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转报】惊闻侯跃文先生西去 -- 萨苏

共:💬74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59岁,太可惜了

      记得他的糖醋活鱼。

      小时候听过一些相声,因为爸爸经常打开收音机听,天津台有个每日相声栏目。长大以后我有时候想,我爸爸是很有些小资气质的人,未必真的喜欢曲艺,但是那些年的相声,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笑声。

      后来看到郭德纲,怎么看怎么觉得他长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天津混混儿的模样。

    • 家园 当年,在松花江边有过一个用沙子写字的

      老先生精选细沙,然后用手漏着,在水泥地上写字。还上过媒体。字体是行书或草书。老先生也没什么师承,就是自己爱玩儿,玩出来的。

      如果候宝林父子的绝技也是这种,当不会失传。因为这手,有书法基础的人,都可以练出来——没有书法基础,应该也能。

    • 家园 居然是真的。还以为是传闻呢。

      唉。可惜。

      相声,俺现在只听老的了。可这些老人一个个都。。。。。

    • 家园 是真的!?
    • 家园 侯耀文……
      • 家园 【文摘】都对,侯跃文这个名字也用过一阵

        侯耀文去年在西安专门就自己的名字进行“澄清”:“我就叫侯耀文,小时候我爸给我们兄弟俩取名时就叫耀华、耀文。长大后到派出所登记,当时正赶上大跃进,工作人员自作主张给改成‘侯跃文’。这个名字被别人叫了很多年,户口本、身份证上全是这名。后来我就琢磨着想改回来,找到派出所,人家说改名字要单位介绍信,经我们单位中国铁路文工团出具证明,才把名字改过来。”侯耀文说到此直感叹:“我就纳闷,明明是他们写错了,却成了我要改名字,一字之别,可费周折了。”

    • 家园 世事无常,愿老先生一路走好
    • 家园 唉……
    • 家园 实在太可惜了!

      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外行来说,比之侯老太爷的活儿,我倒是更喜欢侯跃文和石富宽两位的相声。我承认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文化底蕴更厚,但要说逗乐儿,还是侯-石二位更能让我捧腹。有很长一段时间侯石就是我心中的“头份”;高应培-范振钰能排第二,主要是数量逊于侯石 (高范的经典是钓鱼但他们70年代末的一个段子(好像叫“不正之风”?) 如果论逗乐儿 这个段子绝对首屈一指!)。再后来大一些了,逐渐听懂了马三立老先生的活儿,又接触到了马大公子的玩意儿,侯石又一直没有新玩意儿出来,才退居第三位。

      对侯家大少爷的曲艺和电影,实在不太适应... 应该是我欣赏水平有限吧。

      实在没想到,侯跃文就这么去了... 实在可惜。默哀。

    • 家园 心梗死亡率不怎高啊,在中国

      估计是在郊外的别墅里,没能极时救治吧?提醒大款们多待城里,少住郊外,实在喜欢郊外生活的请自备私人医疗直升飞机,并配医疗抢救小组。

      • 家园 在中国很高

        国内位居前列的某大医院急诊科主任说过,这个数字远比常人想象的高,能控制在40%-50%已经不错了,甚至可以达到80%。

        关键是头几乃至十几分钟的措施,尔后迅速溶栓,条件更好的可以介入治疗。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成功率。在医院里发生心梗,哪怕是在ICU出现,医护立刻跟进,死亡率仍然是两位数(记得在25%-40%之间,多年前听来的,也许记忆有误)。无论如何,平时我们身边的人也许得过心梗,至今健在,这就容易给我们一个错觉“心梗不危险”。其实,危险的、大多数的情况,我们生活中都已经见不到了。另外,不要把心梗和心绞痛搞混,后者相对要安全的多。

        这些跟直升机什么的都没有关系了,身边(一般是衬衣口袋)装着硝酸甘油类药物,感觉不对立刻含服,往往比百十米外的医疗组更加管用(电话呼唤、收拾出发、进屋检查,折腾了最宝贵的头几分钟最后还是个硝酸甘油类(口服/静滴)加吸氧,也还需要打120或护送到医院。毕竟溶栓这一步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一般“消息树”似的医疗组未必有这个实力)。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备个氧气瓶,经常检查一下氧气存量,不够就及时灌一下。瓶子几百块到一千多,灌一次气也没几块钱,大难临头时能够提供至少半小时到几小时的纯氧,那时候可就是保命的东西,买都买不着。在此也提醒一下,河友的家人有此疾病的,万勿忘记:

        1、吃药;

        2、电话120;

        3、平卧(有条件加上吸氧);

        4、等待救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