽隐于民间,辗转逃到遥远的会稽郡。
从年龄上看,项梁也应该参加过战国末年动员兵力超过百万的秦楚之战,具有相当的军事经验。
始皇帝巡游过会稽,项氏叔侄也曾冷眼旁观,因为项氏与秦王朝天生的仇恨,年少的项羽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这是一句颠覆时代的话!也因此成为了此后两千年乱世枭雄们的座右铭。
到五代十国的后晋时代,有位节度使安重荣先生对这些豪言壮语做了一个总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这位安先生是个只懂骑射的老粗,但这句话,倒确确实实概括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帝制时代的真理。
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贵种,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谁能取而代之呢?谁兵强马壮,谁就有这个资格。
项羽幼时,叔父项梁教他读书写字,总学不好,转而学剑,还是不用功。
项梁颇为生气,项羽却道:“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文化方面么,能写自己名字就好了,剑术也就是对付一两个人,要学就要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又教他兵法,项羽起初很高兴,但学不多久,又懈怠了。
但这些史书上的记载,似乎与事实也不尽同。
毕竟项羽拔山举鼎,武勇盖世,是人所共知的。乌江渡口,项羽以二十八骑力战汉军五千追骑,是中国英雄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传奇。
秦汉之间的各次大战役中,只要是项羽在战场上,几乎无战不胜——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中国史上以寡击众的著名战例。
看来项羽的剑术、兵法虽然没认真学,但也绝对不糟糕。
而项梁作为楚将项燕的儿子,在原楚地会稽有相当的威望,他平时也很注意网罗豪杰,经常主办地方上的一些社会活动,每每以兵法部勒人众,深得吴中子弟所信爱。
陈胜大泽乡起事后,会稽郡守殷通也看出秦朝天下不久了,找项梁商议起兵,准备以项梁、恒楚为将。
项梁诈称只有侄儿项羽知道恒楚的下落,请殷通召见他。于是项羽佩剑直入,斩掉殷通,夺取其印绶,衙门里大乱,项羽击杀数十人方才平定。
会稽父老推戴项梁为领袖,以项羽为裨将,募集了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击秦。
这时项羽才二十四岁。
非独会稽是这样,沛县县令也看出苗头不对了。
县吏萧何、曹参劝他说,你老人家可是秦朝的官,秦朝那些扰民的政策多半是你去具体执行的,你要竖旗恐怕号召力不强。不如把以前那些因为反秦而逃亡的人召回来,有这帮人支持你,你就有力量起事了——比如说以前的泗水亭长刘季,就拉了一支小部队在附近活动。
于是沛令派刘季的妹夫,也就是那个屠狗的樊哙,去把刘邦叫回来一块造反。
刘季高高兴兴地带着已经发展到百把人的队伍回到老家,但沛令又怕他来了之后自己没地位,反悔了,闭门不纳,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这帮人。
萧、曹逃出城外投奔刘季,写信射入城中,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城中父老久已怨恨秦朝暴政,果然群起杀掉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
萧、曹都是县里的文员,虽然被逼着造反,但顾虑多,怕万一不成事,要被灭族。刘季反正也是强盗了,不在乎再多这么一条造反的罪状,于是大家都推他当首领,因为他年纪大,所以尊称为“沛公”。
这一年,刘邦四十七岁。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六、下城父的归宿 6 江上苇 字3019 2006-08-11 05:45:56
🙂五、风虎云龙
🙂四、王纲解钮 4 江上苇 字7250 2006-08-11 05:44:41
🙂三、亡秦烽火起大泽 4 江上苇 字7421 2006-08-11 05:43:56
🙂若是扶苏能即位并改弦更张,休养生息,秦会不会维持很长时间呢? 配合配合 字0 2006-08-11 19:43:02
🙂我想应该会,但是会很有难度,主要是整个社会的习惯所然 铁手 字302 2006-08-12 14: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