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野狐禅] 生生死死 -- 水风

共:💬45 🌺7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野狐禅] 生生死死

最近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报告,兴趣所致,顺手写点东西。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子

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对于生死有着一种很奇特的观点。西方人一般认为,人死了,灵魂或进天堂,或下地狱,这个生命就此完结。而东方人则认为,世界循环往复,这一代的身体用完了,灵魂就会再投入下一个身体中,继续自己没有尽头的旅程。

正如文殊问庵提遮女“生以何为义?”女曰:“生以不生生为生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殊曰:“死以何为义?” 女曰:“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之所以扯得这么远,是因为有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滑雪爱好者在滑雪的时候不慎跌入了雪坑。大家都知道,滑雪这个运动虽然好玩,但是最怕自己一不留神掉进了雪洞里,落得浑身是雪不说,时间长了,还会有性命危险。这位倒霉的滑雪爱好者就属于那种最最不走运,但是又最最走运的那种人。首先是不走运的一面,她在雪洞里面没有被人发现,等到周围的人意识到她失踪的时候,她已经在雪洞里面呆了近十几个小时了。等到人们最终发现她的时候,她的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体温已经降到了14摄氏度。然后是走运的一面,经过短暂的治疗,她完全康复了,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并成为了一方面的主管。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孤例,有许多从雪崩或者冬天落水中救出来的人,都有着体温严重降低,人几乎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完全康复的例子。

我们知道,人被埋在雪里面之后,最致命的问题是温度。因为作为一个恒温动物,人的内部体温在36到38度之间正常波动。虽然因为某些极端的情况,人的体温可以在27到43摄氏度之间浮动,而不造成任何的危害性后果。但是,如果人的体温降到了25摄氏度之下,那么,人的心跳和呼吸将会变得极缓慢,甚至会停止。实际上,如果体温降到了33度以下的时候,人的神志已经完全丧失,到了28度的时候,人的表现已经跟死去的在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低温在这里扮演一个两面的角色。一方面,低温使得她的体温下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从而使得生命受到了威胁,而另一方面,低温又阻止了她死亡的过程。使得生还成为可能。

死亡,在临床上有着多种定义。最通常意义上的死亡是指心跳停止了若干分钟,最严格的死亡定义是脑死亡。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的来看,死亡,其实是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对于自身的调控作用。在这一点上,植物人其实已经死了。而如果我们进一步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生物体在丧失了自身调控之后,一切变得不受控制,并最终走向崩解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生命的最小载体,细胞上来说了。细胞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个生命形式。可以自主的调控自己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物质代谢,在人来说就是吃喝拉撒,能量代谢,在人来说,就是将体温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而如何将吃喝拉撒的这些物质形式转化为一个稳定的温度,这就是需要一个能量转换器了。在细胞中,这个能量转换器就是线粒体。之所以称为线粒体,是因为这种细胞器(细胞内部的特殊膜结构)在最初发现的时候是细长的线状。尽管后来也发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比如说泡泡状,环状的线粒体,这个名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线粒体的作用就是将我们吃喝的物质转化为能量形势来存在,同时释放出热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温度。线粒体转化能量是利用一套极其复杂的装置来进行的,这套装置的最大功用,就是利用氧气来制造能量。当细胞还存活着的时候,这套装置被小心翼翼的调控着,为什么说小心翼翼呢。因为氧气被活化之后在还没有变成水之前,是具有高度活性的。双氧水只不过是这种高度活性状态中一个比较温和的物质,我想如果有谁不小心把手放到没有稀释的双氧水中,手上留下的白色斑点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活性的氧气衍生物,是逮谁灭谁的,无论谁遇到它,也只有被毁灭一条路可走。而线粒体的复杂结构,在细胞活着的时候,就是为了保证能够圈出一块空间,来有效的利用这种活性衍生物,同时又保证这种物质不会流出去危害细胞。

当细胞死亡之后,如果这个细胞还处于一个富含氧的环境中,那么线粒体还是会继续运转下去的,不停的制造出活性的氧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会逐渐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在活着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的,只不过线粒体的物质是在不断的更新中,保证所有的被破坏物质及时处理掉。而死去的细胞失去了这种统一的调控机制,没了新物质的补充,线粒体很快就会把自己给完全破坏掉,只留下或完整或残缺的氧气活化系统在继续起作用。这个时候,这些活化系统破坏的就不仅仅是线粒体了,而是整个细胞。

人体内部,线粒体最密集的部位,有这么几个,肌肉、肝脏和大脑。其中,肌肉的密度最大,但是氧气消耗量也最大,人在百米冲刺的时候,有接近30米肌肉是不完全的缺氧状态。肝脏虽然密度只列第二位,而且氧气消耗量也不是很高,但是肝脏所负担的功能最多,各种防止线粒体破坏的机制也最全。在这里,氧气虽然不会很快的被消耗掉,但是也不会造成太多的麻烦。而大脑实际上是最需要氧气,也是防护最薄弱的地方。所以,人一旦缺氧,使得各个部位不能正常的工作,大脑是第一个受到损害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大脑是第一个受损的地方。

列位看官要问了,不是说缺氧么,为什么还会造成氧损害呢?

在这里,缺氧是相对性的。我们必须呼吸含氧21%的空气,才能维持住身体各部位的氧气需求。而一旦氧气含量降到18%或者更低,我们的身体的氧需求是满足不了了。但是线粒体的氧气最低工作浓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有估算要到5%的氧气含量或者更低才能行。所以,即使我们不呼吸了,我们体内的氧含量从接近20%一直到5%,足够线粒体们大闹天宫的把我们的细胞给收拾掉了。所以说,死亡并不是身体的所有部分,以及身体里面的所有成分都死掉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残留的不死成分在,才使得我们的死亡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让我们再回到那位滑雪者,正是因为低温,使得她原本正在死亡的身体,停止了这种死亡过程。因为低温对于所有的反应的抑制程度都是一样的。这样,虽然一方面她的身体无法利用线粒体来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但是低温同时也抑制住了这些线粒体们的反应速度,使得这些线粒体们失去了造反的可能。换句话来说,低温造成了只是这个人对于身体的短暂失控,但是实体的结构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这样子,只要能够将呼吸和心跳从新启动,那么这个身体依然会完好的工作。也就是说,将这个身体完全出于没有生命的沉寂状态,反而可以挽救这个生命。正所谓生以不生生为生义。

如果一个人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去挽救他呢。那就让他死得不能再死了就行了。 ——马克 罗斯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