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年

做了皇帝的曹丕,在第二年(221)开春的时候,就颁昭说:“以前孔仲尼是大才啊,怀才不遇啊,…blablablabla…,这个前一段天下大乱啊,都不讲道德啦,…blabla…,一定要再把这个儒家的地位提高啊,…blabla…,所以现在就把孔圣人后人封为宗圣侯,特批百户人专为孔圣人奉祀。”这样,魏再次重申了对儒家的重视,并且在鲁郡给孔子修庙,还在附近加盖大屋子接纳学者(当然都是儒学的了)。

曹丕在北方无论是事实还是道义上都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在蜀地却不被承认,刘备嚎哭献帝被杀(又在做戏~),也是在和群臣的几次推让中,正式登记啊不登基继承汉统,被后世称为蜀汉。刘备这个时候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仿如兄弟的关羽被杀,和同时失去的荆州,一直恋恋不忘。四月做了皇帝,六月里就尽起大军准备伐吴。

这个时候的曹丕却正在后宫怒气冲冲,原来是留在邺城的甄后(*注五)的不满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做了皇帝,前皇帝刘协献了两个女儿,还有新来的郭后啊、李贵人啊、阴贵人啊的什么的,曹丕就对远在邺城的甄大姐疏远了许多。陈寿写到这的时候,就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具体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因为这个时候曹丕还没有正式册立皇后,所以甄氏的赐死无人谏言,看来曹丕是早就看着甄大姐不顺眼,皇后的位子是预留给小郭呢。甄氏留下16岁的儿子曹睿,母亲的横死使得这位曹丕的长子在很长时间里都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结巴),和父亲也不亲近,搞得曹丕对太子的位置也一直预留着准备给哪个宠爱的儿子。

曹丕为家里的事闷闷不乐,那边孙权为了家外的事惶惶不安。老兵刘备发动的大军七月出兵,孙权连连求和被拒绝,于是任陆逊为大都督迎击。这样蜀吴的军队就开始慢慢从长江的两端向中间集中,准备一决胜负。

曹丕看着热闹,把所有的弟弟们全都升爵,改侯为公,就是除了曹植,还只是个鄄城侯。

八月的时候,孙权的称臣表送到,连带的还有以前被关羽俘虏的于禁等人,希望让魏高兴些,不要趁机落井下石,帮刘备的忙给东吴背后来上一刀。

曹丕被孙权夸的高兴,只想怎么去羞辱于禁,却没有想趁这个机会联手刘备去灭掉孙权(*注六)。然后不顾刘晔的反对,加封孙权为吴王,等着看下一步的好戏。

没多久,十月,魏的凉州爆发了西平人麹演煽动的反叛,周围郡县胡人汉人响应的很多。

头年曹丕刚继位的时候,针对北部及凉州地区的突出的胡族问题,重新设立了护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并把217年取消的凉州建制恢复。

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苏则任护羌校尉,苏则在凉州历任酒泉、安定、武都、金城太守,对陇西一带的羌胡控制很有一手。

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县北)人田豫任护乌丸校尉,田豫在以前曹彰北击代郡的时候就是向导,出谋划策,也很有经验。

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牵招任护鲜卑校尉,牵招以前就曾做过护乌丸校尉,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立过功。

有了这么几个久居边地的能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曹丕可以说真是有福,而且他本人对边地也不陌生。

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北方的乌丸(与乌桓、乌延都是同一名称)相当熟悉,那是与袁绍的对抗中,袁绍支持的乌丸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袁绍被灭后曹操毅然决定东征乌丸,千里跋涉,在白狼山(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白鹿山~~噎死我了)大败乌丸主力,俘获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由当时的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迁徙内地邺城附近诸郡,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从这些部落里挑选的骑兵,当时号称“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生长在胡地的汉人阎柔深受曹操喜爱,曾说过对其如亲生子,所以阎柔与曹丕的关系也相当近。

而在凉州方面,早先的马超和韩遂与当地的氐羌联合对魏制造了许多麻烦,这个在以前的马超传姜维传中都有提及,不再累述。但相对的,魏也对凉州相当有经验。217年取消的凉州重新恢复,曹丕刚开始选择安定太守邹岐做凉州刺史。

西平人麹演在曹操死时就曾起兵反叛,被苏则打败后,又勾结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继续反叛。新任的凉州刺史邹岐连州治都无法到达,还是护羌校尉苏则在雍州刺史张既的支持下把麹演击杀,张进黄华等人皆降。

经过这次事件,曹丕将经验丰富的雍州刺史张既转为凉州刺史,张既果然不负重望,一向多事的凉州安静了许多。

*注七

西北方的战事一消,曹丕就等着看蜀吴的大决战,年底东巡。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改迁侍中、尚书右仆射,留在后方洛阳,开始成为了曹丕的“萧何”。

*注五

甄后啊~~大名鼎鼎,都是因为曹植那篇洛神赋的原因,被后世好多文人骚客八卦的相当传奇。

我早先没写完的洛神赋,本来是想写曹植的,可是我文学水平实在不高,半截就写不下去了。

甄后是以前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又美貌又贤惠,曹操破邺城的时候,被曹丕给先抢走了。那时的曹丕18岁,甄氏(没留下名字,甄宓是后世人瞎联系的)23岁,曹植不满13。曹植这个时候和之后一直都和甄后没有任何关系。

甄氏嫁给曹丕,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曹睿——其实这个八卦一下还是很有挖头的——三国志里记载曹睿年36死,做注的裴松之掰着指头算了半天,说,

“魏武以建安九年(204)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生,计至此年(240)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之乎者也了半天,裴松之也没敢多说,不过,因为史料不多,甄氏原来的老公袁熙也早就离开,这个事也就没多少人八卦。

*注六

关于这次曹丕到底是应该坐山观虎斗,还是应该落井下石,历来有很多争论。

赞成插手的一方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算搞不定东吴,也能让他翻不过身;赞成袖手的一方认为,魏一旦插手,可能会引起蜀吴的再次联手,而连年征战的北方也经不起这个折腾,此时应该休养生息才对。

我偏向袖手的一方,但很怀疑曹丕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是在犹豫到底什么时候去捡便宜才对。

*注七

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分别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

石勒所属的羯族属于匈奴的一支,也有说属于羌族的,甚至还有说先世是小月氏的。

匈奴自东汉初分为南、北部,北部已经消亡,而南部在向中原迁徙依附后,实力不断减弱。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投靠曹操,被安置在邺城。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个部落,分别散居在汾水涧水附近。其中左部的首领左贤王刘豹据太原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这位就是后来汉国开创者刘渊之父。

氐、羌是流落在凉州陇西一带的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一直散居各地,屡次被当地的军阀利用做互相征战的炮灰。

鲜卑族和乌丸同属东胡系统,西晋后的慕容氏和拓跋氏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展起来,此时的主要部落是轲比能的鲜卑族,同时还有另两个相对较小部落,轲比能对魏的态度看形势而定,这个时候轲比能正想统一这三个鲜卑部落,所以与魏的关系尚且不错,曹丕登基时还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后面还会提到。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