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保护汽车业之我见――回答风声兄 -- 燕人狂徒
说起汽车业,想必大家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今天我就先把自己的话倒出来。我之所以提出一点反对意见,其实是针对风声兄的关于要不要保护中国的汽车业所发议论的一点不同想法。
对话如下:
――――――――――――――――――――――――――――――――――
风声:今天中国缓慢放开金融市场是明智之举,有拉美和东南亚的前车之鉴。但保护汽车实是无稽之谈。
燕人:汽车制造业与钢铁企业密切相关,乃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支柱,没有这两项产业,又如何奢谈强国呢?日本,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从这两样发家的;美国,经历了汽车产业的调整,又重新站了起来;英法德,又有哪个国家不是重视汽车产业的呢?
中国的汽车产业若不保护,将会被一击即溃,无法翻身了,将会影响整个国家战略。
所以,保护是前提,至于如何保护有是另外一个问题。
--------------------------------------------------------------------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汽车业的,以及是如何看待钢铁业的?基本上,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一个处于忧患之中的国家,汽车业和钢铁业应该是战略性的产业,不管如何,都不能放弃。下面就基于这个观点主要对汽车业加以讨论。
我本人不是学经济的,所以对于一些高深的经济理论并不了解。我所学过的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我想风声兄的观点应该是出自于西方经济学,而且侧重点是追求利益以及效率的最大化。我并不反对追求利益以及效率的最大化,但是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自己特殊的情况,而且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对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也有不同的要求。既然要谈要不要保护汽车业,就得先谈谈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
首先谈一下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状况:
1 第一阶段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刚建国时是一穷二白的,然后由于各种原因与世界失去联系,处于一种被动的闭关自守状态,此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完全保护吧。这个阶段由于面临国际压力,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而要想从西方国家获得帮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自己动手打造自己的汽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1956年7月14日8时,吉林长春,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1975年7 月1日,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系列的第一个基本车型―――2?5吨越野车正式投产。这些车名都明显的带有中国色彩,都体现中国时刻在准备迎接反动势力的挑衅。
2 第二阶段
80年代以后,随着战争的压力减小,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汽车业也引进了外资。1984年1月15日,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生产当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J系列4轮驱动越野车。整车企业较大规模地引入外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开放。紧随北京吉普之后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轿车项目,南京依维柯、江铃、庆铃、金杯等轻型车项目的成功,使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时我国对合资企业的规定是很严格的,十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顶着国际资本和国内舆论的双重压力,坚持对汽车工业实行高度保护,整车进口关税一度高达300%,而且还要有许可证,跨国公司不能举办独资整车企业,合资公司中外方股比不能超过50%,引进车型必须40%国产化起步等。中国的决策者们的目的是以市场来换技术,仍然是出于战略需要。1996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此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对外保护,对内放开吧。然而,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地方、各部门依然我行我素,对经济型轿车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百姓望车兴叹,企业开工不足,国家急于启动消费的计划难以兑现。难怪有专家指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直接关乎中央政府的权威,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3 第三阶段
入世前后,中国的汽车业出现空前的变化,一方面正如风声兄所描述的:
-----------------------------------------------------------------------
每个省都几乎有一到两个汽车制造厂。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多达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在汽车工业赢利效应的示范下,新的汽车项目纷纷上马。
----------------------------------------------------------------------------
另一方面,随着入世,国际上最主要的汽车集团都已“染指”中国汽车工业,虽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对在整车合资企业当中,中方所占股比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低于50%),但由于合资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和服务方式大多源于外方,中方常常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扩大,人们需要更多的车型、需要更好的服务,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另外,跨国公司还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如果企业发展需要继续追加投资的话,原本负担沉重的中方股东是否能够“陪” 老外玩下去?陪不下去该怎么办?这个阶段此时我们不妨称之为对外有限保护,对内放开。
从上面的三个阶段来看,无疑第一个阶段是完全自主开发,拥有了自己知识产权和品牌,对保证国家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苦于起步低,资金力量不够,无法跟得上世界的技术水平,这也是由时代决定的。第二阶段,由于和世界的交流,获得了资金,有限的技术,扩大了生产能力,有限的提高了技术水平,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三阶段,迫于国际压力,中国大幅度了降低国际上汽车霸主进入中国的门槛,国内所掌握的技术份额也大幅降低。可以这样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我们的技术水平是上升了,生产能力也空前了,但是中方对外资的依赖性也是空前的,在把握自己命运的核心竞争力上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弱势地位。虽然铁手也说很看好国内民营的企业,比如说吉利什么的,好像是民营的企业即使将来面对国际上的汽车巨无霸也有的一拚。然而我确实悲观的,为何?君不见,就在前不久,还发生了丰田起诉吉利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诸君能相信吉利真的没有侵犯人家的知识产权吗?以现在中国的技术水平,我们能生产出和人家有一拚的高水准的发动机以及配件吗?我很遗憾的说,纵观汽车业的后起之秀,几乎没有不侵犯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案例,基本上所谓的后起之秀都是以组装和模仿起家的。在当今这个知识产权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我遗憾的说,在公平的竞争下,我们的私营企业将被击的粉碎。拿几个现成的例子来说,DVD,电脑整机,数码产品,特别是摩托车行业,严格的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法来做的话,我们的生产能够维持吗?在几乎所有的利润都被拥有产权的国家拿走之后,按照风声兄所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这些产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也就是说,将来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那么我们无可置疑的将处于极其恶劣的不利境地。那么,如何面对竞争呢?只有国家通过强制性的保护措施才能做到。其实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已经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随着保护的逐渐减小,汽车业表面上确实是壮大了,而且赚的钱也多了,但是钱都到了谁的腰包里了呢?毫无疑问,外资拿走了大头,比如说德国大众公司,其次就是各个地方的厂商,而政府恰恰就是拿了小头,从而导致国家并没有钱去投资进行关于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外方则根本不会在中国本土搞研发,因为他们在本国都有强大的研发机构以及成熟的技术。这个结论也就是说,随着所谓的发展,利润流到别国以及本国少部分私人的腰包,技术上则停滞不前,从而导致我国并没有得到实利,并且切地丧失了独立的竞争力。
虽然风声兄所描述的现状确实令人痛心,然而这并不是国家采取保护措施的错,错就错在执行的方法不对,跟要不要保护是两码事。那么到底错在哪里呢?我们现在对中国汽车工业批评最多的是“保护过度”,由于“保护过度”,导致竞争不足,因而缺乏竞争能力。当然这样说也言之成理,但是最近当我们重新审视汽车工业发展轨迹时,却深刻感到,造成中国汽车今日局面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发展不足。可以看看,现在所有的整车企业差不多都已或正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合资成了中国汽车企业公认的唯一出路―――合资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在合资企业中,无论中方持有多少股份,都是外方说了算,因为对方掌握着产品权。是不是我们过去对核心技术、产品开发认识不足?天地良心,改革开放伊始,是汽车工业率先提出“技贸结合”,“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原则,特别是“国产化”,成为引进车型雷打不动的规定。我们的努力和规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我们在“保护“(特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同时,忽略了发展,甚至许多“保护”,实质上是对汽车工业发展的限制,使汽车工业延误了迅速做大规模的机遇。而一个没有规模支撑的汽车工业,谈“自主开发”只是痴人说梦。本来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保护国内的汽车业,而具体操作的时候,各地方则搞成了重点保护自己地方的汽车业,比如说,上海保护桑塔纳,北京保护捷达什么的,从而导致了各个地方尽可能的各政策给自己的企业,抵制外地的企业,以获得所谓的地方利益。国家的政策恰恰成为各路诸侯搞政绩工程的巨大的保护伞,只要汽车厂上马,就有大把的银子,从员工到政府官员都有名有利,谁还顾得上在技术上下功夫?提高国际竞争力又有何用呢?反正也不用去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市场就足够了。众所周知,上海的普桑车型10多年来就没什么变化,要知道这种车型在当时就处于淘汰车型的行列。这些错误已经难以挽回,所以大家都很痛恨保护。然而我分析的结果不也就表明了吗?汽车业的混乱无序不是由国家的保护措施引起的,而是由地方保护主义引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后果就是满足于现状,导致国内的竞争不足,形成垄断。这样,我就可以说,保护政策是对的,执行方法是错的,也就是说,在对国外实行保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国内的开放,要充分考虑全局利益从而在国内形成热烈的竞争氛围,而不是屈服于各路诸侯,倒在各路诸侯出于个体利益而施加的压力面前。
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各国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汽车业的吧。这儿有几个现成的例子,亦即巴西,美国和日韩。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巴西模式吧。同是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几乎同时起步的汽车工业,主流的跨国公司全部安营扎寨,绝大部门轿车产品都戴着跨国公司的品牌,现在的中国汽车业,与90年代的巴西的确看上去很像。 目前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的,除了市场之外就是低廉的成本。但成本和市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不具备这些优势时,还能用什么吸引跨国公司?这其中,巴西的前车之鉴值得思考。当初,巴西就是凭借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两大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巨头前往投资建厂。但之后南美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碎了巴西做世界加工厂的好梦,外国资本看不到大市场的需求和低成本的优势后纷纷离席而去,寻找能为其带来利润的“新大陆”。巴西政府曾以为只要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能增加税收,做加工厂又有何妨。但事实证明,单纯地加工别人品牌的产品,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不行;靠低廉的劳动力吸引外资,与外资之间没有良性的互动,这种合作是不牢靠的,是没有后劲儿的。这种环境下,外资如同栖息的鸟儿,说飞就飞了。而一旦失去引资优势的市场很难再重新振作起来。如果说在以低劳动力成本起家方面,巴西有的是教训,那么,反观日本和韩国,其经验和做法却是值得中国吸纳的。日、韩汽车最初打入美国市场凭借的武器之一也是价廉―――劳动力成本相对美国低很多。现在,在美国的日本工厂,其工人的薪酬也仍然比“美国三大”的工人低不少。但是,无论日本还是韩国能够在美国市场站住脚并不断发展,绝不是也不可能仅仅靠低价格。韩国汽车一度在国际市场被当作“街边的便宜货”,但近几年韩国汽车的出口价格却在悄悄地上涨,“摆脱低价形象,树立韩货品牌”,正成为韩国汽车企业的追求目标。当日本、韩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工资水平上涨的时候,日韩汽车公司能把工厂开到美国、欧洲,能在更激烈的市场中与欧美巨头同场竞技,靠的是什么?是拥有自己的品牌、掌握核心技术。试问中国汽车企业,如果当国内市场盈利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我们到时候有没有底气走出去?我们应该承认,在低成本方面中国目前绝不是独占优势,更不会永远成为跨国公司最青睐的地方。在中国周围有成本更低的国家虎视眈眈:印度正被普遍地认为会继中国之后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战略重地,中国的近邻越南也在吸引更多的国际汽车资本。事实上,福特公司已经宣布要从印度采购1亿美元的零部件。全球最大的两家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和伟世通公司均已在印度建立技术中心并承担部分研发工作。通用公司最近也投资了6000万美元在印度建立技术中心。专家认为,印度在语言方面比中国更具有吸引美国公司的优势。所以我们学习巴西模式是走不通,不加任何保护措施的中国汽车业就像是面团一般,人家愿意怎么捏就怎么捏。
再看看宣扬自由贸易的主要国家美国,美国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汽车业的呢。1920年,美国汽车产量达到220万辆,占当时汽车产量的90%以上。美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也造成了美国人的傲慢,而美国人为这种傲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首先是德国人登陆了,1958年,10万辆甲壳虫爬上了美国东海岸,爬进了美国的街道。接着日本人也来了,日本车60年代对美国的出口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每年达上百万辆。进入70年代,日本车时来运转。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也是美国大型汽车的危机,但是给节油的日本汽车带来极为难得的机遇,出口量迅速增加,到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447万辆,日本汽车出口超过了产量的一半。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夺取了汽车王国的桂冠。80年代,日本汽车的年出口保持在600万辆左右,主要输往欧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又是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任何国家的产品,只要符合美国有关标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这样的市场造就了强大的汽车工业,资金和技术实力非常强。从70年代以后,潮水般涌进的日本汽车把美国的汽车工业几乎逼上了绝路,通用一个又一个工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福特一度亏损23亿美元,克莱斯勒濒于倒闭。 汽车工业是美国经济强大的象征,汽车是美国文明的支柱,通用公司前总裁查理?威尔逊曾经说过:“有益于国家者必有益于通用汽车,反之亦然。”美国政府岂能置汽车工业于不顾。为了拯救汽车工业,美国政府做了大量协调工作。1978年3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带着美国工人的愤怒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到美国生产汽车,以扩大就业机会。风头正盛的日本人没有理睬这种抗议。1979年12月,美国汽车工人工会主席在媒体上拉开抨击日本汽车的序幕,在美国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政府也出面了。在巨大的压力下,日本同意到美国投资设厂,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但是由于1979年底到1980年初美国汽车行业不景气状况更加恶化,美国汽车工人工会要求政府动用通商法201条款,对由于进口急剧增加带来的损害予以救济,并向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诉讼。但是国际贸易委员会出现“弃权”表决结果,该机构的主要顾虑是怕这一问题政治化。日本政府为了缓和国际压力,决定把1981到1983年的对美出口汽车数量限制在168万辆。到1983年,美国政府代表要求日本把这一限额延长到1984年,经协商,继续实行限额,但是增加到186万辆。至此,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告一段落,美国采用贸易管制的手段保护其汽车工业。当然后来,美国人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的获得日本汽车成功的方法,从而改造自身,重新夺回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头把交椅。我这里想要说的就是有没有看到国家保护措施的力量,要不是保护措施采取的及时,美国的汽车业将会崩溃。而随着汽车业的复苏,美国才能迎回自己的又一个春天,在老布什,克林顿的任期内,美国的竞争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不知道,要是当时不采取保护措施,从而引起的汽车业崩溃会不会导致美国一蹶不振,但是我能肯定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汽车业仍然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是命脉,倒下了之后,今天的米国不可能还像今天一样跋扈。有人说,今天的美国一样仍然面对着日本的威胁,但是这能一样吗?你想象,世界排名前列的不还是由美国那几个企业吗?就算克莱斯了被收购了,但是工厂不是还在吗?核心技术美国人不一样还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我们国家能和美国比吗,我们落后了多少年啊,连当时汽车业的老大都还要靠自己的政府来扳回颓势,我们幼稚的汽车业能就这样放手不管吗?
最后再看看同属于亚洲的日韩吧,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对象。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缺乏的国家,人口密度大,50年代日本处在“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的阶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轿车,所以许多人怀疑日本人能否过上与发达国家相当的优裕生活,60年代初,日本国内对要否发展汽车工业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轿车无用”“造车不如买车”,而通产省则极力主张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一位官员指出:如果日本把它的未来寄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将永远无法摆脱亚洲贫穷与停滞的模式”,因此日本应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钢铁、石油、汽车、电子、化工、机械等。从长远观点看,这些产业需求弹性大,科技发展快,劳动生产率提高迅速,而如果仅仅依靠轻工业,是无法把一亿人的生活提高到欧美国家水平的。汽车不仅是高水平生活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1963年11召开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最终把轿车工业确立为日本的战略产业,以后就没有过动摇过。为了保护国内汽车工业,日本政府实行了高关税保护和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意在促进汽车工业的产业合理化、提高产品质量。从那以后,日本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汽车业,一直当成是自己的支柱产业,才能获得今天的成就。要不是政府的保护措施,日本的汽车能有这么强吗?要不是日本的汽车业这么强,日本能占据经济第二大国的位置这么多年吗?我们的基础不就像是而战后的日本吗,同样的一穷二白,我们有理由不正视别人成功的经验而非要走另一条未知的路吗?而韩国的成功经验则更有意义了。韩国汽车工业曾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迹。韩国从60年代开始发展汽车工业,但是20年间几起几落,经历的曲折的道路,进入80年代后,终于迅速成长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中国汽车生产数量超过了韩国,但是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出口、海外投资等方面与韩国差距甚大。韩国汽车产业政策是高度集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模式。现代汽车一开始就采取购买技术的方法来发展,在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80年代,现代为了实现“完全技术自主”的目标,专门设立了60亿美元的开发基金,扩建了研究所,扩大技术队伍,到1990年8月开发出自己的汽车发动机和车身,这是自主开发的重大成果,以后,现代汽车每一两年投放一个新的车型,许多车型销售到世界各地,索纳塔还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与此相比,大宇就走了一条弯路。韩国大宇是通过购买原韩国通用的韩方股份进入汽车工业的,但是当时通用与韩国的合资合同中规定,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不能返销美国,产品和技术的变动必须经过通用公司的同意,通用公司连扩大生产规模都不同意,一切开发新车的努力都被通用公司封杀,大宇为求得汽车工业发展的自主权,不得不将通用公司股份全部收购,90年代中期,独立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比较今天的现代和大宇,我们就能发现两者的结局几乎就是从开始就注定了的。
讲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讲,汽车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要想健康的把汽车业扶植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该产业成熟之前必须要获得国家的保护。要是没有了汽车业,对我国的战略性威胁是巨大的。在如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谁能想到哪一天会爆发战争?一旦爆发战争,离得了机动灵活的汽车吗?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是利用人家的技术资金,每年同样也可以生产上百万的车吗?然而,你设想一下,要是与美日打起来,这两国的技术资金都撤退,我们还能有那样的生产能力吗?还有德国,你能保证他们不会迫于压力也撤退吗?接下来,由于我们不保护自己的汽车业,无可避免的国内的钢铁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谁还要你生产的质量差,价格高的钢铁呢?一旦钢铁企业受到影响,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汽车业,造船业,甚至是军工行业。没有一流的钢板,还能有一流的军舰,装甲车,坦克什么的吗?在常规战的情况下,怎样和人家进行消耗战(要想迅速击败美日无疑是天方夜谭)?
其实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其他还有很多战略性的行业是离不开国家的扶持的,不扶持,我们这些像小孩一般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如何能和那些武装到牙齿的跨国企业竞争呢?对于这些行业,我觉得问题不是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在绝对要保护的前提下怎样进行保护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还没看到有任何有效的保护措施。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请大家指正。
顺便还想问一下,风声兄以及这里的朋友们是如何看待中国高铁计划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关于保护汽车业之我见――回答风声兄
顶以下 不忘中国 字0 2005-09-27 11:53:53
燕 兄 大 概 这 两 天 都 在 翻 书 本 吧 , 挺 专 业 啊 。 梦晓半生 字1989 2003-11-06 19:39:34
😄呵呵,梦仙子客观 燕人狂徒 字356 2003-11-06 20:10:28
😄俺 可 是 赤 发 鬼 梦晓半生 字117 2003-11-06 20:30:07
😄我的吧,哈哈 燕人狂徒 字184 2003-11-06 20:48:28
😄为何想到风乍起?我的风格是什么?我的解决方案其实挺简单: 风雨声 字160 2003-11-06 20:02:23
😄那 哥 们 是 说 书 好 手 , 你 比 较 务 实 , 要 不 也 说 来 听 听 。 梦晓半生 字222 2003-11-06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