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温州皮鞋的故事(1) -- 第一把火 -- 蜡笔小新

共:💬29 🌺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温州皮鞋的故事(1) -- 第一把火

    引子

    上午和橡村长、不是马甲两位大虾瞎侃浙江人做生意,不可避免地就绕到了“温州皮鞋”这个话题。

    要说起温州皮鞋,就不得不从二十年前的那一把火说起。。。

    (一) 第一把火

    时间:1987年8月8日

    地点:杭州武林门广场

    事件:5000双温州皮鞋连同“温州制造”的狼藉名声一起,被翻卷着的火舌送上天空。

    事件的起因有两个版本。

    1987年的一天,原商业部长胡平的女儿在武汉一家商场买了双新皮鞋,穿了一天后,鞋底脱胶,成了 名副其实的“一日鞋”。新华社记者即以此写了篇报道。 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不过后来查实,胡平女儿买的那双鞋并不是温州产的。

    另一个故事是在1989年,一名东北女青年给未婚夫买了一双温州皮鞋。两天之后的结婚筵席上,新郎的皮鞋开了帮,这才发现里面塞的全是马粪纸。气愤的新婚夫妇把破鞋寄给了温州市长,还附上了几个字:温州人拿这种皮鞋坑人,当市长的脸红不红?

    这里小新讲三点:

    第一,俺比较相信前一个版本,因为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烧鞋这一历史事件之后。

    而且在80年代,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和部分市场经济并存的时代,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执行比个体自发的组织的效率更高、可能性更大。

    第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烧鞋事件发生在杭州而不是温州,起码浙江人本身当时也是最直接的被害者。

    而第二个故事里面的东北兄弟,更可能地是是被烧鞋事件的漏网之鱼给害了。

    第三,胡平之女的那双鞋并不是温州产的。说明当时劣质鞋的来源很多。客观地讲,中国各省人的平均智商差不太多,骗子哪里都有,关键是条件具不具备。

    这里还有一段温州奥康老总王振滔的回忆。

    很快,武汉的一份报纸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武汉消费者脚踏30万双纸皮鞋》的新闻。之后又组建了一个临时队伍,专门清理市场。突然间,武汉市场上所有温州产的皮鞋全部被没收了,包括王振滔20多万元的货。

      王振滔连夜赶回了武汉时,柜台空空如也。让他想不通的是,有关部门竟然在长江江边,以5元一双的低价处理没收他们的温州鞋。“如果我的鞋是假冒伪劣,你们可以集中销毁啊,不该拿出来公开销售啊?这是冤案。”

      王振滔决定讨个说法,通过艰难地诉讼,他获得了胜利,拿到了2000块钱的赔偿。。。

    再深入的想一下,‘假’的概念是什么?以低价格出售低档次商品,算不算是欺骗行为吗?

    那么假药,瘦肉精,毒大米,不合格大桥呢?

    在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今日中国,事实的真相往往是很难揭开并广泛传播的。

    而80年代的浙江是什么?温州是什么?老蒋的老窝,台海的前线。譬如温州,国家不但几乎不投入一分钱,还限制造高楼、开工厂。这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最容易就成为了靶子。

    如果你第一次去义乌小商品城,俺相信你一定会惊讶于产品的价格,起码对俺来讲,确实有点震撼。以前就知道大米多少钱一斤,而对大部分商品的生产成本,根本没有概念。

    当然,里面以次充好的东西很多很多很多,但是俺当时还是买了不少,关键还是值不值。比如说,一块钱十双的白袜子*[1],对天天踢球的穷学生来讲,简直太值了!您说踢两三个月就破了,没错,可脚趾头的地方破了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1] 这里的一块钱十双并不是单价,而是批发价。

    关键词(Tags): #温州#皮鞋#火
    • 家园 【原创】温州皮鞋的故事(4) -- 新游戏规则

      (四) 新游戏规则

      不过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为啥劣质鞋依然在市场上横行呢?

      俺的看法是:无法形成寡头垄断。

      要说皮鞋和低压电器的很大不同就是,企业只是做强,但是却没有做大。温州这么多知名皮鞋品牌,居然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也就是说,就算五大联合起来,也控制不了整个市场。除非走高档路线,不然的话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价格战,在人力成本已经极度压缩的价格战中,另一条路就是减少材料成本。

      而且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的泉州、晋江、惠州,甚至浙江台州的制鞋企业也形成规模。连温州人也不得不说,“台州才是做世界上最便宜的鞋,1块多美金1双”,不过质量就真得比较‘垃圾’了。这种恶性的国内同行过度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劣质皮鞋始终有‘市场’。

      2001年我国鞋类出口企业已达5043家,但是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竟有2249家,达44.6%。

      其实说到底,“西班牙货柜纵火”事件也是由过度竞争引起的。

      两年前埃尔切只有一家中国鞋商,价格也没有低到离谱,和当地同行合作得也还算比较融洽,所谓‘合作’就是买配额。结果到了04年,中国鞋铺开到了70多家,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二。而且大家货品来源基本相同,价格战打到最后,不但两败俱伤,而且还引来了一把火。

      温州鞋商不是不想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不过何其难也。

      90年代初,温州鞋已经进入了东欧市场,当时的落脚点是在匈牙利,因为匈牙利有一个当时欧洲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主要是面向东欧和中欧国家批发。

      中国人开始生意做得挺好,不过好景不长,不知怎么地,匈牙利本地鞋商开始捣乱了。首先是通过工会开始向政府施加压力,97年开始鞋类和服装的关税一下子涨了十倍,这样倒卖中国鞋和服装就几乎没有利润了。

      大部分中国商人不得不走了,不过也有一些中国人不走,占领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到了98年夏天的时候,某一天上午,市场刚刚开张,匈牙利政府就派了一群穿制服的家伙来市场查关税、找理由罚款、再一律刻以一倍的补税。有些中国商人不服,前去理论,结果这帮人直接就拳头伺候。

      最后的结果就是温州鞋商不得不退出该市场。。。。。

      西班牙大火之后,浙商们也认清了全球贸易一体化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面前是多么地不堪一击。温州的几个大鞋商们也‘试’着找一些新的道路。大部分采取了合资、联营、当地投资建厂等多元化经营策略来有效地避免风险。

      有的鞋厂和沃尔玛签订了长期生产协议,为这个全球零售业霸主大量生产供超市出售的廉价皮鞋。

      有的鞋厂与意大利鞋企合作,互为利用对方的销售渠道(不过也有点变相OEM的味道)。

      有的鞋厂通过当地的经销商在海外开设专卖店、专卖厅或专卖柜。

      有的鞋厂则是直接收购欧洲的鞋厂及其销售网络。就像当初大众车进入中国市场,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一样。

      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也开始转变思路鼓励这些开拓者们。胡温总体上对温州经济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胡锦涛:

      这些年来,温州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这是温州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温家宝:

      温州人一个人也能办一家企业。温州人能吃苦,而且吃苦不叫苦,这就是中国人力量所在。

      每次我到国外出访,见到华人都会问‘有没有温州人’。温州人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创业精神。

      希望中国的制鞋业,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地做大做强,树立起民族品牌。也希望河友们天天都能神采奕奕地穿着中国的名牌鞋。

      (完)

      关键词(Tags): #温州#皮鞋
    • 家园 温州商人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私人企业家群

      从作假起家,完成资本积累,然后成功转型,进入正当行业合法经营,然后涉及各个领域。

      效率高,灵活,敢于冒险,能看到发展趋势,等等。

      其他地方的商人这样的也有,但是这么大的群体还是少见的。

      当然毛病还是多多,不过如果温州商人成功不了,中国其他地方的商人估计也就更难了。

      • 家园 然后成功转型?马上开始炒楼市,没看出有什么区别
      • 家园 不是俺地域歧视

        就个人经验来看,真正造假起家的其实是义乌人。小商品市场以前就是一整个假货集散地。

        温州人起家的方式比较复杂,造假有、走私也有、倒卖也有、赌博也有。

        但是大家一般都三缄其口,根本没有国家投资可以让倒腾,钱从哪里来?资本的原始积累有没有原罪,嘿嘿,这个地雷目前大家轻易都不敢碰。

        • 家园 北方是白沟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河北省的白沟有多火。

          主要产品是箱包,后来就什么都有了,连买枪都不难。

          不过没坚持多久,然后就没啥消息了。

          还有大邱庄火的时候,我们去参观,结果通行的一位问了一句,你们这里有哪个厂子不是假冒伪劣呀?然后我们的接待规格就一落千丈了。

          什么地方都一样。温州人搞得大了,名气才响么。

          • 家园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分析话题

            为啥义乌小商品市场,开了一个又一个,一个比一个现代化,整个90年代大旗不倒。而且最后还顺利上市,让全国股民一起来抬轿子。

            而白沟(俺没去过)怎么这么快就销声匿迹了呢?

            • 家园 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

              天子脚下很多事情还是难办的。

              白沟,胜芳,还有一个什么镇子,几百年来就是为北京提供产品的集散地。现在也还热闹,但是再也没有当年火了。

              只顾捞钱没有转型?

              • 家园 简单推测一下

                开始都是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集散地,只要是铁路/公路沿线即可。

                后来产品多了,就需要分类,批发嘛货比三家很重要,但是大海捞针就效率差了。

                义乌的地理位置好。温州以前没有铁路,公路也很难走,很多产品需要在这里摆出来,卖得快,资金回笼就快。

                其周围几个县又有小五金、小纺织以及一系列加工行业。做大其实并没有花太大力气。

                • 家园 死路一条

                  说起温州交通,当年有一句话:温州死路一条。温州话里“水”、“死”同音。大规模运输基本靠海运,我上大学四年,除了最后一次回家是坐火车直接回家,基本都是先坐轮船到上海再转火车。

                  据说有一任市长当年为了跟省里要钱修瓯江大桥,没有安排警车开道,结果省里来视察的领导在瓯江渡口活生生派了5个小时的队。

                  • 家园 看来碰上正宗温州人了,嘿嘿

                    俺大学毕业不久去过两次,都是从杭州出发,比较快的一次也花了22个小时。最后饿得俺两眼发花、眼冒金星。。。

                • 家园 白沟是这样

                  最早是水路码头,当年是有利的。

                  但是没有铁路。不知道京九走不走那里,反正和京沪京广是没关系的。

                  周围也有很多小商品行业的中心,比如亲集的皮货号称占了全世界产量的多少多少的。还有不少其他轻工业。

                  没有铁路可能是重要原因。

    • 家园 顶一下

      青田人在国外一般也说自己是温州人。50年代初,青田才从温州划出去。

      别看温州产鞋,似乎温州人不愿意穿温州鞋。据说是温州鞋样子太土,本地人穿戴比较挑剔倒是觉得广州鞋样子时髦一些。这也难怪,因为温州鞋基本是以中小城市的二线市场为主(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脚下的温州鞋倒是博得时髦的评价)。高档货不多,品牌再上一个层次还需要更多努力。

      • 家园 关键是青田人能听懂温州话

        这点很重要。

        温州人之所以能一起闯,语言是一个天然优势。

        样式这个问题很难说,个人有个人的观点,还得靠市场(特别是年青人的市场)说了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