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闲谈苏德战争-战役评述 -- 电子赵括
闲谈苏德战争(6〕--边境交战
苏德战争开始阶段,红军就在边境交战中严重失利,三个方面军中一个被合围,两个被重创,原因何在?
各家众说纷纭,如肃反误杀了不少将领,对战争时间判断失误,部队缺乏实战经验,坦克部队较弱等等。但缺乏对战役,战术上的研究,这里在这方面谈一谈。红军的失败很重要的是没有弄清要进攻还是要防御。
红军军事理论一直强调进攻。条令中写明“红军的主要战斗形式是进攻”,在演习中也总是进攻,很少防御。然而,苏德战争前,红军却完全是战略防御。生怕惹恼了德国,不敢进行动员,占领边境筑垒地域。而从战役,战术上,红军仍是进攻型。主力前出至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尤其西方面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驻比亚维斯托克突出部。战争一开始,苏联主力全在边境筑垒地域与旧边境防线之间,处于无依托境地。边境筑垒地域由于兵力不足,很快被突破。而部队过于前出,又靠不上旧防线,一下就被合围。西方面军就是这样一周就被合围的。
战争开始后相当一段时间,红军仍搞不清自己在干什么。战争第二天,统帅部下令全线总攻,把战争引到德国去。结果红军不停的把纵深的战役预备队调来,投入反冲击。部队又是在没有准备,没有依托,没有掩护的情况下进入交战。虽然可以阻住德军一段时间,但预备队一旦消耗完,立刻空门大开,德军长驱直人。西南方面军就是这样。一开始就把机械化第8,9,15,19,22军,共5个机械化军投入反冲击,在杜布诺--罗夫诺地域与德克莱斯特坦克集群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交战,但10天以后,5个机械化军消耗殆尽。方面军甚至没有部队去控制旧边境防线。结果德军在撤退的红军之前进抵旧边境防线,一直冲到基辅才被从东部赶来的战略预备队阻止。等于新旧两条边境筑垒地域都没有派上用场,尽管是防御,红军却尽享了防御缺点的同时,一点防御的优势也没用着。
可以说,没摆正防御与进攻的关系,是红军在边境交战中失利的重要原因。
闲谈苏德战争(7〕--基辅会战
被德国人称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的基辅会战历来有不少争议。德国历史学家多认为是基辅会战耽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导致战争失败,有人说基辅会战是最大的战术胜利和最大的战略失败。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假设德军不攻基辅径取莫斯科。那么,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由谁来防守呢?红军的西南方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100多万军队会坐着看热闹吗?如果派兵防守岂不又分散了进攻莫斯科的兵力?而且要多少部队才能挡得住百万红军的侧翼突击呢?即便挡住了突击,谁又能阻止西南方向红军增援莫斯科方向呢?100万红军增援到了莫斯科,恐怕古德里安连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也看不到了吧!那时只怕德国人又要后悔没有发起基辅战役了。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乌克兰巨大的资源又会为苏联提供多少力量呢?而且,基辅会战中古德里安坦克集群并不是逆莫斯科而行的,而是改变了攻击角度,并没有多走多少路。而攻击角度的改变起了出奇的作用,使红军判断不清德军突击重点,才使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初期的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合围红军7个集团军。否则正面进攻,德军要打到莫斯科还不知要多少时间。可见,所谓基辅会战使德国输掉了战争,完全是德国人不承认失败,把罪责全推给希特勒的又一种表现罢了。
再看看红军的表现。西南方面军的突出是极为危险的,在红军早有共识,只是对危险的大小判断不同。斯大林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布良斯克方面军来保障西南方面军侧翼,而朱可夫认为布良斯克方面军挡不住古德里安,必须将西南方面军撤过第聂泊河,双方吵了一架。斯大林免去了朱可夫总参谋长。其实,如果布良斯克方面军真能得到较大的加强,能有好的指挥的话,顶住古德里安不是不可能的。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司令叶寥缅科说好听的是很有信心,说不好听的是喜欢吹牛皮。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对斯大林说不但要顶住古德里安这个流氓,还要干掉这个流氓。结果他非但没有顶住“这个流氓”,反而让“这个流氓”把他给干掉了。西南方面军侧翼遭到古德里安,克莱斯特两个坦克集群迂回,这时,应该说只能撤退了,但斯大林仍坚持已经是错误的看法,结果导致西南方面军的覆灭。
闲谈苏德战争(8〕--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二战的转折点,在这次会战中红军共歼灭轴心国军5个集团军,150万人。同样,在西方的历史学家笔下,这也成了希特勒的罪过,都是因为他不让第6集团军突围,才有这样的后果,否则的话......哼!哼!
真的是这样吗?不妨假设一下,真如他们所愿,保罗斯突围了,会怎么样。
A.保罗斯能与曼施坦因会合吗?
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进攻时,斯大林当即决定暂停围歼保罗斯的指环作战,将总预备队的近卫第2集团军调往曼施坦因进攻地带。只用了先头的1.2个军就阻止了曼施坦因的攻势,而后西南方面军攻击顿河集团军群侧翼,形成对其包围之势曼施坦因只得匆匆撤走。西方历史学家所谓绝好的机会只持续了几十小时,已耗尽燃料与弹药的第六集团军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突出重围,击破还有相当实力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可能赶来的红军预备队,与曼施坦因会合吗?值得怀疑。
B.与曼施坦因会合的保罗斯能突出重围吗?
苏联元帅,斯大林格勒保卫者,崔可夫回忆红军曾有放曼施坦因进来,然后将其与保罗斯一并合围的计划,但因为斯大林怕不保险而取消了。而如果保罗斯与曼施坦因会合,就不存在保不保险的问题了,红军就会撒一张更大的网。而这是完全可行的。红军当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不论兵力,武器还是战略形势均占相当优势。尤其是西南方面军突向顿河集团军群侧后,已成包围之势。曼施坦因就是害怕这个才急忙撤退的。而如果他再前进,与保罗斯会合,置西南方面军威胁于不顾,则西南方面军迂回其后,顿河方面军攻其侧,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击其头。千里来援,疲惫不堪的顿河集团军群恐怕就要和苦战数月,消耗殆尽第六集团军一起陷入红军的合围之中了。
C.即使保罗斯与曼施坦因会合并冲出合围,他们能安然撤退吗?
再退一步说,假设曼施坦因成功的与保罗斯会合,又成功的突出重围,在他们的撤退路上仍然充满了死亡的危险。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12月的隆冬,30-40万饥饿的,疲惫不堪的,因为衣衫单薄而在呼啸的北风中颤抖的人们,在冰封的卡尔穆克大草原上艰难的行进。一路上满是丢弃的坦克,火炮,汽车,因为没有油,也没有马。数百公里以内没有任何补给与休息的地方,直到罗斯托夫。更可怕的是,在后面,侧面,甚至侧前方,上百万装备精良,士气高涨的敌人正向他们冲杀过来,天上黑色死神在飞舞,地上在T34在奔驰,上千公里以内不会有增援,因为他们已经是德军在这一范围内唯一的精锐。这样的处境绝不比拿破仑更好,而他们的敌人却比库图佐夫厉害得多!在撤退的路上等待他们的是死亡。在工事里,为了一点求生的希望,他们还能进行一些抵抗,而此时,他们只知道逃跑,逃,逃,逃。也许,他们中有一些人能逃出去。但,对红军而言,总的歼敌将会更多,而代价更少。
D 就算保罗斯成功的逃了出来,又会怎样?
退一万步说,假设上帝特别喜欢保罗斯,出现了奇迹,保罗斯成功的逃回去了,又会怎样呢?不要忘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陷入合围危险的不只保罗斯,还有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正是靠了保罗斯拖住红军6个身经百战的精锐集团军,A集团军群才得以从高加索逃出来,如果保罗斯跑了,那么红军只需向南推进不长的一段距离,就可以把A集团军群合围在高加索,或是干脆大军向西直冲乌克兰。把A集团军群想要撤到的地方占领,看你往哪撤。保罗斯跑了,A集团军群却完了,这个买卖不合算。希特勒很清楚,所以他要把第6集团军变成要塞守备部队,拖住红军,保障其它部队的撤退,以谋卷土重来。这个算盘其实挺精的,只是卷土重来之时在库尔斯克又打了个大败仗,所以那些历史学家们不认就是了。莫斯科会战时也是这样,要没有希特勒下令死守,德军早在撤退中重蹈拿破仑的覆辙了。
说到底,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命运早在11月底,12月初就决定了,任何人也无法挽救,西方历史学家们的说法只不过又是对失败难以接受,因而创造出的神话而已。其实,法西斯德国失败的命运早在1941年6月22日就决定了。
闲谈苏德战争(10〕--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在外界并没有多大争议,人们多认为是红军胜利的巅峰而已,但在红军内部却有过不小争论。1965年,苏联元帅,柏林战役中主攻的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发表文章说,柏林本可在1945年2月就攻下,从而提早结束战争。他认为,在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扫尾阶段,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前锋距柏林不过60公里,而此时柏林防御尚不完善,如能抽出5-6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直攻柏林,是可能攻克的,这样就可以提前3个月结束战争。
2年之后,当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著文驳斥了崔可夫的观点。他说,当时红军前锋离柏林虽近,但经过20多天,近千公里的持续进攻,已成强弩之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平均各师只有5500人,两个坦克集团军仅有740辆坦克(一般一个坦克集团军应有800辆左右的坦克〕,而且后勤也跟不上。尤其是,德军正准备以拥有40余个师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对红军实施侧翼突击,一旦红军过于前出,就可能被切断退路,造成极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首先发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消灭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然后才能攻击柏林。事实上,红军也是这样做的。用了1个月来进行东波美拉尼亚战役。4月16日才开始柏林战役。
他们俩谁对呢?
其实,这是一次要不要冒险的争论。应该说,崔可夫的打法是有可能成功的,但要冒后路被切断的危险。但战争能不冒险吗?问题是值不值。如果这是1941年,或是作出选择的是德军,他们肯定选冒险,因为这样才能获得胜利。但1945年的红军已是必胜之局。这时的朱可夫就宁求稳,不求快了。要知道,冒险成功不能给朱可夫多带来多少荣誉,但冒险一旦失败,就是名誉扫地,而且增加多少伤亡!朱可夫说过:“谁愿意在胜利的1945年阵亡呢?'图哈切夫斯基在华沙战役中的失败不可能不对红军的统帅们产生影响。因此,朱可夫选择了稳妥的打法。同样,在1944年末到1945年的许多战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红军统帅们的这种倾向。
闲谈苏德战争(11〕--华沙起义
在苏德战争中华沙起义也许是最有争议的一点。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8月2日,在红军白俄罗斯战役收尾阶段,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前锋突入波兰,到达华沙远接近地。在原波兰流亡政府指挥下,华沙波“国民军”发起起义。华沙市民纷纷响应。德军迅速调重兵镇压。盟军与波兰流亡政府要求红军支援。红军虽以国民军起义未与红军联系,时机不当为名,表示不赞成华沙起义,但还是制定了华沙战役计划。并空投支援起义,但不允许盟军利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
9月15日,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攻至华沙近郊普加拉,但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大桥,并以数个精锐坦克师严守河防。此时,国民军仍不同红军联系,红军空投的联络员因无人接应被德军捕获。红军派波兰第一集团军(左翼〕一个师强渡维斯瓦河,在华沙河岸街登陆,建立登陆场。国民军不予配合。几天激战之后,在德军坦克部队突击下,波军(原文如此,应该是指波兰第一集团军的那个师,而不是国民起义军)只得撤回东岸。10月中,华沙起义失败。红军表示接纳华沙起义人员,但国民军领导不允许起义者,向红军阵地突围。起义军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民近卫军(左翼〕,撤到维斯瓦河东岸。1945年初,红军发起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华沙起义的悲剧,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苏联认为是波兰地主政府为了争夺战后波兰的领导权,要抢在红军前面占领华沙,不顾一切的进行冒险,才导致了失败。西方则认为是斯大林为了控制波兰,故意不支援华沙起义者,才有悲剧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从各种史料来看,有几点事实是可以肯定的,
a.国民军发起华沙起义是为了跟苏联争地盘。
从华沙起义中国民军坚决不与红军合作,华沙起义的时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b.苏联对援助华沙起义缺乏积极性。
红军虽然进行了一些支援华沙起义的尝试,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不大情愿的。从红军不断批驳华沙起义的别有用心和不允许盟军使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军是进行了对华沙起义的支援的。
虽然很不情愿,但红军还是进行了一些支援起义的尝试的。由于德军的坚强防御才没有奏效。当然,如果领导华沙起义的是波兰左翼,红军也许会更不惜代价一些,但支援还是有的。这并不象西方所说的那样。
事实就是这3条,谁对谁错呢?
应该说,这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没有一个对错的问题。波兰原政府是以反苏反共著称的,十月革命时,它曾是最积极的干涉者之一,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二战前,宁可被德国占领,也决不让红军通过领土去与德军战斗这时它当然害怕红军单独解放波兰,让它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在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华沙,至于时机合不合适,力量够不够都不顾了。
而苏联早受“波兰地主政府”之苦。十月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波兰从红色政权背后插了一刀,甚至占领了基辅。红军好不容易才扭转战局,在华沙战役中又遭惨败。被迫割让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二战红军诸将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军的,许多曾参加苏波战争对这段历史想必记忆犹新。1939年,红军出兵波兰,占据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就是这段历史的继续。而我们在研究二战中苏波关系时也切不可忘记这段历史。否则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而且,波兰的战略位置对苏联极度重要。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以波兰为跳板进攻俄罗斯的。试想,红军将领们怎么会愿意让红军付出了60万人的牺牲才解放的波兰落入那样一个政府手中呢?正好,你起义根本不和我配合。德军防御又那么牢固,我攻了几次都没攻下来。我为什么要不顾牺牲,为你火中取栗?在双方这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华沙的悲剧发生了。我们很难说苏波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沙的悲剧中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华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