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最喜欢的一个电影片段... 希望河里也有朋友喜欢 -- 煮酒正熟

共:💬123 🌺1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既然说到静静的顿河,俺不得不再说一句

              这部电影在拍摄时,原作者肖洛霍夫尚健在。片中至少男女主角这两个角色,是导演和编剧请作者亲自过目的。作者对两位演员的外型和气质极为肯定 --- 注意不是还可以,而是“他们正是我心目中的哥里高利和阿克西丽娅!”

              俺是90年代末在家里的24寸彩电上看的这部影片,已经可以明显感到影片的音响和画面效果都极其特殊。我觉得画面从色彩到构图,都美极了也震撼极了。如果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话,感觉会更加强烈。我觉得张艺谋的摄影比不上人家。

          • 家园 这三部影片我都看过

            “复活”是刚上初一时看的,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 那片子比现在的A片还厉害

            “安娜-卡列尼纳”是上大学时和父母妹妹一起看的。苏联/俄罗斯文化之于父母那一代人,如同美国文化之于我们。

            “静静的顿河”是工作以后看的。毫不夸张地说,那部片子的画面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最独特的了,也是最美的之一,因为每一桢图片都特别象油画!

            我觉得苏联、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电影,就深度厚度来说,明显超过好来坞影片。好来坞也拍过有深度的片子,但大多数都很逊。其实这主要是由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口味决定的。美国观众整体上品味不高,喜欢比较表层和直白的表现手法。美国人虽然不如他们的欧洲表兄那么有文化,但却比表兄强壮富于生命力,而且也更追求实用和效率。美国文化也是有益于人类的,只是希望相对不那么有用的欧洲文化能继续存留下去

      • 家园 您说的那部“聂尔”里赵丹 唱马赛曲 在这里

        [FLASH]http://www.youtube.com/v/ehkFdOzozQ0[/FLASH]

        电影里的这一幕我也有印象,但当时就觉得唱者嗓音太奶油了,不喜欢。这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首歌你让一个人唱,怎么着都不好听,只有成千上万人一起唱才令人感到震撼和激动

        [FLASH]http://www.youtube.com/v/f2My5WHfENI[/FLASH]

        [FLASH]http://www.youtube.com/v/ViXFFgGVQKY&mode=related&search=[/FLASH]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切全建立与征服者的自我克制上

      至少在美国很多人瞧不起法国人,娘娘腔。

      比较起英国和苏联的艰苦抵抗,法国人不应该惭愧么?

      巴黎不是被攻陷的。想想莫斯科保卫战,想想中国当时的抗战。法国被列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时候没有觉得羞愧么?

      • 家园 别的国家可以瞧不起法国人,米国人可悬

        他们的独立战争,没有法国人帮忙,还不知道什么样呢,呵呵

      • 家园 兄弟显然对这个电影缺乏了解

        终于可以写中文了...

        不仅对电影缺乏了解,而且也没有站在欧洲人的立场上去思考。

        先说第二点吧。兄弟那句“一切全建立于征服者的自我克制上”,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细琢磨起来就未必了。

        欧洲和亚洲文明,特别是在近现代,非常不同。近现代史上,在欧洲内部,征服者对被征服领土人民的统治是比较人道的。从拿破仑时代开始,至普法战争,再到一战,莫不如此。所以人道的统治是常态。不人道的统治,说句实话,就连征服者一方的官兵在内心都无法接受。如亚洲的日本那样严重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做法,欧洲的征服者连想都没想过,即使对他们最仇恨也最蔑视的犹太人。

        所以,用我们亚洲人对待被征服者的做法去思考欧洲人之间的事,这本身就不大对头。

        其次,就牵扯到对电影的了解。

        电影中的那个特定时间里 (大约是1941年),法国虽已投降纳粹,但卡萨布兰卡作为法属殖民地,却仍为法军所统治。那位矮个雷诺,就是当地警察局长。德国并未驻军于卡,那个德国少校斯特拉斯,是为调查两德国信使被杀、通行证被抢一案,同时也为控制捷克左翼领袖拉斯洛,才来到卡萨布兰卡的。他也需要雷诺和当地法国警方的配合。

        正因为双方处于这样一种十分微妙的境地,所以那班德国鬼子也不敢太过嚣张,因为毕竟实权仍在法国人手里,自己如果敢当场开枪打死高唱“马赛曲”的人们,一方面要担心在场人们手中有枪报复,另一方面也担心把那帮法国公鸡逼急眼了,自己就这么几个人也不够人家宰的。这也是他们面对那些人高唱“马赛曲”,在现场不敢太过放肆的原因。但事后斯特拉斯还是让雷诺关闭了里克的酒店。

        再说第一点,对电影的了解和理解问题。

        卡萨布兰卡在二战中处于中立国地位。来卡的人,来自欧洲各国,不仅仅是法国。说句难听的,这些人都是为逃命才来的,希望弄到通行证后经里斯本飞美国。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无畏的战士(拉斯洛是个例外)。他们只是普通人,怕死,贪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逃离战火涂炭的欧洲。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怀着对纳粹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只是求生的欲望压住了他们的爱与恨。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处于压抑之中。

        正因为他们只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所以当拉斯洛挺身而出指挥乐队并带头高唱“马赛曲”时,这些普通人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情感挣脱理性的控制,让他们不计生命危险齐声高唱“马赛曲”,才令人感到格外震撼。

        另外,同声高歌的还有驻卡法军。这些孤悬境外的普通士兵,祖国屈辱地处于纳粹统治之下,自己身为军人,不仅不能报效国家 战死沙场,反而还要听命于德国人的指挥。这种屈辱和压抑一经释放,也是十分惊人的。

        正是这些普通人在瞬间对自身的超越,才是最最震撼人心的。

        与在欧洲坚持向纳粹斗争的人们相比,与苏联、特别是我们中国,在艰苦卓绝的情势下前赴后继 不屈抗争的军民们相比,这些"逃兵"和法军当然不应得到太多尊重。但他们的瞬间超越,艺术上的震撼力,却是难以抗拒的。

        另外,“马赛曲”在这个场景里只是一个符号,它象征着追求自由、反抗征服、不畏牺牲的精神。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下,它与法国其实没有太多关联。领头高唱的人 --- 维克多-拉斯洛,就不是法国人;默许乐队演奏马赛曲的里克-布雷恩,也不是法国人;在场的许多人都来自其他欧洲国家。是纳粹这个共同的敌人,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共鸣,也是极具震撼力量的。

        就算是那个在二战中表现不堪的法国,仍有二十万人的抵抗力量 前赴后继 决死抗争,在更多普通法国人的掩护和协助下,6000多位盟军被击落跳伞的飞行员得以逃离法国,其他盟军人员因法国人的帮助而获救的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这些普通法国人之所以甘冒生命危险搭救素不相识的人,难道不是因为对纳粹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他国友军的感激吗??

        这个场景之所以格外震撼和感人,还有一个“场外因素” --- 在拍摄这一幕时,导演请来的群众演员中,很多人就曾有过在卡萨布兰卡或类似中立地区在屈辱和无助中煎熬等待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这根本就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历历在目的真实场景...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欧洲人也只是在近现代才如此的,古代么,呵呵,就不说了

          希腊时代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暴统治,罗马时代对不臣服的日耳曼人和凯尔特部族的屠杀,往往都是灭亡全族收场的。后来的查理曼在处置不肯改宗的萨克森人时,以剑来量小孩高度,超过的就砍头。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亚洲国家只不过步入现代文明比较晚而已,和欧洲比较古代谁残忍,还真不好说。

          即使是近现代的欧洲国家,在对待欧洲国家的时候也许留一手,但在对付他们称为“野蛮人”的亚非拉国家的时候,就不同了。他们互相之所以客气,只不过是因为一种制衡而已。一旦摆脱了外在力量的制约,他们就会突破文明的那层外衣。

          尽管如此,上次听到德军在阿富汗的“骷髅门”事件还是让我颇有点惊诧,呵呵

        • 家园 法军的无能。

          不等于法国民众没有反抗精神。 大家是不是总想着法军的窝囊,忽视了法国抵抗组织的英勇?

        • 家园 花一朵,顶老酒

          建议重温俺的最爱:虎口脱险。

        • 家园 可是对于卡撒布兰卡人来说

          纳粹德国可是摧毁残暴的法国殖民者的正义一方。

          补充:发完才看到已经有大侠提出这个问题了

        • 家园 先花,

          管他老九写什么。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老酒写的太煽情了,可我还想问问

          --- 在拍摄这一幕时,导演请来的群众演员中,有没有伊本白图泰的子孙,摩洛哥王国的子民呢?对他们来说,在卡萨布兰卡或类似中立地区在屈辱和无助中煎熬等待的经历,恐怕不是过去时,还是正在进行时吧。德国人也好,法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即使电影中的角色变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马赛曲》真是追求自由反抗征服的符号,至少那些剥夺了别人祖国的自由,却为自己祖国失去自由而哀鸣的家伙们是没资格唱的。不过看起来有些人唱得还挺起劲,但却一点没感动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