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萨苏:李运昌及其家乡考 -- 三儿
李运昌,河北乐(注音lao4)亭人,和李大钊同乡。民间传言李运昌是李大钊的侄子。其实两人并无亲缘关系,只是交情甚笃,双方以叔侄相称。可以说李运昌就是在李大钊的指引下走上的革命道路。
李运昌的队伍是来自于冀东大暴动。1938年7月开始,在唐山,秦皇岛,天津郊县等地,以共产党为主,包括部分国军残余势力(非建制部队)和反正伪军,在冀东地区掀起了一次反抗日伪的大规模暴动,短期内收复了玉田、乐亭、卢龙、蓟县、平谷、迁安等六七座县城,并且占领了不少大的集镇,拉起来了一支近万人的武装。八路军主力在暴动开始后到达,所部司令员邓华,政委宋时轮。起义成功后,对于如何应对日军即将到来的围剿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内部对出现分歧。邓华等人主张撤回平西根据地,李运昌等人主张留守当地发展,中共中央当时建议留守当地发展。但是由于邓华宋时轮等对于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缺乏信心,命令部队向西撤退。在撤退途中受到严重损失,八路军主力勉强撤回平西,但是暴动武装受挫后大部逃亡。在这关键时刻,李运昌毅然拉起队伍向东掉头,以残存的力量为基础,恢复和扩大了队伍,并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
(题外话:邓华的性格温和,气质儒雅,打仗中规中矩,缺点是不够狠;黄永胜正好相反。抗美援朝的时候,林彪让邓华率领黄永胜的部队去的朝鲜,可能考虑到了彭总和邓华的性格互补,正好刚柔相济。林彪几次在关键时刻提携过邓华,所以也对邓华后来和彭总走的太近很愤怒。)
不过话又说回来,冀东的平原上能否藏得下这样多的部队也难说。李运昌的部队主力后来也主要在山地活动,抗战后期多在冀热辽地区,已经不是冀东了。当然冀东平原上也有小规模的部队活动,比如说在我的老家。
李运昌的部队在抗战结束的时候,由于地处关内外联系的咽喉,很受重视。但是林彪到任后,李运昌与这位黄埔的同学产生分歧。李运昌主张在山海关打,阻击国军。林彪没有同意。后来在东北,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随着林彪对部队的整合成功,李运昌逐渐淡出东野的决策层。
李运昌后来因为在政府部门工作,没有授衔。曾克林是李运昌的下级,抗战时期表现很出色。但是抗战胜利后过分夸大东北的形势和苏军的态度,导致老部队空手闯关东,造成极大的被动。后来好像还因为生活问题犯过错误。曾克林对自己的少将军衔很不满意。不知道李运昌如果授衔的话,应该是什么级别。
李运昌在文革中受到林彪的打击报复。中间有人捎话给李运昌,说林彪对他从来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化解矛盾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来人劝说李运昌服个软,看在黄埔同学的情谊上,会很快出来的。结果李运昌愣是不买这个账,整整被关押了七八年。
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后来担任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傅作义。部里的工作实际上由李葆华主持。
乐亭具有建设港口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港口现在为北京唐山共建,称为京唐港,首钢即将搬迁所至的曹妃甸就在港口附近。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提到的北方大港所指的就是京唐港。另有东方大港指的是宁波北仑。国父还提到了三峡。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80年代开始规划,90年代开始建设,基本建成是在21世纪。另外建国纲领中提到铁路里程现在好像也没有达到。看来国父真不愧是大炮,虽说不是亩产万斤,也有九千斤了。
乐亭是唐山地区的文化大县,乐亭大鼓是地方戏。乐亭的口音很特殊,说话像唱歌,俗称老呔儿。广义的老呔儿泛指整个冀东地区。姜文是唐山人,他的电影《鬼子来了》就是以冀东为背景拍的。片子里的对白是带有唐山口音的普通话。还有赵丽蓉,天津宝坻人,口音也是老呔儿。当然最纯正的还是乐亭话。
如果用乐亭方言来说,一定很有喜剧效果。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和萨苏:李运昌及其家乡考
🙂南方大港指的是乐清湾 周大官人 字0 2007-07-07 07:59:17
🙂谢谢三兄 萨苏 字234 2006-12-20 00:51:41
🙂不敢言谢 三儿 字68 2006-12-20 02:57:17
😄想起这句了 小乌龙 字25 2006-12-17 05:51:04
🙂《鬼子来了》里看守战俘营的哨兵就是乐亭话,笑死:) 潮起潮落 字403 2006-12-16 21:08:20
🙂叔侄相称 9 逸云三洲 字1110 2006-12-16 20:48:43
😂嗯哪,还是A兄严谨 三儿 字32 2006-12-17 02: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