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所认识的基督教 -- 数字马甲

共:💬155 🌺18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多谢

如果多数基督徒有兄台的识见和胸襟,也不至于让人那么反感。刚到美国的时候接触的一个华人教会十分原教旨主义,对学生很好,但就总是带着一副你不信基督就没救的论调。

其实只要是宗教,就难免这样的问题,只是程度或表现不同,包括一些佛教团体或个人也不能免俗。生死事大,没人看得清楚,犹如航船迷失在大雾弥漫的海洋,一点晦暗的星光都能点起趋向的希望。但没有到达之前,谁能说选对了方向?在我看来,人的心理总想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努力说服他人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在努力说服自己。我觉得宗教的形成,固然因为其教导有合理之处,更大的原因还是前述的心理。

所以,我认同佛陀的方法(如果这确实是他原始的教导的话),就是不讨论终极问题的含义,强调现实的改进。这和您说的“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的”有共通之处。但是,这不免还是太理想主义。人总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标准,如果抹杀了终极的目标,就很难有一个准绳。因此,大家忍不住要思考和讨论,这一来,就会有分歧。部派佛教的分裂除了戒律执行的因素,更大的原因是对终极目标理解的差异,哲学思想的分歧造成的。后来佛陀的偶像化乃至各种信仰对象的引入和神秘主义的影响,套上更厚的壳,喧宾夺主,也更宗教化。

基督教中,不论新约旧约,把这些终级的,最高的问题交给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有两个问题。一、现实的指导也打上神的烙印,容易教条化。二、人的执着是非的心理,在神的光环下容易加强,导致排他性。教条化和排他性我以为是一个现象的两面,也是宗教共有的问题,只是基督教一开始就是宗教,佛教是由学派演变而成的宗教。道教在五斗米道和黄巾道时期宗教性很强,后来民俗化了,宗教的色彩反而没那么重了。当然,于基督教中,这两个问题也有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就是强调"不要裁判他人",您的文中也提到了。我过去接触的美国教会在这点上反而比华人教会作得好。

儒家对终极问题的态度则近于根本不谈。儒家的核心在"内圣"而非"外王"。而内圣的方法是"修身为本",修身的准绳是"诚",直面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行为。孔子未必不信之,但子不语之,强调"忠恕"(忠即诚);程朱一度引入"天理",但还是没有神格化"理";陆王则还是回到"心"上。

儒耶佛三种,只是不同的途径。我个人喜欢儒家的道路,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但人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选择是个人的,重要的是尊重他人不同的选择,并尽量去理解不同的思路。

关键词(Tags): #宗教#教条化#排他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