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中 (链接整理) -- 陈不到底

共:💬83 🌺1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5

235年

曹睿头年在寿春封赏完毕后,返回许昌。

正月,在许昌的曹睿升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累增封邑,督雍凉军事如旧。

此时的京都洛阳一带正传发疫病,皇帝就没有着急返回。

二月,郭太后在许昌没。

(年长之后的曹睿怀疑郭后对父亲屡进谗言才导致母亲惨死,在一些非官方的史书上都记载了郭后死后没有得到应有的葬礼,反而如同早先被赐死的甄妃的规格)

三月郭太后下葬,许昌的曹睿不顾刚发生的疫灾,下令开始营造洛阳宫殿。一时间,众多工程纷纷上马,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这些宫殿高达十余丈——有多高呢?

世说新语上说,当时筑陵云殿,误先钉匾,却忘了题字,于是高高吊起一张凳子,让侍中韦诞坐在上面去题字。韦诞是与邯郸淳、卫觊齐名的书法家,善写楷书,等韦大人题完字下来,头发胡须都变白了。老头回家就告诫儿孙:不要再学写书法了~~~~

洛阳一带的老百姓忙着给皇帝盖房子,连农时都被耽误,本来就发生疫灾,这下更为严重。

曹睿的行为越来越荒唐,除了修宫殿,还扩充后宫,贵人、夫人的人数几乎和百官相同,还设置六个女“尚书”来帮自己处理政事。不仅如此,曹睿还把士家之女已嫁为吏民妻的,又规定还以配士,而且还自己先挑过好看的留在后宫,剩下的才拨给士家。(*注三十三)

有个叫张茂的太子舍人(按规矩无太子时仅保留太子舍人以看守东宫)向皇帝上疏进谏说:

“臣见到诏书,‘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希望这只是权时之宜,万不可成为制度。

您把已嫁给吏民的士女又还为士家,吏属君子,士为小人,夺吏妻与士,这是混乱贵贱地位的做法。诏书上还说可以另买年纪相貌相当的奴婢来代替(返回的吏妻),搞得富者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而且(因为您要充实后宫),官员们从里面挑选美貌的入宫,丑陋的才分给士兵。这样得妇者不会感激您,失妇者也会怨恨您,这样的做法哪边都不会满意。

夫君有天下而不得万姓之欢心者,鲜不危殆。

现在军队在外效命的数以千万,就算是全国的赋役也不一定供应的起,更何况您现在还广招后宫,那花销抵得上军费的一半!

恳请陛下念崇节约,厚赐将士父母妻子之饥寒者,问民所疾而除其所恶,实仓廪,缮甲兵。”

张茂的上疏内容很长,最后说自己年已五十无以报国,唯有冒死上谏才不辜负皇帝的擢升。结果诏书到了曹睿那里,皇帝对左右的人说,“张茂恃乡里故也。”意思是这个张茂仗着和皇帝是一个州的人就这么直说,可我们的皇帝大人该怎样还怎样。

魏的直臣纷纷上言劝谏,内容莫不如此(我都快写烦了~~)

与此相关有记载的就有:司空陈群、廷尉高柔、卫尉辛毗、少府杨阜、散骑常侍蒋济、中书侍郎王基、尚书右仆射卫臻、尚书孙礼、侍中领太史令高堂隆。(*注三十四)

曹睿怎样?“帝优诏答之”,“帝皆不听”。

这一长串的直臣在进谏,我们政坛当红的孙资、刘放两位大人呢?

青龙初(头年的事),孙、刘二人在本官上俱加侍中、光禄大夫。

据三国志刘放、孙资传注引资别传——裴松之说“资之别传,出自其家”——的解释:

当时连年与蜀、吴作战。曹睿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这些都是孙资负责(资皆管之)。但受到亲信的孙资常“让事於帝”,还说“动大众,举大事,宜与群下共之;既以示明,且於探求为广。”

然后每当有朝会时,孙资总是言语举止得当,成功的事“终不显己之德也”。如果有人离间忠臣,孙资必定要出面干涉。比如征东将军满宠、凉州刺史徐邈,当时都有人在朝中说他们的坏话。满、徐二人能保全自己的功名,“资之力也”。

还说孙资名在本郡人才之右,“乡人司空掾田豫、梁相宗艳皆妒害之,而杨丰党附豫等,专为资构造谤端,怨隙甚重”,但孙资始终以德报怨,赢得了政敌的尊敬。

看完这段话,我都有些怒了,这段出自其家人的传记把孙资描述的尽善尽美,可是再来看看同时期别人的传记(三国志)

曹睿这些年是越来越糊涂,就剩下军事上相当有建树,结果都成了孙资的功劳,可皇帝造宫殿、纳后宫的功劳您孙大人怎么不提呢?

征东将军满宠、凉州刺史徐邈保全自己是孙资之力?那满宠被属下诬蔑年老体衰不得不进京述职的时候,您孙大人在哪呢?

徐邈在凉州“弹邪绳枉,州界肃清”,使“百姓归心,西域流通,荒戎入贡”,“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

再说这孙资的同乡,孙是并州太原人,且不说司空早就在曹操时代被取消,一个梁国的国相(相当郡太守)去陷害皇帝身边的中书令?笑话!

宗艳、杨丰我不知道是什么人,如果此“司空掾田豫”是那个汝南太守田豫(田是渔阳人,起家是丞相军谋掾,是刘放同州)的话,孙资的所作所为就更不为道了。当初田豫做护乌丸校尉被幽州刺史王雄诬告,那些上奏是经过孙大人手里的罢。田豫在青州击败吴军,青州刺史程喜诬告田豫私吞财宝也是您过的手吧?您孙大人做什么了?!

曹睿将曹魏带向下坡路,我说,有相当部分是孙、刘二人的责任,等到日后曹睿托孤,更是如此,后面慢慢说。

八月,曹睿领养的两个儿子曹芳、曹询正式出现在公众场合,被分封为齐王、秦王。

同月,曹睿返回洛阳,并因为洛阳大灾向就近的司马懿征粮。

长安的司马懿刚刚指派属将牛金击退蜀马岱的进犯,并且有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余人归降,听说洛阳关东大饥,司马懿马上运粟五百万斛于京师(1斛约合现在20升,当时尚书令级别的官员月工资有20斛,粟应该是小米),司马懿在雍州屯田的效果显而益著。

随着五百万粮食的进京,曹睿可能也得知了凉州张掖郡出了一块大石头。后来东晋人孙盛、习凿之都记载说突然有块玄石从水中生长,宝石负图,状象灵龟,大小合现在宽3米9,高4米1,合围14米。上面有各种图案,麒麟、凤鸟、白虎、牺牛还有马什么的,而且还有三十多个说不出含义的文字,其中有仨字连一起是“大讨曹”,据说曹睿相当厌恶,就命人把“讨”的一点凿掉变成“计”(~~~这意思也没什么区别)。

这块石头引发了挺多传说,晋书还都正了八经的记下来,说这块玄石上有“牛继马后”,也不知道是说图案还是文字(字里并没有牛),司马懿就怀疑起身边的牛金了,对,就是刚刚立功的这个牛金,后来找机会就把他给毒死了。

这~~~我只能说,晋书的取材也太不斟酌了。牛金是曹魏故大司马,督荆、扬军事的曹仁在荆州时的部曲,可能是在司马懿接任督荆州军事的时候跟随的,牛金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后来灭公孙渊时也立下功劳,官至后将军,三国志并没有说结局。晋书的这个记载实在不负责任,说司马懿猜忌牛氏的举动是先见之明云云,“牛继马后”,后来有小道消息说司马懿的曾孙,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他母亲夏侯太妃(这还是夏侯渊的重孙女)与一个牛姓官吏的私生子~~~

曹睿因为晋书的这些无聊记载很不爽~~错了,曹睿大概因为这块石头很不爽,在年底十一月又离开洛阳去许昌了。

这时,突然北方传来消息,幽州刺史王雄派遣的刺客成功了,一个叫韩龙的勇士将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刺杀,此后部落虽拥立其弟继位,却因为能力不强而导致内部纷争而弱势,之前曾经风光一时的鲜卑三大部都没落了,而东边的鲜卑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先后兴起,乘机南迁,开始占有轲比能故地。

*注三十三

士家和世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位可说一个在地一个在天,相同的是累世做事,只不过世家做的是官,士家做的是普通士兵。

士家,指世代当兵之家,一般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士家按规定每户出兵,并兼顾屯粮,士兵作战时,家属作为人质在内地。

士族的地位历来有许多争执,很多意见认为高于奴婢而低于编户农民。

比如这次曹睿“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本来还和普通百姓区别不大的士家,这下只能士家自身内通婚了。

254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上表请求表彰士刘整、郑像等人,“整、像为兵,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于是朝廷下诏,“追赐整、像爵关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袭爵”,这个意思是刘、郑的后人可以摆脱世代当兵的义务(除士名)。但说回来,能有这种运气的,士家中有几个?

*注三十四

这些人的进谏要么是因为曹睿的大修宫殿,要么是因为曹睿的荒唐生活。那个尚书孙礼要提一下。

孙礼是涿郡人,曹操晚年时被提拔,一直是郡太守,后来在中央作尚书。曹睿开始大修宫殿,孙礼固请罢役,曹睿下诏说,大家赶紧干,(干完了就可以忙自己的农活)。当时监工的官员说再给一个月就能盖完,孙礼径自到建筑工地,也不管那监官,说皇帝有诏书,就把百姓遣返了。曹睿听说后甚是惊讶,却没有追究孙礼。

没多久曹睿在大石山打猎,有老虎冒犯皇帝车驾,孙礼投鞭下马就要奋剑斩虎,当时曹睿应该很安全,但还是对孙礼的奋不顾身挺感动。

这两件事使曹睿对孙礼的印象很深,皇帝心中留了个位置给孙礼,后面说。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