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方便的话,不知可否麻烦版主转到演义书场版?

在河里潜水一年多了。看了萨苏几乎所有的文章,十分佩服。今天看到这篇评点评书艺人的作品,引起了我对少年时生活得很多回忆,禁不住也来说几句。

我生在1976年,因而没赶上连阔如等老一辈评书艺人全盛的时期。不过后来看到京剧著名编剧家,程派名剧锁麟囊的编剧翁偶虹老先生写的回忆老北京得书,曾经有关于评书的记载。其中提到某一年的除夕下午,在前门外的一个茶馆,某著名评书艺人(好像是双厚坪,记不清了,书在国内没带出来)说《明英烈》里面盗葫芦的故事,说至一个段落,休息的时候观众发现一位善说聊斋的艺人也在现场,于是怂恿这位上去说聊斋。该艺人欣然说了一段田七郎,最后留下扣子,下台换前面的那位接着说盗葫芦。就这样两个人一来一往,盗葫芦和田七郎交替,听众早已入神。一直说了一个通宵,直到天光放亮,两人才分别结束了这两个故事。大家无不酣畅淋漓。当时坐中还有京剧名丑马富禄。据说马先生边听边筹划如何将盗葫芦改编成京剧,让两个丑行双走矮子功分饰主角徐方和唐云师徒,再让老生饰王爱云等等。遗憾的是后来这出戏没能排成。否则我想精彩的程度,大概不会亚于叶盛章先生的《徐凉出世》。不管怎么说,从翁老这个记载上看,当年的评书可是“相当的火”。大年三十能让听众不去吃年夜饭,不和家人团聚,在书场里听一整宿,当年这评书的魅力,恐怕不是今天的央视春晚可比的。

我生长在天津,所以是听着曲艺长大的。跟萨苏类似,我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每天半个小时的评书也是必修的节目,甚至为此和大人起过冲突。萨苏说的那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我都没少听。这里面的王刚,我觉得还属于小说演播艺术家,跟当年天津电台的关山,中央台(?)的曹灿属于一个门户的,跟评书离得还有点远。另外王刚演播的小说,不止萨苏说得那三部。我至少听过他说的《红顶商人》,讲胡雪岩的。

我个人觉得,小说演播和评书的区别,在于小说演播是不能随便对原著进行改动的。说白了,就是按照原著一个字不错的念。播音员唯一能发挥的地方,就是语气。评书则不然。评书演员必须对原著进行二度创作,把原著口语化,并且加上自己的东西。你看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可决不是按照罗贯中的原著念下来的。要不然这书就没法听了。所以说,小说演播和评书,各有各的难处。

我们还说这几位评书艺人。刘兰芳,我听过她的岳飞转,还零散听过杨家将和赵匡胤演义。我个人认为,刘兰芳主要是一个历史功绩。也就是说她在文革刚结束,全国百姓长时间没接触过正经的娱乐形式的时候,较早的演播长篇评书,开风气之先,也和姜昆等人共同开启了文革后曲艺界的繁荣局面。我记得当时刘兰芳还播过一些有时代色彩的短篇评书,比如以见义勇为为题材的《第二次接吻》,还有一部跟部队腐败有关的《吃炸鱼》。这个历史功绩是应该被记住的。然而,从艺术造诣上说,我觉得刘兰芳跟单田芳和袁阔成等人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就是--粗糙。这个粗糙是表演上的粗糙。在岳飞转里面,刘兰芳对人物的“开脸”,就是外貌,衣着和气质的描述,往往很短,给人以草草带过的感觉。这跟单田芳和袁阔成等等差的就太远了。另外传统评书的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在刘兰芳的岳飞转里面没有得到避免。除了萨苏提到的岳家军的人不容易死之外,还有陆文龙被王佐告知身世之后,立刻恨金兀术入骨的不切实际的情节。按照刘兰芳的原话,陆文龙当时想吃金兀术的心。我感觉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要知道陆文龙毕竟是金兀术抚养大的,有个养育之恩在里面。这里陆文龙的弯子转的太快了,就不如射雕里面的杨康来的真实,当然后者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我也学前辈们,土鳖抗铁牛

元宝推荐:铁手,海天, 通宝推:子系走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