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 兼谈郑萍如与丁默邨 -- 萨苏

共:💬301 🌺1014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提到上面来和萨先生再聊聊电影色戒

      我能明白萨先生的意思,但是有些话,也坦率地说出来。

      对于这个敏感的题材,李安导演是聪明人,淡定的一句话回绝了纷纷扬扬的杂音:色戒远离真人真事。

      请把电影就当电影看。

      可是萨先生仍然从电影引发出了一点对于历史的追溯。好,我想说电影色戒里的王佳芝无法比拟历史真实的郑萍如。两人不可比也无可比。

      您追溯的真实历史里面的郑萍如是豪门烈女,家世显赫。父亲是留日同盟会员,母亲更是正宗的日本人。又有中统的组织仔细安排支援整个除丁计划,我浅见,郑萍如参与诱杀丁默邨,是有峙无恐。

      果然,事情失败之后丁默邨还是不太敢对郑萍如下杀手,要亲自和郑老爸商量。日本人也出面劝说木村女士。我说过,郑萍如是豪门烈女,慷慨赴死成英雄。

      但是,萨先生应该知道,离乱之世,死并非很难。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可任其易,难任其艰。纷乱世道,挣扎着活也许会比一死还难。

      郑萍如所有的家世后援,电影里的王佳芝一无所有。王佳芝最初的家境或许小康,但先失母爱,父亲远遁英伦又再婚后,她真成了孤立无援的一个小女孩子,只身漂泊于乱世。加上长得漂亮,从十二,三岁起就独自抵挡各方面的追求和诱惑。王佳芝这个无依无靠的女孩,飘零活过来太不容易。自己唯一能做主的,恐怕就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深处的一小块圣地,留给自己未来所爱和爱自己的人。

      但是就这一点点孤零零漂泊的女孩子自己唯一能守得住的东西,在国家民族大义来到的时候,王佳芝无怨地牺牲了。可不可以说,王佳芝也很有主见和勇气,让人不能等闲视之。

      今天我们还是生活在大变革的时代,任是贞操观念淡薄如水,但如果举起国家民族大义的旗号,我不知道有几位小姐女士愿意为之奉献身体。反而是,金钱名牌的钓饵能让莺莺燕燕,肉身相搏,多如过江之鲫。

      我见识过远离父母家人,独自流连于京沪穗欢场的女孩子们,有些非常标致。在她们混迹于灯红酒绿之前,小女孩子们也都有朦胧美丽的梦想和心灵的圣地。然而冰冷的现实生活还是无情地摧毁了女孩子们的梦想,迫使她们随波逐流。这还是在和平的时代。

      看色戒电影,为乱世孤零的王佳芝一叹,卿本佳人,奈何命薄。

      小说原著中,在王佳芝失身而诱杀计划落空后,她周围竟有幸灾乐祸的杂音,还是李安厚道,把这些在电影里都洗去了。但是,此时的王佳芝,挣扎着活下去,我看比死还难点。

      王佳芝背负的十字架已经非常沉重了,请不必再搬动郑萍如这位豪门烈女,居高临下。

      色戒远离真人真事。

      谢谢。

      • 家园 77阿,77

        很好看的文字,简练干净,赏心悦目。

        • 家园 山而王也是见不得佳人薄命的慈人

          聊点八卦闲话。小汤虽不绝色,但尽心尽力演绎色戒,做到了女演员的极限。

          李安真是厚道人,不仅全面照顾提携小汤,还特别关照希望小汤以后找到好婆家。我觉得李安真是体贴入微。他没提找到好丈夫,而是要找好婆家。

          以小汤现在耀眼明星的身价,能相匹配的男子也要有相当的分量,这个范围就小多了。还要连带家人毫无芥缔地接受演过色戒的小汤。挺难,我还真怕在中国找不到。

      • 家园 其实这个故事不真实的地方

        正是在于像王这样一个普通女子去做那样的事情,中国的抗战艰苦卓越,需要每一个青年的热情或牺牲,但是好像还没有到需要每一个普通女子去牺牲自己贞洁的程度,社会也并没有鼓励这样的行为。去做这样事情的人,自然需要更不一般的动力,或者是更敢于独立特行的人,比如郑女士这样出身豪门,不畏人言者。

        每一个人做任何选择,尤其是志愿的抉择,不但需要一腔热情,也还需要掂量自己是否有那样的能力承担其中的责任,否则当你已经处于某一个位置,同伴都有相应的期待,此时的变化和不履行承诺,即有灾难性的后果。 故事的女主角,可以不去做这样的事情,作为普通人,不会有太多的人来责难,可是一旦做了,就没有回头路。

        • 家园 顶一个,93年里面老侯爵说的:贵族为贵族是因为他们承担别人不能的

          责任,比起来,后来的新式精英们就差多了

        • 家园 对远离真人真事的电影故事

          就不必苛求其真实与否了。悲剧的构成就是建筑在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展示给人看。

          如果每个人的行动都充分的理性,滴水不漏地考虑到前因后果,那过分的完善细致到蛛丝马迹就不是戏剧了,也没有这部电影了。

          再说,电影里策划美人计诱杀的行动本身就是简单幼稚的,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策划者都是凭一时热情冲动,顾前不顾后,还能过高要求什么。

          • 家园 就是讲故事也要编得真实,近情理

            其中构筑的矛盾和冲突才会更引人入胜。

            策划者顾前不顾后是他们自己的错误,不过如果因为自己的错误和不负责任直接造成对其他人的重大损失,那确实是要不容于当世的。

            我觉得当时的中国,容得下不同意去参与刺杀王佳芝,甚至容得下只留在自己的世界,乃至嫁给汉奸的张爱玲,但确实很难容得下在关键时刻临场变卦乃至前功尽弃的王佳芝。

            • 家园 你这不是在欣赏电影

              如果是开始就不同意去参与刺杀的王佳芝,哪里还有色戒的故事?

              如果刺杀成功了,又哪能构成让人叹息不已的悲剧?

              只有矛盾,冲突,加上错位和意外,才构成戏剧性的和多样化的情节。

              我也想整个世界都如你暗示的那样完美无缺,准确理性,但是我想那可能只在科幻小说的机器宇宙里。

              另外,悲剧还有个特点就是故意留下的缺憾,才挑动观众牵挂。

              • 家园 合情理和纯理性不是一回事

                我并没有说要纯理性和完美无缺,但是要合情理。

                电影拍得还是蛮好看的,我很喜欢他电影中对细节的处理,但李安可能想要表现的,你提到当事人的矛盾,冲突什么的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力度不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原因就是因为不太合情理的情节安排。

      • 家园 由某事想到另一件事

        未必是对第一件事的否定。

        我的看法抗战的空间容不下王佳芝,就象如果说延安时期的共产党里面有一个赖昌兴一样,所以这样的事情当时没有发生。

        不过我对李安的改编并没有否定的意思,我给山而王的答复里提到了一些这方面的看法,相反我认为李安是非常优秀的一个电影人。略有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这部小说演绎自己的故事,可能带来他意料不到的争议。而这一点是李安未必喜欢的,他只是喜欢这个故事。

        由王佳芝提到郑萍如,我认为是一件好事,李安在这件事上无意中办了好事 -- 如果没有色戒,会有很多人不知道郑萍如的。

        • 家园 萨先生,我没太懂你的这句话

          我的看法抗战的空间容不下王佳芝

          参看您其他的文字,我愿意理解为您想说王佳芝错生长于战乱时代。对,如果王佳芝这个楚楚动人的小女孩子没有生活在战乱时代,也许家世孤单,尚可一全小家碧玉的安静生活。

          但是,正是她错生于战乱时代的背景,构成了悲剧矛盾冲突的基础。这也是电影色戒戏剧化悲剧构成的出发点。让人看了觉得可惜,卿本佳人,奈何命薄。

          悲剧嘛,就是把本来美好的东西故意打碎给人看的。所以悲剧比喜剧令人不安,勾引人思考。

          不过,如果您要是在主张抗战的空间只能容一类的慷慨付死之士,我觉得有点可怕。这要求太高,简直如要人人成圣。这样的事情当时现时都不可能。

          况且,王佳芝仍然为民族大义的行动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东西。再求全责备亦太过苛责耳。

          • 家园 历史上没有王佳芝

            这种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被无端赋予大任的小女子无法存在,就是我说抗战时代无法容纳王佳芝的原因。

            王佳芝的生活,在走进易先生的世界前没有寄托,痛苦而无奈,这是她随后能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假如她不投入行动,大可继续这种难过的生活,所以,她的行动,是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深深厌恶原来那种生活,再也不想那样过下去了。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让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动员加入76号,深入重庆去刺杀国军将领,而后因为与对方的感情放弃掉行动,最后被戴笠捕杀,一样感人,这故事可以一样写。所以,在爱玲眼里,行动的对象是谁,大概没什么区别。

            李安没有错,他的影片逻辑清晰,毫不生硬,因此,王佳芝才会珍重和易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一点火花,越不值得,越显现了她对于这一点点温暖的追求。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乃至李安的电影感人的地方。

            怎样形容王佳芝这之前的生活呢?

            空虚,无聊,冷漠,象空气一样。

            应该说,这种生活和今天很多人厌恶的生活是吻合的,所以会引起共鸣和感动。实际上,在冷漠的世间,我们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为那一点点温柔付出一切。

            然而,在抗战那个时候,中国人里边能够“享受”这种空虚难过但是安全宁静,几乎封闭在盒子里的生活的,能有几个呢?在王佳芝身上我依稀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但是张爱玲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特例。

            那个时候的上海滩是什么样子?军统在大街上对落单日军进行“无差别格杀”,丁默邨带人夜入租界中的中国银行(重庆背景)宿舍,当场抓105个男职员,3个女职员,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108将枪毙示威,那有如此多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和平时光?战争的悲哀不是落在丁默邨这样人的身上,而是因这些人而起。

            上次在凤凰卫视作节目,节目前聊天的时候,日本的大学生说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啦,你们中国人不一样。。。 邱先生问:那你是说中国人也应该忘记才对是吗?那个大学生绕了个弯,说这是环境不一样的原因。(我揣测她还是比较温和的,言下之意中国人从小受抗日教育,日本可没有作抗华教育,所以。。。)我接过来说,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忘记不公平。那场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的军队没有上日本打过一仗,没有在日本杀死哪怕一个人,所以日本人忘记得快一些我们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也忘的一样快就不正常了。

            我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对抗战期间中统军统的活动作过比较多的了解,并未见到可以作为王佳芝原型的例子。勉强多少有些类似的大概有一起,主角是男的,是吴庚恕到南京刺杀汪精卫时,试图通过一个汪伪职员向汪下毒,这个职员和吴有旧交,不过吴作得很无情,纯粹是威胁,很象色戒中“组织”对王佳芝的态度。结果这个职员在最后关头倒向了汪精卫,导致吴庚恕被捕,随即被杀(吴在76号还是很有骨气,是军统被捕人员中少数能熬得住李士群酷刑宁死不屈的),但这个案子一点儿也不浪漫。

            还有一例可以相比这样略带扭曲的恋情,就是莫国康之恋陈公博。莫是北大文学院学生出身,纤细秀丽,但富有政治才华,曾是陈公博的学生。因为敬仰陈的才华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并以终生不嫁的代价追随陈的左右。这种畸形之恋最后连陈公博的太太李丽庄也为之动容而默许。莫国康是陈的智囊,也是陈在汪伪政府中唯一的心腹,她对陈公博可谓鞠躬尽瘁,以一小女子之力和周佛海这样的老狐狸斗智斗勇,力图为陈公博建立自己的班底,且在陈各个关键决策中竭尽心智。莫国康和陈璧君不同,她对政治的欲望来自于陈公博,汪精卫每次打退堂鼓,陈必软硬兼施让他走上前台,陈公博每次走上前台,莫都有苦谏,说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子,但最终却随着陈公博一路走来,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战后,陈亡命东瀛,莫始终追随左右。日方材料认为这个行动的总策划就是莫国康,因为陈在停战后贸然于南京镇压了军统特工周镐的地下军,形势对他非常不利,陈乃飞日本避开,但安排好接收事宜并留下信件给何应钦 -- 这个信件莫有意让传信的日本军部人员不急于交出,看风声而定。这样做法显然有到日本后敦促陈亡命,争取逃亡时间的目的,但陈到日本后最终的态度还是一死抵罪,原地待捕,莫的计划未能实行。

            陈被捕后,面对揭发可以免罪的许诺,莫始终对陈无一字不利证词,其言语之犀利,逻辑之清晰,令法官也感到惋惜 -- 惋惜莫跟错了人。最终,莫被判十年徒刑。陈死后,莫即从公众眼中悄然消失,大有为之生,为之死的意味。

            要说张爱玲,这一对儿倒真是够张爱玲的。

            可见,那个时代不是容不下浪漫和模糊,不过,做人总要有一个底线。莫国康穿破了这个底线,她自己很清楚,曾经做诗自哀,但又毫无办法,陈公博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得起汪先生,汪精卫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谅无后人续春秋”。

            没有人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或许,所要求的仅仅是做人的一条底线,这底线或与王佳芝无关,但要说生于那时候的世界本不需要有底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没有这条底线,站在日军一方打中国人,和站在中国一方打日本鬼子,就没了区别,同为战争中人们抉择的悲哀而已,这对选择了奋起抵抗而不屈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种屈辱。

            其实李安的电影引出了对郑萍如的重新回忆和纪念,我觉得是李安在影片之外所作的一件好事(影片本身是好作品,我看的走马观花,依然可以时时感到阮玲玉用香烟敲击烟盒时的震颤),其实李安演绎的完全是一个与郑萍如无关的故事(张爱玲却不能否认,她若写这个作品没有参考郑萍如事件才见了鬼)。

            上次我说新版《敌后武工队》让汪霞马鸣谈恋爱荒唐,后来有朋友告诉我细节,才知道更荒唐,武工队中的人物都变了型,大熊掌李东山变成了土匪,刘太生成了白衣大侠,估计还会有人认为这才“真实”,因为原作中武工队都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未免太“单一”了,而世界应该是复杂的。不幸历史上的敌后武工队正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的,而且以此为特色,作者冯志本身就是一个武工队的队员!而且,作品的背景不是1937年,而是五一扫荡之后,经过几年八路军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日军的残酷扫荡,冀中哪儿来的如此高水平土匪和大侠呢?

            是时,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然改造得如此离谱,您又何必保留《敌后武工队》冯志原著的空壳子呢?用它招揽观众吗?

            我很佩服李安,也即欣赏他在电影上的执著和灵感,但不代表我完全接收他的所有 -- 我认为这种不同这是对李安的尊重。比如,李安的《色戒》中,充分体现的是所有人都在战争/暴行的漩涡里挣扎并受伤,这里面也包括“易先生”,颇有些评论者认为他对王佳芝第一次的施暴很值得同情,因为这代表了他人性崩溃边缘的爆发。这里我还是重复我的观点 -- 同在战争中,我可以同情西线无战事里面的士兵,但无法接受对于丁默邨辈的“人性化”处理 -- 他们固然受到战争和暴行的影响,但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 他们才是战争和暴行的制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人类中的异类,如果我们接受而不是认识这样异类的丑恶,我们有允许自己的底线去接近他们的危险。歌颂东条英机的《自尊》正是表现他身上的“人性”。

            假如李安换个时代或者人物背景或许会更好些。

            • 家园 惊喜 :)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么浅显的做人道理和看问题原则

              为啥需要老萨一次又一次的发文澄清强调呢?

              TG这十年的中小学教育真是bullshit。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