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中国崛起策 -- 颜子

共:💬20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中国崛起策三:独特的日本考验中国的崛起(二)

      III. 东亚的历史与今天

      综观中日两国历史,在19世纪中国急剧衰落之前,中国一直是东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主导性大国,日本跟中国相比不是等同量极的对手。19世纪中后期中国日本同时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国门,几乎也在同一时期双方都进行改良革新(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成功的革新迅速加入西方列强的行列,并于1894年击败中国。以此为标志,东亚数千年来以中华为核心的朝贡体系被打破。而我国则开始进入了更加多灾多难的历史,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还受到中国向来都瞧不上眼的蕞尔小国日本的欺辱,日本侵华的残酷程度远超过其它任何西方列强,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苦难深重的集体历史记忆。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为标志,东亚历史进入了日强中弱,日升中衰的局面,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平衡局面被正式打破,整个亚洲都笼罩在日本军国主义崛起的阴影之下,一直到二战的结束。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迅速从废墟中崛起,从一个被击败的军事帝国转而成功地跃升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仅占英国和法国的1/3,十年后的1962其GNP就超过了法国,1967年和1968年则先后超过了英国和德国,从此长期稳坐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强权的宝座。1980年代日本经济咄咄逼人地在全世界发起攻势,“日本天下第一”,“亿万国民皆为中产阶级”,“日本经济殖民美国”的口号喊得满天响,西方媒体也惊呼“日本人来了!”。关于日本崛起、日本强大和日本威胁甚至是日本经济征服世界的报道不绝于西方媒体,日本人的信心也空前地爆棚。同一时期中国也结束了百年内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人的凝聚力得到大大的加强,拧成了一股绳,中国既不依赖苏联,也不依赖美国,独立自主地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一极。但由于计划经济的严重僵化失灵,中国的闭关锁国,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将中国带入了十年浩劫,中国虽然成为令世界尊重的一支独立自主的重要政治力量,但在经济和科技水平上中国和日本的距离被大大地拉开了。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东亚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那就是日本崛起为经济、科技强权,中国在有限的国力下通过毛主席的宏观大战略也成为世界政治中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极。

      1979年中国改革之父邓小平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采取了改革开放的国策,揭开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序幕。1990年日本的经济扩张的势力达到顶峰,然后就经历了痛苦而又漫长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经济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的许多泡沫被一一戳破,经济结构性危机全面爆发,日本人的信心大大受挫,悲观失望的情绪在日本蔓延。而中国在1992年邓公南巡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宏观经济取得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在中国产生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热在全世界发烧,可以说是热浪滚滚,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身在德国,长期阅读德文媒体(含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媒体)和英文媒体(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的报刊和杂志),笔者也长期在夜校教授业余中文课,以亲眼所读和所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是如何一年一年越来越引起西方世界瞩目,中国热是如何在西方社会扩展开来的。特别是近两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大增加,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世界性意义已成为西方媒体的重要中心话题之一,相对而言日本在西方媒体中被报道的数量远远不及中国。中日两国的位置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发生了巧妙的互换,中国仿佛就是二十年前的日本,只是中国是以13亿人口在崛起,其历史意义将远远超过日本崛起。笔者在刚刚参加的一场在英国的学术讨论会上听到一位英国教授说:“现在(在英国,笔者注)日本学生都在抱怨没有人再关心日本,大家谈论的都是中国。”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英国,在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情况也是相同的。

      当然日本的衰落只是相对的,日本的国民产值依然庞大,科技依然高度发达,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经济强权。长期的经济不振导致日本人自信心下降,也导致了右翼势力有所抬头,民族主义思想在回升,日本越来越想谋求与自己经济和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而相应的,已经是政治和军事大国的中国正在通过经济爆发性的增长来谋取世界经济和科技大国地位。东亚进入了千古未有的新变局,既非中强日弱,也非中弱日强,而是双雄并立。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却同时具备成为世界新兴超级大国的潜力,这种基本局面将在未来15到20年时间难以被撼动。

      IV. 中日关系的战略性分析

      我们在分析中日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日本整体化,当成铁板一块。按照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家尼科拉斯•卢曼的观点: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是高度复杂、高度分化和高度异质的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分化成各个不同的系统,相对应的,社会也分化成思想不同、利益相异,个体化和多源化的社会利益集团、理论集团和政治集团。因而不存在完全统一化、同质化的日本人,而存在着不同的日本利益、社会、论述和政治团体。对于一个国家全面而又分类的了解有助于让我们把握日本的主要政治和意识形态思潮,从而有助于我们大致勾画出一国将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为我所用。根据日本主流群体对待中国的态度,我们大致可以把主要的日本政治和政党团体分为:(1)知华派和亲华派,如前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前日本首相村山富士;(2)中立派和国家实用主义派,主张同美国和中国等距交往,不偏向特定一方,目前的日本民主党基本持这一立场,如小泽一郎;(3)主张日本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从以前的脱亚入欧到现在的脱欧返亚,与中国建立正常的,略亲近于美国的互动关系,这种观点常见于一些日本的战略研究者;(4)主张对中国强硬、不屈服于中国,但依然要与中国保持一定良好经济贸易关系的日本中间偏右翼势力,当前日本的小泉首相和麻生外相大致可划入这一类别;(5)极端右翼势力,主张不惜与中国一战,主张完全颠覆二战历史观和东京大审判的狂妄的民族主义势力。这批人往往既反中也反美,急切地想从美国手中夺回国权,赶走东京湾和冲绳群岛的美军,迅速武装日本为核武器大国,其代表人物有当前担任东京市市长的臭名昭著的石原慎太郎。

      以上五个类别的人,除了第四、五个类别以外,我们都应当积极交往,积极促进日本友华和亲华势力的成长,更要与大量日本的民间团体和经济贸易团体建立友好互动的关系,对第四个类别的我们则要加以区别,保持适度交往,也要以经济和外交手段为杠杆,对其中的顽固分子施加压力。下面我要着重谈谈第五个类别。

      第五个类别的极端右翼分子在二战以后在日本属于边缘团体,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1990年代末期以来,特别是小泉上台以来,由于各种各样国内国外的因素譬如经济长期衰退、战后第三代日本青年要求国家独立自主的思潮等,也由于日本的某些右翼媒体集中报道中国的反日活动和反日游行,导致右翼势力的抬头,亲中势力却大幅度下降。石原慎太郎当选为东京都知事(市长)就是日本右翼势力上升的标志。虽然,我们在当前的状况下不能夸张地认为右翼势力已经占据主流(一般认为极右翼势力在日本低于总人口的10%),但是我们不能低估这批极端势力的危险性。

      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860年代到1890年代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挑衅的战争来打断中国现代化的尝试。日本的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中国丢失了土地,赔尽了国库里的白银(两万万两),洋务运动的成就被活生生地扼杀。一次是1927到1937年这段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抓住了10年时间,让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尽管期间日军多次制造事变干扰,但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民族工业还是顽强地发展起来了。日本陆军部的阴谋家显然按耐不住,深恐中国发展起来重新强盛,于是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并最终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这两次的悲惨经历不仅是国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实力的空前损失,更是中国强国之路的大逆转,今天我们回忆起这两段历史,仍是无穷的痛苦和遗恨。日本当时的战略判断是:中国是弱国,却是大国,中国可以一败再败,但是一旦中国有时间得到喘息和发展,日本征服亚洲大陆的野心就会前功尽弃,因为日本虽是强国,却是小国,只要战略上输一次,就可能全部输掉,因而日本要把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尽可能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今天的日本右翼虽然改头换面,但其基本模式、基本思维方式未变。中国虽然历经许多弯路和磨难,但只要真正一踏上现代化道路,脚踏实地地发展起来,日本右翼搞乱中国的野心就会永永远远宣告破产。1979年中国正是踏上了这么一条道路,这一年,堪称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中国和平崛起元年。经过28年持之以恒、韬光养晦、专注地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中国经济和中国民众的动力和内在能量被彻底地调动了起来,中国经济以自己运行的规律势不可挡地在发展,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摆脱了百年来的晦气,中国好运的时代来临了。而正是中国这样迅猛的发展让日本的极右翼势力坐卧不安,寝食难宁,中国在短时间里夺去了日本在国际上的光环和日本在全球各地的经济影响力更是让日本右翼嫉妒。日本极右翼势力毫不掩饰地在国内讨论应当如何阻挠中国迅速、全方位地崛起,他们当然清楚全面军事侵略中国在今天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了,但其阴险的盘算尤其值得今天我们中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普通爱国民众的高度重视。具体说来,日本极端的右翼分子常见的讨论有:(1)通过支持台独、藏独来干扰中国,让中国周边麻烦不断,牵涉中国和平发展建设;(2)不断在钓鱼岛和东海油气田有争议区挑起小规模冲突,分散中国经济建设的精力;(3)全面拉拢美国老大来共同对付中国;(4)通过一些极端行动(如登钓鱼岛)和极端言辞(如故意散布辱华言论)刺激中国国内民族主义高涨,进而通过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如反日言论和反日游行等等来影响日本的民意,争取以此扩大选票和议席,扩张右翼政治势力和版图,从中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5)不惜在东海和钓鱼岛掀起一场局部的小规模战争,争取说服美国参战,通过美日联合军事攻击挫伤中国上升的蓬勃的士气和信心。以上种种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其险恶用心在于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当然日本右翼势力上述构思其实现可能性是很低的,今天的日本不是20世纪初的日本,民众的判断力、社会的多源化和民主制度的制约让极端的行为很难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中日经济上的一体化和整合更是让双方互相依赖。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日本只是美国的棋子,美国可不是日本的棋子,主人是不那么好被奴仆糊弄的。美国虽然也想围堵中国,但那仅仅限于战略上的围堵和限制,是一种软围堵,另外笔者在策一中已经谈到中美双方是世界两大经济火车头,双方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美商在中国也具有重大的商业利益,中美在朝鲜、伊朗、苏丹等问题上的合作也对全球和平至关重要,美国绝不会为了日本右翼愚蠢的意识形态献上美国大兵的性命和中国进行热战。

      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无须提防日本右翼势力的蠢动,因为这批人往往是狂热分子,具有精神癫狂的极端特性,有时为了目的会不惜一切手段,他们想要扰乱和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愿望比美国右翼还要强烈和迫切得多。日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力量的来源,他们根据神道教认为日本民族是天造大神直接创造的民族,因而优越于其它民族,特别是优越于其它亚洲民族。他们不甘心臣服于中国领导下的亚洲新次序,不甘于中国重新回到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位置。他们未必能制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变,但一定会掀起干扰性的争端和波澜。

      我国总体的战略应当是:力争排除一切干扰,抓紧一切有利时机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当前中国总体的发展形式相当有利,是1840年以来中国最好的时期,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亚洲和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当前中国的大局是求一个“稳”字,不仅是国内政局之稳定,更是国际周边环境的稳定,只要再稳定发展15到20年,我们就能向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稳步迈进,使综合国力得到大大提升;日本右翼则求一个“乱”字,搞乱中国周边环境,搞乱中国政局,乘机浑水摸鱼,其一切手段都始终不离其让中国前进的道路发生逆转,打断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的险恶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有大局观和高度的战略观,不求马上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决战,不要急于统一台湾,不要急于因为钓鱼岛与美日全面开战,不要对日本右翼的每一个小动作都睚眦必报。15到20年只是人类社会短短的一段时光,但这15到20年却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150年来的苦难、悲痛、不屈、坚韧、光荣和梦想,凝聚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强我中华而献出的鲜血和追求。我们排除了一切干扰,抓住了中华民族这段最重要的时期全力发展,取得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功,就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最强烈、最有力的回击。什么能让日本右翼势力痛苦、彻底绝望?不是斗嘴的言辞,不是冲动的民族主义,而是理智、冷静、坚韧、刚毅、一步一步地向中国崛起的最高目标迈进,如果中国走到了那一步,逐步在综合国力上与日本拉开差距,反而会赢得包括日本右翼势力在内的日本民众的尊敬和佩服。日本民族是一个相信实力、臣服实力,而较少笃信道德的民族,美国打趴了日本,日本就崇敬美国,日本从不敢在珍珠港这段历史上翻案,却时时刻刻想对侵略亚洲各国历史翻案,归跟结底是实力使然。要让日本人服气,必须靠我们的实力和坚持不邂的努力。设想中国的综合国力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之时,也就是日本右翼势力烟消云散之刻,那时候的亚洲反而更能取得和平,不过那将是在中国主导下的亚洲新次序和亚洲新和平,亚洲会向欧洲联盟那样迈向一个新型的亚洲联盟。中国和日本也有可能实现历史性民族大和解,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关系将类似德国和奥地利、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中国是富裕文明、现代化的超级大国,日本或许按人均水平依然更加富裕现代化,但跟中国相比则是一个较小的经济体和政治力量。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让中日反而易于和谐相处,反而能保证亚洲诸国共同的和平发展。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趋势专家大前研一在他的系列预测中国的丛书里如«中国,出租中»、«力用中国»和«竞争中国»中一再预见到:日本超过中国是个历史的异态,随着中国史无前例的庞大的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东亚的历史自然而然地要回到历史的常态–即中强日弱的局面,日本要作好准备,成为八分之一国家(即其国民生产总值50年后只有中国的1/8)。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反映未来的大趋势。中国和日本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在中国一边。今天的中国正如梁启超笔下所期待的那样,是青春的中国,其朝气勃发,其旺盛的活力,其大国气度,都是日见衰老的日本无法相比的。中国每过一年,就壮大一分,我们的对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崛起上升。日本鼎盛时代1980年代已经过去,中国强盛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将随着中国的继续飞跃发展而更加的波澜壮阔。时间,时间,是中国最好的朋友,是日本右翼最大的恶梦!真是天佑我中华人民共和国!

      围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棋局,一方为着急吃一个子,而输掉一大片,进而满盘皆输。我们应着眼于先下赢整盘大棋,然后把想要吃的子从容不迫地逐个提掉。这盘大棋局就是中国崛起的棋局,下赢的关键就在于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下好每一步棋了。

      http://zhiqiang.org/blog/375.html

      (刘涛:德国Bielefeld大学世界社会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欢迎引用本文观点或将本文全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备注:笔者不是研究日本的专家,只是平时非常关心有关日本的书籍、报道和新闻,始终觉得日本是我们中国现代化上的一道坎,一道必须跨越的坎,他考验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理性和耐性,甚至考验我们现代化是否能成功。盼望在日留学的中国学生更多的出来撰文,为国谋划,毕竟他们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通日语,了解日本人的精神、性格特点和文化,了解日本社会的报纸、刊物、网上论坛和学校课堂是如何看待、研究和分析中国的。希望有志者多多地出来为国家策划、效力。本人作为一个不通日语的门外汉权当用这篇文章来抛砖引玉吧。

      关键词(Tags): #中国崛起策
    • 家园 【文摘】中国崛起策三:独特的日本考验中国的崛起 (一)

      I. 中国奇特的邻居:日本

      著名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在其经典名著《菊与刀》里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一个东方的岛国民族,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独特的民族特性,综合了各种矛盾的心理特质,他们既谦逊有礼,又野蛮残暴;他们既温文儒雅,热中于花道、茶道,又嗜血好斗,酷爱剑道;他们既吸收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节的思想,又对本集团之外的弱势成员极端的冷酷无情;他们的个子非常的矮小,但是在战争中却惊人地顽强,能完成与其身材不相符合的超人般的军事战绩,让他们的对手即使在战胜他们的情况下也对他们充满着敬意。如果延着鲁思·本尼迪克的逻辑再按照今天的情况推论下去,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日本民族今天依然具有无数充满矛盾和另人惊奇的地方: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却无法取得完全的国权;他们建立了经济、高科技和金融帝国,在国际政治上却是个不则不扣的侏儒;他们生活在亚洲,却被视为西方,他们自己的民族心态上也把自己看作是西方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产出,却拥有一个非常封闭的市场,外国的大公司老是抱怨无法进入日本的市场;他们被美国击败和军事占领,心里却无比崇拜美国……

      其实,何止是日本民族的特性充满着矛盾,中日双方的相互观感也充满着矛盾。具体说来,中日两国和两民族在审视对方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都很容易受到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合情结的影响。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常常把“小日本”一词挂在口头,以显示对日本一种潜意识中的轻蔑,但对日本电器却有超乎寻常的信任和偏爱;我们常常觉得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下的附属文化产品,对其历史和宗教不屑一顾,却对日本成功的现代化羡慕无比,看到电视里G8峰会上众多的西方元首中夹杂着一个黄种人的小矮个,我们心里多半不是滋味。在海外的华人尤其能常常体会到这种复杂感情的交替,一方面觉得日本是“小”日本,个子矮小,身材短小,在西方传播的所谓日本文化都是源自于中国(如盆栽、茶道),哪有什么日本文化;另外一方面看到的却是西方社会对日本人普遍的尊敬,日本海外游客的超强的购买力和文明有礼,日本侨民在不同国家中的遵纪守法和次序井然,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民族的成功和独特之处。

      日本人对中国的自大和轻蔑意识主要产生与19世纪末期中国急剧衰落的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刻意宣传一种论调:中国是个腐败、没落和没有前途的国家,中国的民族也是一个自甘堕落的次等民族,败坏了老祖宗遗留的丰厚家产。日本军国主义者还开始从这个时期使用“支那”或“支那人”一词,来故意贬低中国和中国人。这种轻视或是蔑视中国的情结今天依然很强烈地存在于日本的右翼之中,而比较少的提到的是日本对中国的“自卑”情结。其实,正如个体心理学一样,民族集体心理学也有许多类似于个人的特点:那就是过分的自大往往来源于过分的自卑。譬如说为什么日本右翼要刻意宣扬和维持一种“大和民族是优秀民族,中国人是落后民族”而不是去宣扬日本人优秀于韩国人、马来人、老挝人、缅甸人、泰国人或是尼泊尔人,根源在于这种论调中暗含着比较和较劲的意思,也就是说,日本人要跟中国比,把中国看成是竞争对手。为什么日本人要偏偏挑中国为竞争对手?因为中国是5000年来东亚主导的强权,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或是文化上中国都长时间全局性地维持着领导地位。日本从隋唐以来的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驱动力就在于尽一切可能性学习先进的中国,然后伺机而动,在中国衰落的时候乘机攻入亚洲大陆,取中国而代之。在古代,中国广袤的幅员、众多的居民、富饶的资源和其整体国力是扶桑岛国的居民难以超越的,发誓与中国比高低的古代日本居民在面对大陆中国时极容易产生一种岛国的自卑感和压力,因为难以超越中国,难以超越中国璀璨发达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因而更难实现日本远古以来进攻并占领亚洲大陆的野心。今天的日本民族在集体民族意识中也积淀了一种对中国强烈的自卑情结,因为无论日本如何发达,但日本文化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包括艺术、书法、盆栽、禅宗和绘画等,都渗透着中国文化宗教的深刻影响。甚至连日本文字都无法完全通过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表达意思,必须借助至少2000多个汉字日本人才能正确地沟通交流,而日本人在表示人名和地名时几乎必须完全借助汉字。在文化和文字上,日本人根本无法做到去中国化,中国文化已成了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对于自恃甚高、时时刻刻要与中国人比高低的日本人来说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无法驱除的自卑感。可以说,中国人面对日本人的自卑情结源于中国现实中相对的经济落后,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比较容易自然地调整我们的心态,树立对日本更加客观的认识;相反日本人对中国的自卑情结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其根源在于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性,几乎很难完全调整过来。

      II. 正确认识日本、了解日本,才能战胜日本

      人类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民族,在输给对手后立即去学习对手,潜心专研对手,最后设法战胜对手。日本在唐朝初期的海战中被大唐海军击败后,就立即派送遣唐使到中国,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和哲学,内心潜藏的暗流是有朝一日能够战胜中国。为了这样长远的民族目标,日本人可以等待、忍耐长达千余年。二战结束以后的第二天日本天皇在废墟中就下达了派送留学生到美国留学的诏令,于是事前与美军殊死搏斗、让美国人不得不投下原子弹以早日结束战争的日本人一下子变得文明有礼,谦逊好学,一批一批的日本人奔赴美国学习、访问和旅游,日本人想看看战胜自己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的,美国是如何能够战胜日本的。日本人学习对手再后来居上战胜对手的历史非常类似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只是日本人更加能忍耐,更加懂得研究对手,了解对手甚至看破对手;日本人更加懂得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人类历史上也很少有这样的民族,在失败的屈辱中和外来的挑战中,能够通过富有远见的改良、革新和更新,能够通过长远的战略和规划把自己的国家有效地极为迅速地引向预定的发展方向,让本民族重新赢得活力,焕发出青春的生机。日本的明治维新正记录了一个这样的历史事件:一群政治精英,包括天皇、政府官员、部分议员和大量的策士和谋士,在日本内部分裂,大名幕府长时间割据统治、剥夺皇权,国内矛盾空前尖锐之际;在外有列强入侵,美国的炮舰打开了日本港口,其他列强席卷而来,日本面临被瓜分亡国之时,日本的政治精英进行了出色的政治改革。他们精于算计,个个都堪称是精算大师,知道日本该如何发展才能避开无数暗礁(比如如何应对国内不同阶层的反对革新变革的势力),知道日本该采取何种战略去追赶西方,他们甚至能够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规划每年该进行的改革,既让日本每一年都能够进一步现代化,又注意到国内民众和各阶层的承受能力,不让过快冒进的改革招致过大的反对势力而失败;这群人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理想,对日本国内保守势力高唱的尊皇复古的意识形态不感兴趣,对于许多意识形态和流派之争也不关心,可以说,这一批人是“去理想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一个政治组合群体。如果说他们有理想的话,那就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实用主义的理想,让日本强国,迅速现代化,战胜中国,挤入西方列强行列,最终赶超和战胜西方列强;这群人也富有远见,富有战略眼光,能够高瞻远瞩,为日本国家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他们知道日本需要什么,日本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每当笔者读到日本天皇明治维新这段历史时,都不胜感慨,我们东方的这个邻居太精明,太有战略眼光,读这段历史时我常常联想到今天的中国,因为在历史中,特别是竞争对手或是敌人的历史中,往往隐藏着我们成功的历史钥匙。笔者在两年前观看了一部国内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后深受震动,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前半段中生动地表现了日本是如何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国之路的。电视里的明治天皇礼贤下士,主动到民间去访问著名的谋略家(非常内似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和春申君),其中最著名一位谋略家是福泽俞吉,他对明治的一番论述大意如下:中国是他青年时代最崇拜的国家,他曾熟读中国的经典史籍,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不过今天中国彻底腐败堕落了,成为他最厌恶的国家,如同人类一切由盛转衰的文化一样,中国没有前途,只有自甘堕落,滑下深渊。而日本民族,虽然地处东亚,但其民族心态,其奋发上进,其朝气蓬勃,其青春活力,早以让日本民族区别于中国和亚洲大陆其它各民族。日本的长远国策是:脱离中国主导的、下沉的、腐朽的、没有任何希望的亚洲大陆,加入到欧洲列强行列,学习他们,研究他们,赶超他们,这才是日本民族的更新之道路。这就是著名的脱亚入欧的策略。(希望大家在读到这一段时能够心平气和,只有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这个民族,更好的了解日本人是如何看我们,我们才能有相应的对策,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电视里另外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的场景是:当时日本为了跟大清北洋水师作战,欲从西欧国家购买先进的战舰,但是日本国力在当时仍然有限,日本的国会百般阻挠通过购买军舰的议案。明治天皇于是下诏令,为了购买外国军舰,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约的钱用来捐给国家买军舰。明治天皇的举动传染般地感动了全日本的民众,包括军人、政府各界和一般老百姓,全国民众自发集结捐款,节衣缩食,资助国家购买最先进的军舰以战胜大清水师。议会在全国的捐款风潮中也迅速通过了购买军舰的议案。这时候电视画面切转到当时的紫禁城,慈禧太后的餐桌上已上了逾百道菜,慈禧太后依然不满意,也在同一时候,满清官员正在挪用巨额军费为慈禧太后建颐和园庆寿……

      对于这么一个独特的邻居,这么一个独特的岛国居民,我们应该加深了解和研究,积极和对方交往,吃透对方,才是我们应有的策略。在对日本的交往和竞争中,我们民族的心态往往不够成熟,暴露出我们中华民族中一些固有的弱点,比如说前面讲的自大和自卑情结的混合,我们很难做到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去看待和对待日本,我们有时过于急燥,有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忽略了对日关系对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具体说来我们在对日关系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公众)有以下的一些盲点,影响了我们对日本的全面和综合的认识:

      我们的媒体对日本的二战暴行报道很多,对现代日本的变化和发展报道得很少。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民族苦难的集体回忆,是永远不应该被磨灭的。笔者也完全认为我们永远不该忘记中华民族这段悲壮的历史。但是,日本在二战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建立了现代法制国家,还建立了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笔者在德国生活期间常常能听到德国人对日本的赞扬,甚至在社会学的课堂上学到社会保障、健康保险和平均寿命一课时,看到国别比较的统计图表中日本甚至在很多领域大大超过了最先进的西方国家时,我也非常吃惊日本民族的上进、赶超的精神。我们除了对二战日军暴行的报导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现代日本的报导,对日本是如何成功现代化多加报导,对日本在哪些方面作得比我们好多加报导。一个更加全面、综合、客观的日本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日本。

      总的说来,我们对日本的文化、历史和宗教的了解远远不如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因为日本古代学习中国,直到今天日本依然热中于研究中国的一切,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和现代中国。日本人充分发挥了细致、缜密的特点,对中国的经史典籍的研究之深超出我们的想象,日本人甚至能将三国和«孙子兵法»运用到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去。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水平在国际历史学界曾一度超越中国本身,这真是令人震惊。由于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中国人往往不想或是不屑于去了解日本文化。其实日本文化在结合了中国文化的许多因素后也发展出了自身文化的许多特点。日本的神道教更是大大的不同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对于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模式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对日本文化了解较少,就不利于我们同日本人的交往和竞争,就象相互比赛竞争的两个人或两支队伍一样,只有摸清对方的状况,才有可能战胜对手。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对比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是完全不对称的,这也是日本人在商业谈判和贸易争端中常常能抓住中方弱点的原因,因为他们太了解中国人,而且会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中国谈判对手的优点和弱点。我们迫切需要全面地去了解和研究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神道宗教、性格特点、心理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的民族主义情绪过强,反而会让我们很难正确认识到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防碍了我们客观、冷静和理性地去认识日本民族,也防碍了我们制定理性的策略来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比如说去年的反日游行,笔者身在德国,亲眼目睹了西方媒体对中国游行由一开始保持一定的同情态度,对日本否定历史颇有微词,一步步转化为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当电视画面上传来部分激烈的标语如“核弹灭日本”和“击沉日本岛”时,当少数游行群众向日本领事馆和日本料理餐馆投掷石块砖块时,当部分游行者脚踹某些商店店铺时,西方媒体几乎众口一词批评中国煽动民族主义并通过反日来转移国内社会矛盾的视线。于是少数人的极端行为和出格行为让一场大多数人都很理性温和的游行蒙受形象的损失,更为可惜的是,通过理性、和平和文明的示威运动我们原本可以把我们正当的诉求和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恶劣行为通过现代传媒迅速传往全球各地,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对日本修改二战历史的警惕,让中国形象加分,让日本的国际形象蒙受灰尘(笔者将开辟专文来谈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然而激烈的民族主义让各国感到惊恐,加深了西方世界中国威胁论的印象,反而转移了大家对事件起因本身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事后日本国内的反应非常令人回味,日本也发生了极右翼势力威胁中国领馆的事件,也发生过一起反中国的游行,但人数很少,只有200多人,成不了大气候。纵观整个日本社会的反应,应该说日本社会充分表现出一种现代化社会的成熟,绝大多数被采访的人都表现出低调、冷静,谈话也不是那么激动,没有表现出受激后的强烈情绪,不少人只是淡淡地说道:中国缺乏平衡的新闻报道,而日本是一个民主社会,有各种各样观点不同的报道,因而民众有全面正确的判断力,不容易产生激烈的思想。说实在的,如果日本国内发生同中国同样的游行和暴力事件,反而让人不会那么担心,然而日本社会普遍冷静和理性的反应,更值得我们警惕,因为这证明了日本人更加懂得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普遍的文明准则,更加有理智,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向国际社会传达自己的观点。在未来的东海油田开发和钓鱼岛群岛之争中,如何了解、熟悉、运用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如何有效地将我国正义的立场传达到国际社会,如何赢得国际社会普遍的同情和支持,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正如笔者在国外接触到的日本学生和在各旅游区见到的日本游客一样,日本人非常文明礼貌,素质非常高,日本人在国外开的商店、旅店和餐厅一般都非常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他们普遍懂得西方的社交习惯和文明礼仪。我在国外见到成群结队、井然有序的日本游客一队一队从我身边经过时,我常常觉得这是一个令人可畏的民族,其可畏之处在于他们高度的与国际社会接轨,自身也达到高度的文明程度,却又同时把东方团队集体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文明,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脱离了丛林时代的单纯比较力气、争强斗狠的时代,当今的世界甚至已经不是100年前那种单纯靠军事斗争、斗得你死我活的时代了。军事实力固然重要,战争也还会发生,但当今世界总的来说已经进入文明竞争的时代了,未来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全面大战和核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双方竞争的将是GDP、人均GDP、科学技术水平、人均寿命、社会分配的平均程度、人均所得、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以及国民整体的文明程度。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上升和崛起的时代,应当更加能树立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要跟日本进行文明竞争,要将竞争重点从简单激烈地表达民族情绪转向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竞争中去,我们也要培养冷静理智的爱国主义,而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懂得一切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不要讳谈学习日本。在中国当前的民意环境中,谈学习日本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正是因为这样,才反映了我们认识日本上的又一大误区。日本民族是全世界最擅长学习的民族,日本在古代学习中国,在现代学习西方,一旦开始学习,日本人总是全身心投入,去掌握对方先进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甚至掌握了对方的弱点。日本学习我们那么多东西,并反过来要超越和战胜我们,我们为什么要讳谈学习日本?日本好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学习,不仅要学习,还应该全面地去了解、研究日本,在国家财政状况允许下,我们应当多加投入,培养全面的知日派和日本研究专家,建立专门的日本研究机构,全面收集日本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意调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日本研究分析,充分做到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研究透日本,才有可能谈得上战胜日本。

      关键词(Tags): #中国崛起策
    • 家园 【文摘】中国崛起策二:中国的地缘困境和西部突围

      (刘涛来稿)

      翻开一本亚洲地图册和中国地图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地缘环境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先看中国的东北面:沿着辽宁、吉林边界下是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两个国家皆同源于朝鲜民族,一般认为朝鲜是中国的兄弟邻邦,有鲜血凝结成的坚固友谊;韩国则是中国当今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由于朝鲜半岛在千年的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跟中国也维持着一种附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一般大家会对韩半岛两国有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然而历史的阐释往往随着当事国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千年的东北亚历史中,中国和朝鲜半岛也有很多冲突。中国隋唐时代的四代君主(文帝,炀帝,太宗和高宗)一代一代坚韧不拔地要征服高丽,朝鲜民族也顽强的维护着自己的独特性,后者虽然接受了儒家文化,却也发展出了一种无比强悍、冲撞和自立的高丽精神。今天半岛上流行于两韩的民族主义颇具有极端主义的倾向,它不仅仅指向日本,在其潜意识的暗流中也会指向中国。两韩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下,看似差别很大,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共性:双方都在刻意宣扬培育一种朝鲜民族优越感,认为朝鲜民族夹在中日两大强权间是不幸。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决定了两韩对中国既亲近又疏离,既接触又防范,既爱且恨的复杂感情。从这点上来看我国邻进东北亚的地缘形式是微妙的和复杂的。

      我国东北亚正对的海面上是日本,在许多中国地图册上中国都会用红颜色标出来,象一只雄鸡傲立于东亚,日本则是由浅绿标出,很象沉在大海里的一只绿龟。中国和日本颇有一种三国里所说的瑜亮情节,既生瑜,何生亮?上天似乎专门为了考验我们中华民族,“赐”给了我们东边这个极为琢磨不透、具有极强民族精神的民族,也“赐”给了我们这个矮个子、给近代中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屈辱、让我们至今仍然得时时刻刻不断提防着的同为黄种人的民族。当然换个角度看,日本人也同样痛苦,中国当代的重新崛起,正在一点一点剥去日本人亚洲第一的美梦和自信,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似乎又将回到原来的格局,日本人就好象经历了南柯一梦,赫然梦醒时分,自己依然是个矮子,中国依然是高个子。不过,日本作为美国第一岛链防范中国的位置倒是仍能让日本欣欣然有喜色,中国东海出门见“鬼”(日本列岛)的地理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变化,除非中日关系发生巨变,如欧洲法德那样实现民族大和解,逼退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往中国东南方向是我国的台湾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两岸都是骨肉同胞,但是台湾岛在战略上是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上重要的一环。2008年马英九如果能执政的话,两岸互动一定会发生变化,不过那是两年后的事,况且马的动向现在还很难预测。总的说来中国东向太平洋的格局基本上是个困局,飞龙受困于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的岛链式围困难以向东飞出太平洋。

      南向是越南,东南方我国遥望菲律宾,这两国恰恰是东盟中对我国不太友好的两个国家。由于南海群岛的争端、中菲两国渔民的争端,双方往往容易卷入突发的冲突中去,进而影响两个国家的关系。越南关系与朝鲜半岛有类似的地方,越南在历史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并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直接被中国统治。在近代,越南培育出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并在与殖民列强的斗争中加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越南也刻意同中国拉开一定的距离,避免再次被中国同化。两国在1979年的交战更是埋下了深深的不信任感。尽管现在中越两国关系大大回升,但战争留下的芥蒂和提防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的。不同于韩半岛的是越南民族中没有韩民族中那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越南人在文化上风俗上也更加接近中国人。越南在其模仿中国的“革新开放”中也如同中国一样取得了经济奇迹,很有潜力成为亚洲未来的一条经济小龙。中越关系能不能取得实质上的突破要看越南愿不愿意租借金兰湾给中国。金兰湾是天然的、优良的深水港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过去长期被苏联和后继的俄罗斯租借。俄罗斯由于财政拮据,承担不起高昂的租借费用,已经退出金兰湾。美国和中国正互相竞逐想要租借之。

      中南半岛上与中国接界的还有老挝和缅甸,未接界的是泰国和柬埔寨。泰柬两国是东盟中对我国较为友好亲近的国家,属于东盟中的亲华派。老挝由于地广人稀,人口太少,沦为越南的势力范围。缅甸跟我国较为友好,但鉴于缅甸是军人政权,在民主法制人权等问题上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和关注,并受到西方世界的制裁,其国内也是叛乱不断,政权四分五裂,是个典型的不稳定国家。但缅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了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和印度、孟加拉国共享孟加拉湾。中国在缅甸拥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应努力维护该地区稳定,敦促该地区有军人政府向文官政府的转变,防止缅甸在内乱中解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和我国大西南接壤的是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印度是南亚大国,也是极具潜力的未来世界大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印度则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后以10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或被称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印度则努力冲刺为世界信息服务业公司,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未来准世界大国接界是容易造成冲突的。1959年的中印战争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耻辱感和阴影。反华和亲华的论调也常常在印度交替出现。无论如何,和印度发展友好关系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长期的基本国策,因为崛起的印度必然成为世界列强拉拢的对象。印度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宗教和哲学,在加上印度不俗的经济表现和庞大的人口规模,应该说为印度的崛起奠定了很好的条件。另外在南亚诸国中,尼泊尔摇摆于中印之间,巴基斯坦则是我国的友好邻邦。

      我国的北部是俄罗斯和蒙古。俄罗斯是世界大国,经历了1990年代的解体性大衰败后正在实现恢复性的增长。俄罗斯和中国在近现代的冲突是非常频繁的,当然中苏之间也经历了1950年代短暂的友好期和蜜月期。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一度兵戎相见,1969年更直接发生了珍宝岛冲突。现在中国俄罗斯再次走近,是双方在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一步一步的进逼下自然结盟的反映。而蒙古在历史上就是我国一部分,1946年才获得独立地位。由于蒙古人口稀少,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很容易被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磁吸过去,因此蒙古人非常惧怕中国将来解决完台湾问题后还会来解决“蒙古问题”。这种既严重依赖中国,又害怕中国有朝一日重新“统一”蒙古的恐惧感是很强的,这也是蒙古为什么越来越看重对美关系和靠拢美国的原因。

      总的说来,中国地缘形式十分恶劣,不仅三面有世界级和准世界级大国(北:俄罗斯;西南:印度;东望:日本),自身统一问题尚未解决,面向太平洋被美国精心设计的第一岛链所围困,南方的越菲也非友善国家。

      然而,上天也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突围的空间,观察我国漫长的边界线,西部是我国战略空间上最好的出口。苏联的解体当然在总体上极大地恶化了我国的国际战略形式,因为中国一下就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和眼中钉。但是苏联的解体也使得中国西部的边界一下出现了一个“斯坦”群国家,即和我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和我国不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兄弟斯坦国家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极为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枢纽。五国内有咸海,外边界直达里海,与土耳其和格鲁吉亚隔里海相望。西南则接壤另外一个超级产油气大国伊朗,南边则紧邻阿富汗。

      在地缘战略上,伊朗连接世界四大重要区域,即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其中三方(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和伊朗本身都是世界核心的产油区,可以说这一区域掌握了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命脉,是世界诸强的必争之地。

      在美国已经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再军事占领伊朗,那么美国将具有空前有利的地缘优势。首先,土耳其拥有亲美政府,美国将利用土耳其隔黑海与俄罗斯和欧盟相望;其次,在海湾诸多伊斯兰国家中,人民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政府却大多亲美,譬如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美国已经占有伊拉克,假设再占领伊朗,那么加上环海湾的亲美的阿拉伯政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波斯湾将整个成了美国的内湖,通过波斯湾往外运送石油的船只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将轻而易举的被美军牢牢控制,这将成为美国完全独霸世界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的一步。一旦完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美国也就完全控制了世界能源的核心通道,不仅中国,连欧盟和日本都得乖乖向美国低头。中国除了马六甲之痛外,又会多一处霍尔木兹海峡之痛。这样,从小亚细亚到中亚,从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到阿富汗,美国的势力范围将被打通,并连成一片,而且对中亚各国和南亚中国的盟邦巴基斯坦产生极大的震慑力,美国接着可以通过颜色革命来策反五个兄弟斯坦国家中的几个,那么中亚就可能产生雪崩效应,一个一个的国家倒向美国,那么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无以匹敌的霸主,其它国家受制于能源,被迫向美国低头。因而伊朗问题是战略关键,是战略中心枢纽。美国的战略学者一定会将这样的观点根植于心:“得伊朗者得天下”。伊朗发展核武器问题只是表象,北朝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发言和表现可要出格得多,最近甚至要威胁和美国打核大战,但美国并没有如关照伊朗一般关照朝鲜, 其根源就在于朝鲜的战略枢纽地位和能源枢纽地位完全无法和伊朗相提并论。美国想吞噬伊朗的野心相当强,尽管在伊拉克美军陷入泥淖,美军短期内很难再发动一次大规模非法军事入侵,但一块大肥肉就在身边却不能吃是相当难受的,一定让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家垂涎三尺,寝食难安。美国对波斯湾的野心很有点象中国战国时代的秦国,其野心和霸权是累积寸进的。当然美国不会象强秦那样“秦王扫六合”,着眼于占领和兼并其它强权,这在现代的国际条件下没有那个可能。美国要做到的是占领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因为美国右翼战略家们完全明白当今世界一个道理:得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者尽取天下。无论潜在敌国和竞争对手有多强,只要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了某些特定水域和要道,就可以让对手的能源进出控制在美军大兵手中。这些咽喉要道有: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直不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美国的野心是完全控制以上咽喉要道,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达到美国永久霸权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上述海域要么通过军事手段武力控制,要么千方百计通过反恐和反海盗的机会要求进入某些区域,要么以经济贸易手段加以引诱,要么通过支持某些区域的分裂势力,以求乱中取利。其手段是多样化的,具有前瞻性和高度战略眼光的。

      我们中国创办的上海五国组织正是着眼于中国的战略环境,从相对有利的西部走出去,建立稳定的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同盟,挫败美国从西部通过颜色革命策反颠覆中亚五国,隔离孤立并最终武装军事占领伊朗,进而实现最终独霸世界能源控制通道的图谋。另人欣喜的是原本并不被人重视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美国的战略逼迫下出现了准结盟的事态,使其成为中国战略家一个伟大的杰作。伊朗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更是一个划时代的战略举动,这清楚地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伊朗背后有中俄两个大国,中俄决不允许美国颠覆和控制伊朗。笔者预估,伊朗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应当是指日可待。在伊朗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因为这涉及到双方最最根本的国家利益。一旦伊朗被美国拿下,那么中俄将输得彻彻底底。因此中俄的联合相当重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让对方单独去跟美国对抗,自己却因为不愿与美直接对抗而在旁边看热闹(吸取战国时期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的教训)。在联合国安理会里,双方应对制裁伊朗的提案同时投下反对票,而不是一方反对,另一方弃权 (要提防美国把伊朗问题“伊拉克化”,也就是先制裁十年,在伊朗奄奄一息的时候最后发起进攻,也要防止美国在此问题上分化离间中俄)。中国通过五个斯坦兄弟国家延伸出去的势力完全可以把伊朗拉进中亚合作组织的范围内,并通过在阿拉伯半岛上中国日益增加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势力与阿拉伯国家大亨和石油输出国家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不说完全排除美国的影响力,但我们至少可以逐步稀释美国在这一区域的绝对影响力,促进这一地区各国亲华政治势力的成长。未来10到15年,伊朗、中亚、阿拉伯半岛和小亚细亚一定会成为美、欧、中、俄竞争的最激烈的区域。我国的最佳策略是:鼓励多边势力介入(包括欧俄印日势力),尽力防止单边势力霸权垄断。

      从西部边界出发,用中国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力量打开我们的势力范围,细心而又耐心地运用多边、双边合作机制,促进友华亲华国家的产生。也许北、东、南边界没有给我们太大挥洒的空间,但走向西部广袤的世界,我们会用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打开一片双赢和多赢的新天空。

      关键词(Tags): #中国崛起策
    • 家园 【文摘】中国崛起策一: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

      2004年10月国际知名的权威性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龙与鹰”的文章,饶有趣味的阐述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本特点。其论点简单阐述如下:当前世界经济由两个火车头拉动,中国小火车头和美国大火车头。中国是世界的产品生产者,或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的消费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负责消费世界各地生产的产品。亚洲各国把对美国的产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经济成长的重要来源和经济驱动力。中国和其它亚洲各国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产生了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亚洲主要经济大国为了支撑及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把自己赚来的外汇储备再投入到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大力用自己的钱去促进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美国消费者本来就有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在有了亚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国巨额借贷下,美国的消费市场更是无比旺盛,美国人大量购买来自亚洲各国,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这台世界工厂的发动机。这样就产生了中美经济连体婴儿的现象: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奇特的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体能在无限制的提前透支消费下去,因为这样负债消费到一定时候就会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置国民经济于险境。事实上美国的双赤字现象一直为国际经济界关注,也就是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财政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开支引起的,而经常项目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和消费者支出大于收入所引起的。这两项赤字就象两颗不定时的炸弹,一直悬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该文的论点虽说有一定的简化,譬如说世界各国当然不止出口到美国,中国也当然不仅是世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大市场,其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该文的中心主旨基本反映了世界的现状,即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经济体紧靠内需难以拉动其经济的增长,便过于依赖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一个基本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美国能持续地、长时期地消费各国产品?美国内需增长的驱动力在哪里?

      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史的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元金本位的体制,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地位建立了国际美元金融体系。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更是有助于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实施了马歇耳计划援助深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大陆和日本,成为国际大金主。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则吸取了过去原始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教训,开始了全面实施凯恩思主义和建立现代福利国家的进程。 这一期间资本主义融合了许多社会主义改良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不仅是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英国和北欧建立了现代福利国家,即使在自由竞争思想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工程和社会改良,以改善劳工生活,保护基本的劳工权利,这一阶段美国工会的权利也得到了扩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国家社会政策决策。凯恩思主义更是强调通过改善大众的生活来提高大众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思主义著名的口号就是“节约不是美德”, 节约在古典经济时期也许是美德,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却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为过高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消费,进而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刺激大众消费,建立和扩大中产阶级,市场经济配以现代的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危机,进而成功的创造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日本、西德战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的版图。由于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不可以对其他货币贬值,相反日元、马克、法郎和英磅却可以对美元进行贬值。日本和西德利用有利的战后条件如韩战和越战等迅速扩大生产,并进一步对美元实现贬值,扩大对美出口,日德因此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是美国实力相对的下降。美国许多生产部门不敌日德, 竞争力日趋萎缩。美国巨额投资欧洲、日本的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和德国资本开始大举进军投资美国。三是日德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现在倒退到1980年,我们一定会认为世界将属于日本和西德,他们一定会在经济上超越超级强权美国。当时响彻云霄的口号是“日本天下第一”和“日本买下美国”;德国人也很骄傲地宣称“我们在政治上是被抛弃的民族 (输了战争),在经济上是被捡选的民族”(西德的经济崛起)。

      事实上日后的发展证明,日本并没有买下美国,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远不能和美国相比。其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德国的国内市场狭小, 分别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和八千万人口 (按今天的标准计算),国内市场的饱和线很容易达到。一旦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日德经济体就非常依赖外在市场。美国拥有超过三亿的人口,消费力极为旺盛, 分别相当于两个半日本和近四个德国 (按人口计算)。美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全球最发达和健全的, 美元又是超级国际货币,因而一般财经人士都会认为投资美国是最安全、最上算的、稳赚不赔。另外日本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生产力的急剧提升和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造成的产品过剩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但是美国消费者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消费,必需有足够的资本来源。这样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阐述的现象,亚洲经济体源源不断的注入资本到美国,不仅投入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以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一旦美国消费者偃旗息鼓, 亚洲的生产发动机仿佛就会歇火。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美国在生产领域不断败下阵来,交出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优势,却在国际金融领域成了大赢家。无数国际资本投入到美国市场。美国人总是在消费,却总是有钱消费,也总可以借钱消费。美国是借钱的一方,却俨然成了大爷。因为美国拥有美元的优势,可以魔术般地通过升值、贬值和汇率利率的变化来变换借贷的数额;借钱的一方却无比依赖美国,一是期望美国消费者消费,二是提心掉胆地观望美国的汇市和股市, 美国一打喷嚏, 全球就感冒。

      这种现象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困境: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很像过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很多当前的经济现象如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大举投资美国资本市场和购买美国债券,都在10年、20年或是30年前国际经济史中多次出现,只是当时的主角分别是美国对德国、美国对日本、美国对四小龙罢了。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在于中国是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势必将创造无可争议的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把美国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夺过来,不仅让世界的生产资本投资中国,也让世界的金融资本投资中国,并确立人民币的世界货币地位,以改变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美元霸权)的地位。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有利的条件,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甚至长时间忽视了中国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呢?这恐怕得从思想观念上谈起:我国在过去左倾思想占主流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过度的平均主义和一大二公造成了我国经济长期的徘徊不前,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低效和僵硬更是让国人痛惜我国错过了二战以后最佳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更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出于对过去极左思想的反思和否定,中国一些理论精英在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比较赞赏,对市场经济的模式钟爱有加。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发展经济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论述。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实施了市场经济,只要实现了经济民营化,只要消除了平均主义,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1990年代的某段时间内,经济自由化和私营化的思潮达到了顶峰,我们甚至把教育产业化、医疗制度私营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更是严重缺失。由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甚至倒退,普通民众虽然经历了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和基本社会保险的缺乏,造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谨慎心理,怕丢掉饭碗、怕生病、怕老无所养、怕孩子念不起书,使得大多数民众即使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后也怯于消费,而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一项完全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邓公当年英明的决定,也许中国人今天还会为“姓社姓资“纠缠不休,蹉跎岁月。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时代,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能集中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绝不会有中国崛起的壮阔历史画面的展开。然而,任何思想都要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加以修改,以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并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检视一下当前存在于我国非常流行的观点和某些误区:

      1. 观点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最佳的经济制度. 解析:不全对。市场经济当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马克思本人也说过,资本主义诞生以来20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过去2000年的总和。计划经济在全球的失败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成功。但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也具有天然的缺陷。市场经济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有钱的和无钱的、有能力的和相对缺乏能力的、竞争中成功的和竞争中失败的极容易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阶层,形成赢者通吃,败者被淘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天然关心的是利润成长,并不必然关心普通劳工的生活和利益。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劳工的所得收入没有成长,而福利待遇也没有增加的话,就会产生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产品无法被消费,大量积压,进而引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另外,如果发达的西方国家的资本控制了某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领域如能源、交通和金融,那么尽管该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市场经济,但因为本国的民族产业培育不起来,整个生产消费领域完全被外来资本控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只能始终停留在殖民地经济的水平。

      因而确切的说应该是配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并配有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好的经济模式。拉美也实施市场经济,非洲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也是市场经济,但非常地不成功。拉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奇迹后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产业结构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业和能源出口;非洲则完全没有培育出现代化的市场出来。确切的说,采取市场经济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只是少数国家,美国西欧不说,后进国家中取得成功的只有日韩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也就是说全球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0多个国家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绝大多数国家虽然也采取了市场经济,但依然在现代化的边缘徘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凡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建立了现代化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国家,也都是中产阶级得到培育、大众消费得到促进的国家。相反在贫富极端悬殊、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绝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也是失败的市场经济国家。前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热谈的中国拉美化现象就表明了国内理论界对单纯的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社会平衡发展的深刻反思.

      2. 观点二: 社会福利费用高昂,会拖累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让中国倒退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时代。解析: 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在当今发达的成功的现代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使是美国,也在罗斯福总统和战后林登•约翰逊总统时代都经历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大幅度扩张,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其本身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用,是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德国社会学家考夫曼(Franz-Xaver Kaufmann)总结到,福利制度有四大经济效用: (1)福利政策保护了劳动力免遭过早的折损伤害(比如工伤事故、疾病、职业病等),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稳定和提高了工作效率。(2)国家通过对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投入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培育,因为家庭本身也是培育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机制。(3)国家投入的公共教育制度更是直接培育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这对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培育了普通公民长期的安全保障意识,它实现了普通民众较长阶段的生活规划和生活计划,稳定了民众的消费行为,间接却又是强有力地促进了大众消费,这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3. 观点三: 私有化是经济发展成功之重要手段。 解析: 那要看私有化什么领域。教育和医疗是公共产品。国家应该通过社会投入建立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大众普及教育,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和健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部分私立学院和医院,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只有建立了公共教育和医疗系统,才能有效地培养人力资源,才能培育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和医疗私营化绝对会带来大灾难,其后果往往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在这里,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观点最发人深省:他在对比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改革时期中国相对较为成功的发展后指出,中国在毛时代所进行地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国现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碍。毛时期所推广的扫盲运动、普通教育和建立的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1979年市场经济改革的转轨中被有效地运用和整合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去,意外地成为中国迅猛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有一半的民众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其卫生医疗条件也远远落后于中国, 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拦路虎。

      4. 观点四: 中国发展福利制度,哪来的钱? 解析: 改革开放前的毛时代,中国堪称一穷二白,在那样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尚能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进行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在财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高达8500亿的中国,我们难道没有钱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吗? 这恐怕还是我们思想观念应当转变更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钱投入美国市场,去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却忘了来培育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这是何等的遗憾! 一旦思想观念能转变过来,从以他人为主、以美国为主的思维转变为以我为主,以中国自己为主的模式,那么中国现代化的动能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经济崛起的力道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次现代化的规模。

      希望中国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能更多关注中国健康的、长期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毕竟我们在过去28年内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再往上一跃我们就可以攀登世界顶峰。尤其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远见、要懂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衷心期待中国出现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之父,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正、社会平衡结合在一起,为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长远的、纲领性的和指导性的蓝图,一如西德在二战以后所作的那样。

      是为国谋,谨以上文献给国人。

      关键词(Tags): #中国崛起策
    • 家园 【文摘】中国崛起策一:从中美经济共生体谈起

      2004年10月国际知名的权威性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龙与鹰”的文章,饶有趣味的阐述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根本特点。其论点简单阐述如下:当前世界经济由两个火车头拉动,中国小火车头和美国大火车头。中国是世界的产品生产者,或称为世界工厂;美国则是世界的消费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负责消费世界各地生产的产品。亚洲各国把对美国的产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经济成长的重要来源和经济驱动力。中国和其它亚洲各国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产生了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亚洲主要经济大国为了支撑及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把自己赚来的外汇储备再投入到美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大力用自己的钱去促进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美国消费者本来就有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在有了亚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国巨额借贷下,美国的消费市场更是无比旺盛,美国人大量购买来自亚洲各国,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这台世界工厂的发动机。这样就产生了中美经济连体婴儿的现象: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奇特的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体能在无限制的提前透支消费下去,因为这样负债消费到一定时候就会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置国民经济于险境。事实上美国的双赤字现象一直为国际经济界关注,也就是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财政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的开支引起的,而经常项目赤字是由于美国政府和消费者支出大于收入所引起的。这两项赤字就象两颗不定时的炸弹,一直悬挂在世界经济的上空。

      该文的论点虽说有一定的简化,譬如说世界各国当然不止出口到美国,中国也当然不仅是世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大市场,其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该文的中心主旨基本反映了世界的现状,即世界各地许多重要的经济体紧靠内需难以拉动其经济的增长,便过于依赖美国消费者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一个基本问题出现了:为什么美国能持续地、长时期地消费各国产品?美国内需增长的驱动力在哪里?

      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史的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元金本位的体制,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地位建立了国际美元金融体系。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更是有助于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国实施了马歇耳计划援助深受战争重创的欧洲大陆和日本,成为国际大金主。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则吸取了过去原始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教训,开始了全面实施凯恩思主义和建立现代福利国家的进程。 这一期间资本主义融合了许多社会主义改良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不仅是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英国和北欧建立了现代福利国家,即使在自由竞争思想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工程和社会改良,以改善劳工生活,保护基本的劳工权利,这一阶段美国工会的权利也得到了扩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国家社会政策决策。凯恩思主义更是强调通过改善大众的生活来提高大众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凯恩思主义著名的口号就是“节约不是美德”, 节约在古典经济时期也许是美德,但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却是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为过高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消费,进而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刺激大众消费,建立和扩大中产阶级,市场经济配以现代的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而避免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危机,进而成功的创造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日本、西德战后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的版图。由于战后布莱顿森林体系规定了美元不可以对其他货币贬值,相反日元、马克、法郎和英磅却可以对美元进行贬值。日本和西德利用有利的战后条件如韩战和越战等迅速扩大生产,并进一步对美元实现贬值,扩大对美出口,日德因此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二是美国实力相对的下降。美国许多生产部门不敌日德, 竞争力日趋萎缩。美国巨额投资欧洲、日本的时代宣告结束,日本和德国资本开始大举进军投资美国。三是日德的经济奇迹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现在倒退到1980年,我们一定会认为世界将属于日本和西德,他们一定会在经济上超越超级强权美国。当时响彻云霄的口号是“日本天下第一”和“日本买下美国”;德国人也很骄傲地宣称“我们在政治上是被抛弃的民族 (输了战争),在经济上是被捡选的民族”(西德的经济崛起)。

      事实上日后的发展证明,日本并没有买下美国,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远不能和美国相比。其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德国的国内市场狭小, 分别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和八千万人口 (按今天的标准计算),国内市场的饱和线很容易达到。一旦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日德经济体就非常依赖外在市场。美国拥有超过三亿的人口,消费力极为旺盛, 分别相当于两个半日本和近四个德国 (按人口计算)。美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全球最发达和健全的, 美元又是超级国际货币,因而一般财经人士都会认为投资美国是最安全、最上算的、稳赚不赔。另外日本德国等新兴经济体生产力的急剧提升和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造成的产品过剩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但是美国消费者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消费,必需有足够的资本来源。这样就产生了本文开头所阐述的现象,亚洲经济体源源不断的注入资本到美国,不仅投入美国的金融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也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以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一旦美国消费者偃旗息鼓, 亚洲的生产发动机仿佛就会歇火。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美国在生产领域不断败下阵来,交出了一个又一个领域的优势,却在国际金融领域成了大赢家。无数国际资本投入到美国市场。美国人总是在消费,却总是有钱消费,也总可以借钱消费。美国是借钱的一方,却俨然成了大爷。因为美国拥有美元的优势,可以魔术般地通过升值、贬值和汇率利率的变化来变换借贷的数额;借钱的一方却无比依赖美国,一是期望美国消费者消费,二是提心掉胆地观望美国的汇市和股市, 美国一打喷嚏, 全球就感冒。

      这种现象也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困境: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很像过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很多当前的经济现象如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大举投资美国资本市场和购买美国债券,都在10年、20年或是30年前国际经济史中多次出现,只是当时的主角分别是美国对德国、美国对日本、美国对四小龙罢了。中国崛起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在于中国是以13亿人口进入了世界市场,如果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势必将创造无可争议的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和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把美国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夺过来,不仅让世界的生产资本投资中国,也让世界的金融资本投资中国,并确立人民币的世界货币地位,以改变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美元霸权)的地位。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有利的条件,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甚至长时间忽视了中国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呢?这恐怕得从思想观念上谈起:我国在过去左倾思想占主流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过度的平均主义和一大二公造成了我国经济长期的徘徊不前,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低效和僵硬更是让国人痛惜我国错过了二战以后最佳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更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出于对过去极左思想的反思和否定,中国一些理论精英在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比较赞赏,对市场经济的模式钟爱有加。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发展经济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论述。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实施了市场经济,只要实现了经济民营化,只要消除了平均主义,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1990年代的某段时间内,经济自由化和私营化的思潮达到了顶峰,我们甚至把教育产业化、医疗制度私营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更是严重缺失。由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相对滞后甚至倒退,普通民众虽然经历了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和基本社会保险的缺乏,造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谨慎心理,怕丢掉饭碗、怕生病、怕老无所养、怕孩子念不起书,使得大多数民众即使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后也怯于消费,而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选择市场经济是一项完全正确的选择,如果没有邓公当年英明的决定,也许中国人今天还会为“姓社姓资“纠缠不休,蹉跎岁月。在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时代,如果我们中国人还不能集中精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绝不会有中国崛起的壮阔历史画面的展开。然而,任何思想都要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加以修改,以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并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来检视一下当前存在于我国非常流行的观点和某些误区:

      1. 观点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最佳的经济制度. 解析:不全对。市场经济当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马克思本人也说过,资本主义诞生以来20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过去2000年的总和。计划经济在全球的失败证明了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成功。但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也具有天然的缺陷。市场经济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有钱的和无钱的、有能力的和相对缺乏能力的、竞争中成功的和竞争中失败的极容易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阶层,形成赢者通吃,败者被淘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天然关心的是利润成长,并不必然关心普通劳工的生活和利益。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劳工的所得收入没有成长,而福利待遇也没有增加的话,就会产生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产品无法被消费,大量积压,进而引发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另外,如果发达的西方国家的资本控制了某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领域如能源、交通和金融,那么尽管该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市场经济,但因为本国的民族产业培育不起来,整个生产消费领域完全被外来资本控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只能始终停留在殖民地经济的水平。

      因而确切的说应该是配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并配有现代化的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好的经济模式。拉美也实施市场经济,非洲大多数国家实施的也是市场经济,但非常地不成功。拉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奇迹后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产业结构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加工业和能源出口;非洲则完全没有培育出现代化的市场出来。确切的说,采取市场经济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只是少数国家,美国西欧不说,后进国家中取得成功的只有日韩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也就是说全球加起来也不过只有20多个国家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绝大多数国家虽然也采取了市场经济,但依然在现代化的边缘徘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凡是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建立了现代化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国家,也都是中产阶级得到培育、大众消费得到促进的国家。相反在贫富极端悬殊、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绝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也是失败的市场经济国家。前一段时间里国内媒体热谈的中国拉美化现象就表明了国内理论界对单纯的发展市场经济、而忽略社会平衡发展的深刻反思.

      2. 观点二: 社会福利费用高昂,会拖累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让中国倒退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时代。解析: 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在当今发达的成功的现代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使是美国,也在罗斯福总统和战后林登•约翰逊总统时代都经历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大幅度扩张,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其本身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用,是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德国社会学家考夫曼(Franz-Xaver Kaufmann)总结到,福利制度有四大经济效用: (1)福利政策保护了劳动力免遭过早的折损伤害(比如工伤事故、疾病、职业病等),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稳定和提高了工作效率。(2)国家通过对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投入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培育,因为家庭本身也是培育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机制。(3)国家投入的公共教育制度更是直接培育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这对一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培育了普通公民长期的安全保障意识,它实现了普通民众较长阶段的生活规划和生活计划,稳定了民众的消费行为,间接却又是强有力地促进了大众消费,这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3. 观点三: 私有化是经济发展成功之重要手段。 解析: 那要看私有化什么领域。教育和医疗是公共产品。国家应该通过社会投入建立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大众普及教育,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教育和健康。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部分私立学院和医院,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只有建立了公共教育和医疗系统,才能有效地培养人力资源,才能培育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让他们进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和医疗私营化绝对会带来大灾难,其后果往往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在这里,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观点最发人深省:他在对比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改革时期中国相对较为成功的发展后指出,中国在毛时代所进行地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国现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碍。毛时期所推广的扫盲运动、普通教育和建立的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1979年市场经济改革的转轨中被有效地运用和整合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去,意外地成为中国迅猛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有一半的民众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其卫生医疗条件也远远落后于中国, 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拦路虎。

      4. 观点四: 中国发展福利制度,哪来的钱? 解析: 改革开放前的毛时代,中国堪称一穷二白,在那样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国尚能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进行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在中国崛起的今天,在财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高达8500亿的中国,我们难道没有钱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吗? 这恐怕还是我们思想观念应当转变更新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钱投入美国市场,去资助美国消费者消费,却忘了来培育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这是何等的遗憾! 一旦思想观念能转变过来,从以他人为主、以美国为主的思维转变为以我为主,以中国自己为主的模式,那么中国现代化的动能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其经济崛起的力道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次现代化的规模。

      希望中国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能更多关注中国健康的、长期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毕竟我们在过去28年内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再往上一跃我们就可以攀登世界顶峰。尤其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远见、要懂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衷心期待中国出现自己的社会市场经济之父,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正、社会平衡结合在一起,为真正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长远的、纲领性的和指导性的蓝图,一如西德在二战以后所作的那样。

      是为国谋,谨以上文献给国人。

      关键词(Tags): #中国崛起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